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與發展
產業發展
一是對楊各莊濕地進行水環境建設,投資514.94萬元;建設占地300畝設施農業保護地,投資287萬元。建設300畝林果基地,投資45萬元;建設20畝畜牧養殖小區,投資240萬元,各項目工程總投資為2686.8萬元。 二是加強觀光採摘旅遊業的發展,由於西洋梨要獲得收益還需3到4年的時間,在上級領導的指導下,本村準備在1100畝梨樹間種植草莓,以便充分利用農業資源,增加村民收入。
休閒旅遊
西洋梨產業預計2009年開始成為我村的主導產業,並在此基礎上逐步發展相關的果品加工業。因為與市區距離較近,並且村內有挖掘遼金時代墓留下的經多年形成的濕地,所以本村今後將發展以觀光採摘為主要內容的觀光休閒旅遊農業。
歷史沿革
楊各莊村 是位於河北省保定市清苑區陽城鎮東南約2公里的小村莊,距離保定主城區40公里,位於保定市西南,距離望都縣25公里,位於望都縣正東。
冉莊地道戰應該知道吧。
冉莊地道戰遺址在河北省清苑區冉莊,距保定市約30公里。而楊各莊位於冉莊村正西約15公里,中間隔著大魏莊、西孫莊、東孫莊三個村。而且省級公路從楊各莊村經過,交通便利。
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冉莊人 民積極開展地道戰,神出鬼沒地打擊敵人,致使敵人“寧繞黑風口(張登), 不從冉莊走”。由於冉莊人民開展地道戰功績卓著,曾榮獲“抗日模範村”的 光榮稱號。現在的冉莊地道戰遺址,就是冉莊人民光輝鬥爭業績的歷史見證, 也是冀中人民在極端殘酷的戰爭環境裡,為奪取抗日戰爭的勝利做出重大貢獻的一個典型實例。
冉莊的地道及其工事,是在與敵人的鬥爭中創造和逐步完善起來的,經歷 了一個由簡單到複雜,同單純防禦到主動打擊敵人的過程。開始,民眾在村 里、村外挖隱蔽洞,稱為蛤蟆蹲。後來把隱蔽洞加長,再把單口洞改為雙口 洞,成為地道的雛形。最後發展成三通、三交叉、五防的地道 。
冉莊地道以十字街為中心,有東西南北主要幹線4條,長4.5里,南北 支線13條,東西支線11條。還有西通東孫莊,東北通姜莊的聯村地道;有 向東南通隋家墳和河坡的村外地道。全長約30里,形成了村村相通,四通八 達,能進能退,能攻能守的地道網。 地道一般寬約0.7至0.8米,高約1-1.5米,上距地面2米多。從 用途來看,可分為作戰用的軍用地和供民眾隱蔽用的民用地道 兩種。 地道結構複雜,內部建有儲糧室、廚房、廁所和戰鬥人員休息室,設有照 明燈和路標。地道總指揮部附近挖有很深的陷阱,井上設“翻板”。它是一種 防衛設施,敵人萬一進入地道,踏上“翻板”,就會落井淹死。地道又與水井 相通,既可作為氣眼流通空氣,又解決了地道內民眾的用水問題,設計十分巧 妙,實用價值很高。地道的出入口都是從實戰,實用和隱蔽的原則出發,經過精心選址和設計 後修建的。有的修在屋內牆根壁上,有的建在靠牆垠的地面,有的則利用牲口 槽、炕面、鍋台、風箱、井口等作為出入口。這些地道口選址時都充分利用了 地形地物,偽裝得與原建築物一模一樣,使敵人很難發現。 為了充分發揮地道的優勢,還在村里各要道口的房頂上修建了高房工事, 在地面修建了地平堡,把地道與地面工事有機地結合起來。此外,還根據相同 的地形地物,分別在小廟、碾子、燒餅爐、櫃檯、暗室、牆角或牆根等處,修 築了工事和槍眼。其中高房工事7處,地平堡14處,小廟工事6處,碾子工 事2處,燒餅爐工事1處,櫃檯工事1處,暗室及牆角槍眼8處。所有這些工 事都和地道相通,既能瞭望,又能射擊。這樣,地道和地面相配合,各種火力 相交叉,構成了密集的火力網,充分發揮地道的威力,痛殲來犯之敵。
冉莊地道戰工事的主要特點是三通、三交叉和五防。三通即高房相通,地 道相通,堡壘相通;三交叉即明槍眼與暗槍眼交叉,高房火力與地平堡火力交 叉,牆壁火力與地堡火力交叉;五防即防破壞,防封鎖,防水灌防毒氣,防火 燒。 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冉莊的民兵和民眾曾經利用這種神秘莫測的地 道與日偽軍、國民黨軍隊進行地道戰17次,同時進行伏擊、追擊戰55次, 配合地方武裝出村作戰85次。其中5次規模較大的地道戰,就斃傷敵人163人。因此,冉莊成為冀中地道戰的一面紅旗。
1937年“七七事變”後,日軍大舉南侵,採取“鐵壁合圍”、“縱橫梳篦”的清剿戰術,進行滅絕人寰的“大掃蕩”,實行“燒光、殺光、搶光”的三光政策。僅在6萬平方千米的冀中平原上,就修築據點、炮樓1783處,修公路2萬多千米,挖封鎖溝8878千米,把冀中平原細碎分割成2670塊,使冀中人民蒙受了巨大的戰爭苦難。?
在被逼無奈的情況下,冀中人民展開了地道鬥爭。並繼而成為在無險可守的平原地區保存自己,消滅敵人,堅持敵後抗戰,擴大抗日根據地,扭轉戰局的〖ZK)〗一種獨特戰鬥方式。冉莊人民以其聰明才智和創造精神,巧妙地設計了各種工事和地道口,部署不同的作戰方法,在普通的村莊,創出了不平凡的業績,被譽為地道戰模範村。聶榮臻元帥曾為此親筆題詞:“神出鬼沒,出奇制勝的地道戰,是華北人民保家衛國,開展游擊戰爭,在平原地帶戰勝頑敵的偉大創舉。地道戰又一次顯示出人民戰爭的無窮偉力。”?
冉莊地道戰遺址現仍保留著三四十年代冀中平原原貌和當年構築的地道及各種作戰工事。舊時的街道,舊時的房屋,舊時的牆院豬舍,偽裝的地道口和34處作戰工事,縱橫交錯的地道網,是冀中平原1?25萬千米能打能藏、可攻可守、進退自如的地下長城的縮影。遺址整個保護區面積為30萬平方米,重點保護區為2?26萬平方米。
1959年8月,冉莊地道戰紀念館落成,聶榮臻元帥題寫了館名,楊成武將軍為展廳題寫了“冀中冉莊地道戰展廳”牌匾。冉莊地道戰紀念館展廳占地面積980平方米,廳內珍藏著大批寶貴文物,主要有挖地道使用過的鎬、鐵杴、轆轤和照明燈;民兵集合、作戰使用過的銅鑼、軍號、牛角號;士兵工廠製作的土槍、土炮、翻火子彈及使用過的工具;烈士遺物、遺詩、資料、照片、獎旗及抗日支前用具等。1961年3月4日,冉莊地道戰遺址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首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5年被確定為“河北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1995年1月26日被共青團中央確定為全國青少年教育基地,江澤民總書記為基地題寫了牌匾。1996年,省、市、縣累計投資258萬元,對冉莊地道戰遺址進行了較大規模的修復和建設,在原有保存2000多米地道的基礎上,又修復舊地道400餘米,並同時修復、復原了地下兵工廠、地下儲糧室、抗日村公所(呂正操司令員收編聯莊會舊址)、保定城市工作委員會(九地委城工部)、冉莊抗日武裝委員會等舊址;進一步徵集文物並更新了陳列展覽;新建停車場1000多平方米;出版了《地下長城》、《冉莊地道戰遺址》(河北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叢書)、《地下烽煙》(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叢書)等書籍及簡介,達到省規定的基地建設“五有”標準,每年接待觀眾10餘萬人次。1997年,被列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之一。?
走進冉莊地道,我們就如走進了歷史,走進了戰火紛飛的年代。1942年,日寇採用“鐵壁合圍”、“縱橫梳篦”的清剿戰術,對無險可守的冀中平原實行“燒光、殺光、搶光”的三光政策,並有計畫地建據點、修公路、挖封鎖溝,進行細碎分割,妄圖撲滅抗日烽火。僅冉莊周圍9公里內,就有炮樓15座,公路4條,形成“抬頭見崗樓,邁步登公路,無村不戴孝,處處起狼煙”的悲慘景象。在無堅可守、無險可據的大平原上,為了保存革命力量,有效打擊敵人,冉莊人民在黨的領導下,開展了神出鬼沒、出奇制勝的地道戰。最初,為了躲避敵人的殘害,人們自發地挖了單口洞,又叫“蛤蟆蹲”。這一發明,成了敵占區,尤其是近敵區的幹部民兵堅持鬥爭的重要依託,也是地道的開始和雛形。但因漢奸特務告密,有的洞被敵人發現,受到極大的損壞。冉莊人民總結經驗教訓,把單口洞改成了雙口洞,萬一敵人發現一個洞口,洞中人員可以從另一個洞口轉移出去。?
無論單口洞還是雙口洞,畢竟只能隱蔽和防禦,不能打擊敵人,有時難免流血犧牲。為了消滅敵人的有生力量,民兵和民眾把原先的雙口洞繼續加寬加長,左鄰右舍的地洞互相挖通,一家連一家,一戶連一戶,雙口洞變成了多口[KG)]洞。?
領導抗日鬥爭的冀中區黨委,很快發現並總結了人民民眾的發明創造,於1942年1月發出檔案,明確指出:冀中要開展地道鬥爭。緊接著,又發出一系列的檔案,對挖掘地道的組織領導、技術規模等問題均提出具體要求和指導意見。規模宏大的地下工程就此展開,戰爭史上聞所未聞的地道戰從此誕生。?
冉莊地道以十字街為中心,有東西南北主要幹線4條,長2?25千米。南北支線13條,東西支線11條。還有西通東孫莊,東北通姜莊的連村地道;有向東南通隋家墳和河坡的村外地道。地道全長16千米,形成了村村相連,家家相通,能進能退,能攻能守的地道網。地道的出入口設計十分巧妙,有的修在屋內牆根壁上,有的修在靠牆根的地面,還有的建在牲口槽、炕面、鍋台、井口、面櫃、織布機底下等處,偽裝得與原建築一模一樣,使敵人很難發現。地道一般距地面2米,洞內高約1米~1?5米,寬約0?8米~1米,分為作戰用的軍用地道和供民眾隱蔽用的民用地道兩種。地道設有照明燈和路標,建有儲糧室、廚房、廁所和休息室。為了充分發揮地道的優勢,在村里各要道口的房頂上修建了高房工事,在地面修建了地堡,把地道與地面工事有機地結合起來。還根據不同的地形地物,分別在小廟、碾子、燒餅爐、櫃檯、牆角、牆根等處,修築了工事、槍眼。所有這些工事都和地道相通,既能觀望,又能射擊和拉雷。冉莊地道戰工事具有五防,即防破壞、防封鎖、防水
灌、防毒氣、防火燒的特點。冉莊地道戰工事還有“三通”和“三交叉”的特點,“三通”就是高房相通,地道相通,堡壘相通;“三交叉”就是明槍眼與暗槍眼交叉,高房火力與地堡火力交叉,牆壁火力與地堡火力交叉。形成了“天地人”三通,構成了房頂和地面、野外和村沿、街道和院內縱橫交叉的火力網,組成了一個連環的立體作戰陣地。?
在異常殘酷的環境中,多少民族英雄前仆後繼,譜寫了一曲曲英勇無畏的抗戰壯歌。抗日烈士
張森林,是冉莊地道戰創始人之一。?
1909年,張森林出生於冉莊一戶富裕農家,後就讀於陽城完小。1938年春,他目睹日寇侵入華北國土,殺害我骨肉同胞,蹂躪我大好河山的累累罪行,義憤填膺,胸中燃起對日本侵略軍的仇恨火焰。
1938年,黨領導的八路軍,深入華北敵後,開闢抗日根據地,建立民主政權。當時,張森林同志任清苑縣冉莊抗日政權秘書。?
1938年冬,區委吸收張森林同志秘密加入中國共產黨,成為冉莊第一名共產黨員,並繼而成立了冉莊黨支部,張森林任第一任村黨支部書記。?
自1938年開始,敵人不斷來冉莊騷擾。為保護自己,掩藏物資,堅持對敵鬥爭,張森林首先在自己家中挖了隱蔽洞。1940年秋,張森林調任區委書記兼清苑縣大隊政委。他指示冉莊村幹部帶領游擊組骨幹及民眾,先後挖了供區、縣委幹部和民眾用以隱身、藏物、藏糧的秘密洞穴,為後來的32華里地道網,奠定了初步基礎。?
當時,張森林及幹部們,白天藏在洞內看指示,寫報告,分析情況,計畫工作;夜晚出來進行抗日活動。張森林在李永家地洞裡曾連續住了兩個月不見陽光,面容憔悴,體弱難支。這期間,由李永送飯和通訊聯絡。?
張森林組織領導人民武裝,展開了頑強的抗日鬥爭。在張森林領導下,冉莊人民堅壁清野,站崗放哨,擁軍優屬,慰問傷員,支援前線,瓦解敵偽,破壞敵人交通,阻撓敵人進犯。1939年,扒京漢鐵路兩次,毀張保公路十數次,掐斷張保公路和王胡莊至西孫莊公路兩側電線8次,為方便我軍行動,挖連村交通溝和護村溝總長22.5千米
。?
張森林為保衛家鄉、為祖國的抗日救亡運動做了大量工作,做出了卓越貢獻。?
1943年農曆三月初五夜間,張森林與縣委宣傳部朱信等同志在耿莊南場一老鄉家組織秘密抗日會議,會後朱信連夜轉移李莊。由於漢奸報密,翌日晨,耿莊、義和莊、段莊3個炮樓的敵人將張森林和區委宣傳委員黃岳等同志及保定兩名愛國青年學生的住所包圍。張森林機智果斷地指揮保定兩名愛國青年學生安全脫險,他與黃岳則留下阻擊敵人。經過長時間槍戰,子彈幾乎用盡,黃岳身負重傷,經請示區委書記張森林後,自飲槍彈犧牲。當張森林突圍至李莊時腳部受傷,他將槍枝拆毀扔掉,帶傷奔走,血染荒郊。被捕後,敵人逼他上汽車,他高喊:“誓死不坐敵人的汽車!”?
敵人把他押到耿莊炮樓,後連夜轉押至段莊炮樓。日偽軍對他軟硬兼施,逼他投降。酷刑之下,限期讓他寫下降書,張森林大義凜然,寧死不屈,充分體現出中華兒女不可辱的民族氣節。?
冉莊村民聞張森林被捕,心急如焚,幹部、鄉親們千方百計搭救張森林,有人為張森林暗遞信息,囑他對敵假示投降,回村再乾!張森林深深懂得對敵表示投降意味著什麼!他說:“誓死不說半句投降話!寧死不當亡國奴!”?
張森林在段莊敵炮樓中隊部,受盡了酷刑摧殘,為中華民族的生存,為祖國的解放事業,灑盡了一腔熱血。1943年農曆三月初八,張森林拋下年邁老母,捨棄為他顛沛流離的妻子和一雙可憐幼女,慨然就義。時年34歲。?
冉莊村民高志、高老白等人連夜把森林屍體自段莊村外偷運回冉莊村,在清洗周身血跡時,從他的內衣袋中發現他用敵人讓他寫“降書”的紙寫下的“就義辭”:“鱗傷遍體做徒囚,山河未復志未酬;敵酋逼書歸降字,誓將碧血染春秋;人去留得英魂在,喚起民眾報國讎!”這詩詞慷慨悲歌,催人淚下。詩稿被國家文物專家組定為全國一級革命文物。
?
冉莊人民把對森林的無限懷念和對敵人的刻骨深仇,化作抗戰到底的堅強決心。一個張森林倒下去,無數“森林”跟上來。冉莊人民不負森林遺願,繼續著先烈未竟的事業。
相關信息
爬錐峰山
在楊各莊村西有一條小道,驅車前行約5分鐘路程,就到了北京市最大的原始側柏林區——錐峰山林場。徒步前行,我們來到一處小型攔水壩處,至此林區的路分成了兩條——東溝和西溝。
東溝直通錐峰山主峰,該峰峰頂尖如錐,峰座形如錐把,“錐峰山”也因此得名。一路走來,只見岩崖多變,松柏滿山,奇花異草,景出天然,更有“曬經石”、“五仙洞”等景觀引人入勝。錐峰山不僅風光秀麗、奇峰異采,更以傳說眾多而久負盛名。其中最有名的要數“蓋頂李”的故事了,傳說從前,河北省三河縣來了個姓李的漢子,在楊各莊落了腳。他聰明過人,勤勞智慧。當時村里人做飯有鍋沒蓋,他就用高粱稈給村里人打蓋頂,所以人們都稱他“蓋頂李”。這年春耕時節,十幾家村民找蓋頂李幫忙,他都答應了下來。不想第二天,家家都有他的身影。後來這件事被官府知道了,就誣陷他收買人心,蓄意謀反。蓋頂李沒法只好逃進了錐峰山,從此他夜住山洞,白天在山上栽松植柏,過著“飢時松柏籽,渴飲山泉水”的艱苦生活。就這樣年復一年,日復一日,原來的荒山禿嶺變翠綠成蔭。但這裡荒無人煙,與世隔絕的荒山生活使他心涼。這天,他走下山,行至山谷,遠遠地看到一個老婦人,手拿一根鐵棒,吃力地在石頭上磨著。他走進老人,不解地問道:“借問老婆婆,何故磨它?”老人頭也不抬地告訴他:“磨根繡花針,給小女做件嫁衣。”老婆婆又道:“古語不是說鐵打房梁磨繡針,功夫到了自然成嘛!”說完就不見了。蓋頂李從中得到啟示,又回到山上開山植樹,為後世子孫造福去了。
據說磨針的老婆婆是觀音菩薩變的,特來點化他。後來又有人說,觀音菩薩幾次試探他,他都沒有再下山。就這樣,蓋頂李的事越傳越神,有人說他已經修行成仙了,就稱他為老祖爺,並徵集錢糧,在山上為蓋頂李立碑建廟。後來,在每年的陰曆十月十五日蓋頂李被逼上山的日子,十里八鄉的村民們都會來這裡送道糧,懷念這位“錐山老祖”。現如今,由於年久失修,老祖廟已經塌毀,再者作為大型林場的錐峰山是我縣的重點防火單位,上香燒紙的習俗也就不存在了。
據張印良介紹,走西溝,沿途會看到一排石砌的房屋,那是70年代知青居住的,保存較完整。在十幾里的地方,還有一個約半間房大小的山洞,那裡曾是抗戰時期豐灤密聯合政府的一個辦公地。
逛板栗園
楊各莊村屬於山區村,山多林多。多年以來,該村結合實際,以發展林果為主導,著重建設綠色生態果品基地。生產果品主要包括核桃、板栗、紅肖梨等,年產乾果20多萬噸,遠銷河北等地。
近年來楊各莊村重點發展生態觀光採摘,於2001年在村南建成了一個占地200畝的標準化板栗觀光採摘園,並聯繫鎮林業站給予技術支持。據鎮林業站周自軍介紹說,該村的板栗基地完全按照標準化種植,是安全無公害食品。在採摘園內,筆者看到板栗已經長出了果實,可以預見,不久以後遊人在這裡就可以採摘到新鮮的板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