楊名時,字賓實,號凝齋,1661年1月24日生於江陰東門。康熙三十年(1691年)進士,深得考官李光地器重,從之受經學,造詣益深。1717年授直隸(河北)巡道,革除宿弊,有政績。1719年遷貴州布政使。雍正三年(1725年)擢兵部尚書,總督雲貴。1726年轉吏部尚書,仍以總督管巡撫事,乾隆即位,以其誠樸端方,詔赴京,加禮部尚書銜兼國子監祭酒,併兼值上書房南書房,侍皇太子課讀。乾隆二年(1737年)病故。贈太子太傅,入賢良祠,賜諡文定。
基本介紹
- 本名:楊名時
- 字號:字賓實
號凝齋 - 所處時代:清朝
- 民族族群:漢人
- 出生地:江陰東門
- 出生時間:1661年1月24日
- 去世時間:1737年
- 主要作品:《易義札記》、《詩經札記》、《四書札記》
- 諡號:文定
人物簡介,趕考軼事,個人政績,委以重任,個人作品,
人物簡介
楊名時,字賓實,又字凝齋,江蘇江陰人。康熙辛未科進士,到康熙五十九年(1720)擢升雲南巡撫,其間浮沉宦海三十年才當上了邊省大吏,仕途艱難,這時楊名時已年逾花甲。楊名時生於順治十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即公元1661年1月24日。雍正改元,楊名時很受新帝青睞,首次請安折上便奉有“爾向來居官任任聲名甚好,自茲莫移初志,益當勉之”的朱批諭旨,雍正三年(1725)九月,有旨晉兵部尚書,仍管雲南巡撫事,十月,升任雲貴總督,照舊兼任雲南巡撫。四年七月,轉吏部尚書,命仍以總督管理巡撫事,楊名時一生事業至此達到了巔峰。當年十月,鄂爾泰取代楊名時為雲貴總督,翌年二月,發表湖南布政使朱綱升任滇撫的任命,朱綱遵旨赴京請訓。八月,雍正部署初定,即明發諭旨,命刑部侍郎黃炳由四川前往雲南,“俟巡撫朱綱到日,有交與會審事件”。“會審”的對象正是剛剛落職的楊名時。楊名時仿佛做了一場噩夢,局外人恐怕更不明白他招禍的緣由。
趕考軼事
康熙十一年(1672),楊名時13歲,第一次參加童生縣試。試場就設在江陰城內文廟東側的學宮。這文廟始建於北宋,後經元、明不斷擴建.形成西廟東學兩制格局。正月里,新任江陰知縣、拔貢出身的湖南灃州人龔之怡派差役貼出告示,童生縣考考期定在二月某日至某日。楊名時五年私塾苦讀,盼望的考日到來了。
楊名時早早地起身,吃罷早飯,和約好的一名廩生同往,向西走到設在縣灣街的縣衙署。他們穿過衙署門前高豎的“暨陽古邑”、“春申舊封”兩座牌坊,進入衙門西側的禮房報名。楊名時提筆工整地填寫姓名楊名時,籍貫江南江陰,年齡13歲,父楊履泰、字紫來、號坦予,母許氏;祖父楊起鯤、字萬程、號春暉,祖母任氏;曾祖父楊體仁、字振南,曾祖母潘氏;父母、祖父鍵在,祖母、曾祖父母俱歿,均未仕等等履歷。接著由同來的廩生保結,證明考生楊名時沒有冒籍、匿喪、頂替、身家清白、非優倡皂隸子弟等等事實。
又過了幾天,臨到考試的前一日,許氏為名時準備好長耳考籃,內放筆墨、點心、紅燭。子夜過後不久,楊名時就起身了,吃了早飯,聽了父母一番叮囑之後,身穿藍衫,手提考籃,在家僕燈籠領路下,氣宇軒昂地目視前方,揚眉抿嘴,一臉嚴肅地走進學宮。第一場是正場,考一天,至關重要。
黎明前,考官點名。揚名時領考卷,按卷面上座位號數,進考棚坐好。開卷看題目:四書文兩篇,每篇不得超七百字,五言六韻試帖詩一首。楊名時沉思凝神一番,便開筆打起草稿來。他胸中文墨似湧泉一般,竟然不顧文字限制,兩篇文章寫到二千多字。到了下午,考生陸陸續續地交卷,在考棚外三五一群,有稚氣未脫的兒童少年,有二十歲左右的已婚青年,還有黑須白髮的中老年童生,嘰嘰喳喳、嗡聲嗡氣地議論著自己的答題,評論別人的得失。
楊名時隱約耳聞外面的議論聲,看也不看,毫不心動,依舊穩坐案幾,工整地把草稿謄上正卷。早春日短,天氣逐漸暗下來,他點起紅燭,繼續—撤一捺地謄抄。考棚內只剩下幾個人了,楊名時也不知覺。這時監考官反背著手慢悠悠地踱著方步巡視考場,悄悄地站在楊名時背後。楊名時一點也沒有覺察。考官伸著脖子低頭斂氣看了一會,又悄悄地退出,對其他考官說:“這名童子非同一般。”
第二場為複試,考一天。考四書文章一篇、性理文一篇,默寫康熙皇帝語錄《聖訓》百字,不許有增刪塗改。
第三場是再復,考一天,試經文一篇、律賦一首。
第四、第五場稱連復,考一天,八股時文、詩賦、經論、駢文不拘定格。
每場下來,考生都有減少。楊名時連考五天五場,堅持到底。縣考合格。考秀才過了第一關。
這年四月,楊名時乘船向西到七十里外的常州府,參加童生府試。府試報名手續和縣試類似。考兩場兩天。楊名時考第一場即合格。考秀才過了第二關。
兩關過後,楊名時準備著參加考秀才的第三關——院試。院試考場就在江蘇學政節署,而節署就在江陰縣城。這是江陰考生的便利之處,也是很特殊的。清朝的首都北京(順天府)和十八個省中,大部分學政節署建在省城。學政節署不建在省城的,全國只有三個:順天府在通州。江蘇省(後分為江蘇省和安徽省)在江陰縣,陝西省在三原縣。江蘇省學政節署不設在南京而設在江陰,主要原因是江陰濱臨長江,交通便捷,經濟和文化較為發達。明朝萬曆皇帝把江南學政節署從鎮江移駐江陰。到了清初,江陰義民八十一天守城抗清,其鏖戰之激烈、時間之持久、雙方死傷之眾,為全國罕見。順治、康熙皇帝繼續把學政駐節江陰,有利於治心和觀風。學政是主考一省秀才的行政長官,不管官階高低,地位和一省巡撫、數省總督平行,互不干涉。
個人政績
學政三年任期內,主持院考兩次考試,第一年為歲考,第二年為科考。楊名時參加縣考、府考這一年,舉人出身的江南學政、四川人簡上已經任期第五年,屬於超期任職。在他任上,歲考、科考都已經舉行過。楊名時只能等新學政上任後參加院考。
委以重任
康熙三十年(1691年)中進士,深得考官李光地的器重,入翰林院庶常館深造,經學造詣更加深厚。康熙三十三年,時任翰林院檢討的楊名時,入值南書房。四十一年,晉升為順天學政,不久,升為翰林院侍講。後因父母亡故,返故里服喪,並於四十九年手錄、校訂《徐霞客遊記》12卷,並作序。五十一年服喪期滿,赴京候補。五十三年擔任陝西正考官。五十六年授直隸(河北)巡道,有政績。五十八年遷貴州布政使。康熙六十年(1721年)擢升為雲南巡撫,成為朝廷封疆大吏。雍正二年(1724年),雍正帝親書“清操夙著”匾額送給楊名時,以表彰他幾十年清正廉潔、躬身勤政的卓著功績。雍正三年,66歲的楊名時又擢升為兵部尚書、雲南總督兼雲南巡撫,位極人臣。雍正四年,又由兵部尚書轉任吏部尚書。五年,因題本誤載密諭獲罪,六年又因人上參奏本,以贓私、借欠虧空等事革職,在昆明居行館7年,專治理學,悉心著作。乾隆元年(1736年),乾隆帝以楊名時為人誠樸、品德端方,下詔將他從雲南召回,授予76歲的楊名時為禮部尚書兼國子監祭酒,再一次入值南書房,侍皇太子課讀。乾隆二年(1737年)病故。諡號文定,加贈太子太傅,入賢良祠。
一年後,楊名時靈柩回葬江陰故里。著有《易義札記》、《詩經札記》、《四書札記》,併入選《四庫全書》。
但大學者章太炎在《諸子略說》中對楊名時的理學提出過嚴厲的褒貶:“湯斌、楊名時、陸隴其輩,江鄭堂《宋學淵源記》所不收,其意良是。何者?炎黃之胄,服官異族,大節已虧,尚得以理稱哉?”
個人作品
《易義札記》
《詩經札記》
《四書札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