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叔子散文序函類文選

楊叔子散文序函類文選

楊叔子,1933年9月生於江西省湖口縣。中國科學院院士,原華中理工大學校長,現任華中科技大學學術委員會主任,中共十五大、十六大代表,教育部高等學校文化素質教育指導委員會主任,中華詩詞學會名譽會長,中國高等教育學會顧問,中國機械工程學會特邀理事。先後受聘為清華大學、浙江大學等30餘所大學的兼職教授、客座教授、名譽教授和顧問。獲全國教育系統勞動模範等稱號,是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在先進制造技術、設備診斷、信號處理、無損檢測新技術、人工智慧與神經網路的套用等方面取得一系列成果,獲國家、省部級科技與教學重要獎勵20餘項。所指導的研究生中,已有百餘人獲博士學位。《楊叔子散文序函類文選(上下)》這本書收錄的就是楊叔子院士的散文、隨筆、序言、會議致辭和信函等文學作品。 《楊叔子散文序函類文選(上下)》由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出版發行。

基本介紹

  • 書名:楊叔子散文序函類文選
  • 出版社: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
  • 頁數:508頁
  • 開本:16
  • 品牌: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
  • 作者:楊叔子
  • 出版日期:2012年9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60983622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文摘,後記,序言,

內容簡介

《楊叔子散文序函類文選(上下)》收錄楊叔子院士的散文隨筆類62篇、序言類53篇、會議致辭類15篇(會議上的講話,不少已改寫為論文,並已發表,有的收錄在《楊叔子教育雛論選》中)、信函類49篇,共179篇。
從本文集的文稿中,無論是短短的信函,或長長的致辭,無論是生動活潑的隨筆,或發人深省的散文,我們都會深深感到先生對祖國、對人民的一片赤誠,對教育、對學生的無比熱愛,對同事、對朋友的真誠尊重,對理想、對信仰的忠貞不渝,對人生、對前途的樂觀豁達

作者簡介

楊叔子,1933年9月生於江西省湖口縣。中國科學院院士,原華中理工大學校長,現任華中科技大學學術委員會主任,中共十五大、十六大代表,教育部高等學校文化素質教育指導委員會主任,中華詩詞學會名譽會長,中國高等教育學會顧問,中國機械工程學會特邀理事。先後受聘為清華大學、浙江大學等30餘所大學的兼職教授、客座教授、名譽教授和顧問。獲全國教育系統勞動模範等稱號,是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在先進制造技術、設備診斷、信號處理、無損檢測新技術、人工智慧與神經網路的套用等方面取得一系列成果,獲國家、省部級科技與教學重要獎勵20餘項。所指導的研究生中,已有百餘人獲博士學位。

圖書目錄

第一部分 散文、隨筆
認真堅持學好外文/3
俯首甘為孺子牛/7
力量源於集體榮譽屬於人民/21
目標·質量·環境——對我校改革的幾點想法/23
新秋寄語/25
“岔巴子”好/28
瑞雪迎新/29
本是根生同一處——訪台散記/30
再寫幾句——寫在《這片可心的綠》出版之後/33
寄語新同學/35
深情地愛著/40
飛航永向前/42
推薦林則徐一首詞/45
科學之本,技術之源——從電影《居里夫人》談起/47
希望有三,做人為本/52
我與瑜園一道成長/54
鴨鴨黃/57
記得少年騎竹馬/58
9歲才上國小/60
雞加鴨等於什麼/62
我是寄信去了/63
我的第一個記憶/65
直掛雲帆濟滄海/67
兩斤糧票/68
撼岳家軍難!/70
見面禮——“防汛”/72
甲申讀兩篇文章/74
成人比成才更重要/76
百年大計與“兩個務必”——甲申年有感於幹部隊伍建設/77
“我是中國人民的兒子”/81
人是為別人而生存的——紀念“相對論”誕生100周年/84
學成於思行成於思/87
連戰先生來訪大陸隨筆/89
電視連續劇《冼星海》觀後/91
我愛四季分明的江南/94
認真投身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96
沒有老師就沒有學生/103
歷史巨大財富,我們應予評說——寫在朱九思同志九十華誕前夕/105
行己有恥——有感於“八榮八恥”/110
詮釋和躬行中華文化的精髓——讀胡錦濤同志給孟菲的覆信/112
“春分”隨筆/115
工業設計務彰和諧/117
“廢歷”與“舊俗”——春節隨筆/120
“今”逢佳節倍思“親”——端午節專筆/122
火熱的校園/125
我愛看《科學時報》/129
民族文化與語文教育/131
要從長遠發展著想/133
從我唯讀了一年國小說起/135
讀好書,做好人/139
文苑好!《文苑》好!/143
源頭活水美清渠——喜賀《高等教育研究》創刊30周年/145
重陽節·核子彈/148
該重視哲學社會科學的普及了/150
一篇文章一首詩/152
他們沒有走/154
從“校園裡沒有梧桐樹”談起/157
極目楚天舒/158
“向雷鋒同志學習”/159
今天更需要雷鋒!/161
幼而學,壯而行/163
心繫鄱湖水魂繞石鐘山/165
第二部分 序言
《機械工程控制基礎》第一版前言/173
《機械工程測試·信息·信號分析》代序/175
《時間序列分析的工程套用》第一版前言/177
《這片可心的綠》序/182
《東瀛拾零》序/185
國家興亡人才為基/187
《技術科學發展與展望——院士論技術科學(2002年卷)》序/188
《做一名合格的大學生——大學生入學與在校教育讀物》、《走向社會——大學生畢業教育讀物》序/191
《、今讀》序/196
素質教育的一個創新成果——《研究生素質教育論》序/201
《心繫細辛》序/203
《愛情詩詞曲評析辭典》序/205
《春雨化育華中科技大學文化素質教育十年》序/207
《思渦念峽吟》序/212
《為了鄱陽湖的明天——鄱陽湖生態保護與綜合開發》序/214
《怡心集》序/216
《口述歷史——華中科技大學女博導之流金歲月》序/219
《糊塗集》序/222
一本好畫集——評《辛克靖山水畫作品集》/224
理想·信念·情結——《奔向北回歸線》序/225
讀《馬凱詩詞存稿》/231
《動力學、振動與控制新進展》序言,/237
《博吳風韻學子紀念冊》序/240
“科技行政管理創新叢書”序/242
《新聞傳播法研究》序/245
《商業建築室內環境藝術設計》序/248
《畢業設計(論文)教學管理研究》序/251
《仰山樓近稿》序/253
《王玉明詩選》序/256
“科學與人類文明”叢書總序/259
《追尋綠色教育》序一/261
《華中科技大學僑聯五十周年紀念畫冊》序/264
《2008年湖北省大學生機械創新設計大賽檔案集》前言/266
高度重視戲曲教育,弘揚民族傳統文化——《中國戲曲美學》序言/269
用生命打造詩教的豐碑——《梁東論詩文叢》序/273
《紀念黃樹槐教授畫冊》序/277
在止於至善——讀歐陽康《大學·文化·人生》/280
感悟人生珍愛人生——《行悟人生》序/286
《張勇傳若水詩文選》序/291
《香溢濂溪》序/296
《中國大學“科學精神與實踐”啟思錄》序/298
《風雨九十年——殷有為回憶錄》序/303
“且聽新翻楊柳枝”——《流光情寄鷓鴣天》序/306
《數學文化賞析》序/310
《機械工程控制基礎》(第六版)前言/314
《只憑天地鑒孤忠——楊賡笙詩作及生平大事集》序/317
不畏浮雲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科學與社會》主編的話/323
《(論語)的公理化詮釋》序/326
《夏雨詩選》序/333
《瑜珈詩社詩選》序/335
《文明夢——記第一批庚款留美生》序/337
《孔目湖講壇錄(2)》序/342
《永恆的對稱》序/345
第三部分 會議致辭
鄉情寄語:為鄱陽湖文學叫好!——在鄱陽湖文學論壇上的致辭/349
在“全省慶‘三八’巾幗詩詞吟誦會”致辭/352
外語教學與人文關懷——華中科技大學外國語學院揭牌儀式暨外語系成立25周年慶祝大會致辭/354
在武漢市人民政府參事聘請儀式上的致辭/360
中華詩詞學會成立20周年慶典致辭/364
李嘉誠來校訪問座談會上的講話/368
在國防科技大學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匯報會上的講話/372
知音世所希——科技興港論壇2009暨第六屆中國國際港口科技大會上的講話稿/376
瑜珈詩社成立20周年慶典暨國學院中華詩詞研究中心成立大會上的講話/378
“中華文化大學堂”開學典禮的賀詞/384
提高學術水平規範學術道德——華中科技大學第二屆學術委員會工作報告/1385
騰空越海異鄉行,不在金元不在名——2011年國家公派留學人員出國行前培訓會致辭/391
批判性思維研討會致辭/393
促進文理交融深化文化素質教育——在第二屆“全國高校數學文化課程建設研討會”上的致辭/397
“高等學校文化育人研討會暨第五次文化素質教育工作會議”開幕式致辭/399
第四部分 信函
給省高工委宣傳處的信/405
給倫熾標主任的信/407
給“省博物館與高等學校素質教育迎春座談會”的信/408
給劉選國同志的信/410
給曾真同學的信/412
給旭亮同學的信/413
給趙春江同志的信/414
給李柱同志的信/418
給吳子彥老師的信/419
給馬凱同志的信/420
給吳軒文小朋友的信/422
給梁東同志的信/424
給陳道達教授的信/426
給於海琴老師的信/427
給三名大學生的覆信/428
給吳啟迪、周濟同志的信/434
給蔣雪岩同志的信/437
給武一平同志的信/438
給許俊傑同志的信/440
給陳國鋒同志的信/441
給李根兒同學的信/442
給黃德新同志的信/444
給孫軼青同志的信/445
給周安亮同學的信/446
給朱健康老師的信/447
給陳浩然老師的信/449
給李嘉誠先生的信/450
給陳同鈺大夫的信/452
給劉建康院士的信/453
給王宗欽老師的信/454
給吳郢校友的信/455
給張雁老師並陽茜的信/456
給廣東商學院一名學生的覆信/458
給夏雅閣同志的信/462
給余世祿老師的信/463
給徐惠德老校長等的信/464
給孔汝煌同志的信/465
給秦伯益院士的信/467
給羅輝同志的信/468
給湯恩佳院長的信/469
給楊玉堅同志的信/470
給周嫦教授的信/471
給陳振炎同志的信/472
給劉玉同志的信/473
給天駿同志的回信/475
給南昌一中校友聯誼會的信/477
給羅麗同學的信/478
給華中農業大學學生會的信/48l
給《楚天都市報》劉我風同志的信/484
第五部分 附錄
陽春桃李共和諧——楊叔子的“綠色教育觀”和教育人生/489
後記/503

文摘

認真堅持學好外文
編者按:高等學校是學術機構。這是高等學校的特點之一。它擔負著發展我國的科學技術和提高科學水平的重大責任。當前我們的科學技術水平同世界先進水平還很有差距,我們必須迎頭趕上。怎樣趕法?這就要求我們高舉毛澤東思想紅旗,發揮我國人民的聰明才智,敢想敢做,打破常規,大搞科學試驗;同時,也要把外國一切好的經驗、好的技術都吸收過來,為我們所用,把學習外國同獨創精神結合起來,走自己的道路。要學習外國的東西,就必須掌握外文這種重要的工具。對於這一點,我們的同志應該有足夠的認識。
要學好外文,就要經常地讀。楊叔子同志在將近十年來,堅持天天讀外文,無論在節日假期,在車上船上,在病中忙中,外文都沒丟過一天。現在,他已經能夠較順利地閱讀俄、英、德文資料,而且又在學習日文。“貴在堅持”,這是楊叔子同志學習外文的重要經驗,我們希望教師和同學們以頑強的毅力堅持經常地學外文。各級組織還要加強教育,保證時間,給師生學習外文的條件和風氣。
要我談談學習外文問題,這真叫我為難。學得還不好,也沒有什麼成功的經驗。從什麼地方談起呢?大學四年級上學期,我天天抽時間念,簡單課文能看了。這一年的寒假搞畢業實習,當時我想,得集中力量搞實習,但一“集中”卻把外文擠掉了。實習歸來,打開外文書,忘掉了三分之二。這是個大教訓。我接受了這個教訓,下定決心,從今以後,學外文一天也不間斷。到今天,快十年了,無論是在節日假期,在車上船上,在病中忙中,外文都沒丟過一天。“只要工夫深,鐵杵磨成針。”當我較順利地運用俄、英、德文資料時,心中明白:播下種子,辛勤耕耘,一定會有收穫。
堅持,堅持,學外文貴在堅持,這是根本的一條。本國人學會本國語言文字,就在於天天與本國人本國語言文字接觸,生活在本國環境中。對我們來說,學外文沒有這個條件,因而,就得創造條件,就得天天去接觸外文,天天看,天天練。把幾千個單詞,幾百條規則,連貫而熟悉起來,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這得有個過程,得花時間。
時間從何而來?學外文不比學其他課程,整塊時問固然好,零星時間也十分可貴。一天之中,這種零星時間是不少的,走路等人,飯前飯後,候車候船,看電影,去書店,難以盡舉。利用它們,複習生字,回憶文法,聯想對比,解決一個一個的問題,是很好的。我學德文,基本上是在一年內,利用午睡前後,加上早晨的時間學完基本文法、記熟一大批生字的;又利用了一年暑假一些整塊時間突擊了一下看書,從此就能較順利地看書了;再堅持,情況就穩定了。採用游擊戰,逐個消滅敵人有生力量——基本文法與生字,再圍殲一下,基本上就能看書了。拿我們專業教研室教師來講,一年少則外出一次,多則二次以上,在外文學習上我沒希望通過教師外文班來學習,而是來個“自力更生,外援為輔”,把重點放在自學上。我學德文只請同志給我教字母,主要靠自學。當然能有外援就更好,能少走彎路,少花時間,但不要去依賴。這樣,學習與時間的支配權就主動操在自己手中了。
外文,它不跑,又不跳,是個死傢伙,為什麼不易學好?怎樣去學好它?首先要不怕它,不皺眉頭,要有信心學好,同時還要認真,得有毅力,得有股傻勁。
專心學,學“入迷”
學而不專心,等於不學。我也有過這樣的教訓,邊念外文,思想邊開小差,腦子裡亂鬨鬨。這樣一心以為有鴻鵠將至,哪能學得進?甚至念上個把小時,也不知念的什麼,效果甚微。有人講,人大了,記性差,我看不盡然,如果思想集中,雜念少些,加上成年人理解力強,學起來記起來不會比小孩慢。一九五六年,有一段時期我在外面工作,上階段任務完了,下階段任務還沒開始。我利用這段空隙時間,集中思想,排除一切雜念學俄文,可真快,一個小時記上幾十個甚至一百多單詞,根本不成問題。那時採用卡片循環記憶法,對難記的生字反覆突破,加上與看書結合,效果極為顯著。一個月後,看書的速度從每小時看半面躍升到每小時看三面多。
不貪多,把基本的抓住
在科學技術資料中,外文單詞不怎么變,最基本的就是那么一些:
(1)基本單詞(包括詞冠、詞根等)與詞組;
(2)基本文法;
(3)特殊而常用的規則。
掌握這些東西是基本功,一定得過硬。只有在掌握了這些東西的基礎上,才能靈活運用。但這些東西並不太多。學俄文時,我只把清華大學編的速成課本先學好,學德文時,我也只先學好蘇聯十年制中學德語語法(那時國內有關科學技術的德語讀本還沒有)。不貪多,但學了的就徹底弄懂,這樣效果就很好,更多的單詞與辭彙,更深、更多的語法,則留在閱讀外文資料時逐步掌握。
學外文,先學基本文法,突擊記住一批基本單詞與詞組是很有必要的。但進一步的深化與擴大,則須在套用中解決。學為了用,用中還不斷學,是最好的辦法。開始看書可看自己懂得的專業書,借專業知識的幫助,更好地掌握外文,然後逐漸轉化,直到外文完全為專業知識服務。自學外文都是這樣,學得經常,才學得快,學得穩固。使用是最重要的學習,俄文資料我看得最快,因為我用得最多。有原文書與中譯本,我就看原文,一舉兩得,既得到了知識,又學好了外文。
反覆記憶,多加學習
開始學習外文時,一定得採取循環記憶,單詞得天天複習,甚至一天複習數次;稍久,可隔天或隔數天複習;就是很熟了的,也得定期地集中複習。對文法亦需如此。一兩次記熟了,以為沒問題,那很危險。一定要重視鞏固。
要把我們國家建設得強大起來,及時、大量地吸取國外好的東西,是十分重要的。而外文正是我們學習外國好東西的重要工具。馬克思說過:“外國語是人生鬥爭的一種武器。”我們一定得把這個武器掌握在手中。
(原載《華中工學院學報》1965年9月3日,第422期第3版)
P3-6

後記

當我執筆寫本書“後記”時,2008年9月我75歲生日那天的感人情景,宛然在目。那時,參加祝賀我生日的學生,一致商定要留下一個紀念性的東西,即將我各類著作與寫作分類結集出版,分四集,我80歲前後出齊。本書是最後的一集,出齊了,學生的真誠心愿也實現了;我也希望這本文集的出版,如同文集“序言”中所講,有利於“教育與科研的開展以及學術交流與思想交流”。
第一本文集2009年9月出版,名為《楊叔子檻外詩文選》,是關於中華詩詞的。之所以叫做“檻外”,該文集“後記”講了,對中華詩詞行家裡手而言,我是“檻外人”、“門外漢”。第二本文集2010年11月出版,名為《楊叔子教育雛論選》,是關於教育特別是高等教育的。之所以叫做“雛論”,該文集“後記”中講了,對教育專家而言,我的論文,只是初步的、不完備的、不成熟的,像個禽“雛”。第三本文集可望今年(2012年)9月出版,名為《楊叔子科技論文選》,該文集選編了我主要從事的科研領域有代表性的論文。第四本文集就是這本《楊叔子散文序函類文選》。本文集中,除了一篇是60年代寫的以外,由於資料積存原因,都是“90後”寫的了;但是,由於本書涉及許許多多方面,再配合第一、二、三本文集,也大致可以反映“我”了。
本書反映我的“什麼”呢?是三“感”,“感動”、“感恩”、“感悟”,另外,還得再加一“感”,“感謝”。
一是“感動”。事物都是在對比中認識的。古今中外,志士仁人,以他本身特有的品格、情感、言行,深深感染著他人。對古代岳飛,我寫了《撼岳家軍難》,當時莫不認為,“撼山易,撼岳家軍難”;岳飛講:“文官不愛錢,武官不怕死,天下就太平了。”一片“精忠報國”之情,震撼人心!對古代林則徐,我寫了《推薦林則徐一首詞》,在虎門銷煙後,他豪邁地寫道:“春雷歙破零丁穴,笑蜃樓氣盡,無復灰燃。”即使腐敗的清皇朝因他虎門銷煙,政府仰帝國主義鼻息,將他遠謫新疆時,他大無畏寫下了《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一詩,“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成為千古絕唱。對今天雷鋒,我寫了《向雷鋒同志學習》、《今天更需要雷鋒》。1963年我讀了雷鋒同志的一段名言:“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為人民服務是無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為人民服務之中去。”今天孟二冬,他是北京大學教授,到新疆支援石河子大學辦學,“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在支教中病逝,胡錦濤同志給他的女兒孟菲復了信,我讀了信,寫了《詮釋和躬行中華文化的精髓》一文,文中一詩中講:“執著九州文化戀,堅持三尺杏壇忠。清風兩袖良知貴,傑出楷模孟二冬。”他們對祖國、對民族、對人民無比熱愛,無限忠誠。國大於家,家大於己。國外,愛因斯坦,我寫了《“人是為別人而生存的”》,這是愛因斯坦一句名言。他說:“我每天上百次地提醒自己:我的精神生活和物質生活都依靠別人(包括生者和死者)的勞動,我必須盡力以同樣的分量來報償我所領受了的和至今還在領受著的東西。”他深知,人是最重要的,社會倫理道德比技術重要,技術是為了人的。居里夫人,她是深為愛因斯坦所稱讚的,我所寫的《科學之源,技術之源——從電影(居里夫人)談起》,就是我對她崇高人格的敬意表達。正因為她的人格、道德比她的才華更重要,她就能堅定不移地從8噸瀝青原料中,花了4年,經過成百上千次試驗,提取了0.12克氯化鐳,發現了放射性元素。她講得多么好:“自然是偉大的,在它的面前,個人的努力也許是一線微光。然而,當這微光一點點組合起來,就會照亮真理的輪廓。”他們熱愛人民,熱愛科學,熱愛真理,為追求真理而無所畏懼地奮鬥。還有,正是在所謂的“普通人”中,蘊藏了無數感動人的心靈的事情。《“岔巴子”好》一文,我為我校一名基層女職工勇於顧全大局的舉動所感動,特寫此文真誠地讚揚。《給廣東商學院一名學生的信》,這是一封覆信,我為在來信中講的一名大學生不為升學挫折所懼,對人生道路作了正確選擇,終於成功這件事所感動,復了此信,由衷地讚揚。我國民間這種令人感動的優秀傳統,綿延不絕,一直到今天,以一年一度“感動中國”的人物為代表,正是我們中華民族不可戰勝力量的源泉。
二是“感恩”。我一而再、再而三講過:至少有三個地方我永不會也絕不能忘記。一是湖口,我的故鄉,我出生的地方,我來到人世的地方,沒有湖口,又哪有我?!二是南昌,我人生道路發生根本轉折的地方,1949年5月23日我在南昌迎接了解放,從那天在南昌起,我下決心跟著共產黨、解放軍,這個信念在任何的情況下,從未動搖,沒有南昌,就沒有我成長的起點。三是武漢,我人生成長成熟的地方,讀大學,入了黨,當教師,於事業,到今年一個甲子了;沒有武漢,就沒有我的今天。我常講,我在共和國旗幟下成長,我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成長,我在武漢成長,我在瑜園中成長。飲水必須思源,數典不能忘祖!本文集中,有我給國小余世祿老師的信,有我給九江同文中學徐惠德老校長的信,有我給南昌一中吳子彥老師的信,有我寫的有關我大學老師路亞衡、李如沆教授的文章《沒有老師就沒有學生》,往事歷歷在目,他們只是教過我的老師的幾位代表。教過我的老師,大多已化鶴西去了,但他們在我身上播下的種子現在還在生長,我的生命就有著他們生命的延續。沒有小、中、大學老師的培育,學生又如何能成長起來?!別人稱讚牛頓比笛卡兒更偉大,牛頓講得多么好:“因為我站在笛卡兒這個巨人肩上,所以比巨人看得更遠。”多么樸素!多么真實!多么偉大!我國名諺講得多么好:“滴水之恩,湧泉相報。”何況,國家給我的,人民給我的,社會給我的,學校給我的,老師給我的,同事與朋友給我的,絕非滴水,遠勝湧泉,而我所謂作為回報的遠非湧泉,確是滴水而已。如果講我為什麼能回報,那就用上本文集有篇作品的題目,叫做《力量源於集體榮譽屬於人民》,我認為這就是能夠回報的歷史真實。感恩,談到了我的故鄉湖口,本文集中還談到了我的父親、母親。對子女,父親嚴厲,母親慈祥,一般大致如此,對我也不例外。今天值得一提的是我的父親楊賡笙,他是國民黨的元老,早年追隨孫中山先生奔走民主革命,舉凡辛亥、討袁、護國、護法、北伐諸戰役,無不參與,“二次革命”時的《討袁檄文》即他執筆。孫中山先生評價他:“疾風知勁草,板蕩識忠臣。”後來,他堅決抗日,義正反蔣。但由於可理解的歷史原因,我對他了解少,認識淺,不全面,應有所愧。這點在《只憑天地鑒孤忠——楊賡笙詩作及生平大事集》的“序”中寫清楚了,我們不能超越時代條件去苛求前人。“序”中還講:“更是告慰父親,您的後人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與中國人民一起,不僅把您所追求的孫中山先生的理想化為了現實,而且,還在做著孫中山先生與您從未想過的偉大事業。”俄羅斯經濟學家弗拉基米爾·波波夫在俄《政治雜誌》2004年10月12日《在通往巔峰的途中》一文中,論述了為什麼只有中華文明唯一地延續到今天而且正在走向新的峰頂,提出三個原因,第三個原因叫“尊重祖先”,實際上,所講的“尊重祖先”就是尊重歷史,就是繼往開來,就是要“感恩”。
三是“感悟”。“感悟”是學習、實踐、思考結合與交融的內心體驗,有大有小,有深有淺,有可言喻,有無可言傳,內容眾多,不勝枚舉。我認為最為緊要也是最為根本的是對人生、對生命的感悟,對人、對生命的追求,去追求什麼。“人最寶貴的是生命,生命屬於我們只有一次。”奧斯特洛夫斯基以保爾·柯察金名義講的這句話是對的。古今中外的哲人無不思考過這個問題。我在前面引用了愛因斯坦講的話,實際上也是談的這個問題。我講:“人應該對人生看透,又不要太透。透,一個人只能赤條條來,赤條條去,死後什麼都不屬於你,如同《金剛經》所講:‘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太透,就何必來到人世做此一夢?不太透,就是來到人世,既來之,則安之,充分品味短暫人生,但自己的奉獻要大於自己的消耗,社會才可能進步。”你今天消耗的,就是別人奉獻的;別人沒有奉獻,你今天哪能有消耗?!高爾基的話很對:“生活不是目的,生活的目的應當比生活更高。”這個目的,簡扼講,就是“為人民服務”,為大眾謀利。奉獻大於消耗,就是人生的原則。正因為如此,“俯首甘為孺子牛”就成為我的座右銘。也正因為如此,我就用鄧小平同志一句名言“我是中國人民的兒子”寫了一文,表達了我對鄧小平同志的無比欽仰。我給三位同學的覆信,我給廣東商學院一位同學的覆信,我寫我見過春天常青樹的落葉,我寫我愛武漢四季的分明,如此等等,我寫了我許多“感悟”。順境、歡樂、成功,可以品味、感悟;逆境、痛苦、失敗,也可以品味。沒有絕對的好,也沒有絕對的壞。只有比較,才有真正的品味、感悟;只有如實的品味、深沉的感悟,才能擁有豐富的人生。是的,人生、生命是有限的,但是,老子講得對,“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人生、生命也可以是無限的。因為生命既是物質的,但更是精神的,生命既為軀體所載,更為靈魂所主,物質、軀體必定消亡,然而精神、靈魂可以永存。哲人、偉人謝世了,但他們的事業、思想、論述至今還在同當代人對話、交流、啟示。雷鋒英年早逝,但精神永在。真正的看透人生,就應當透到這個形而上的層面上。“感悟”人生,最緊要的是感悟去追求什麼,然而,感悟如何去追求卻往往是關鍵所在。去追求什麼決定了應該如何去追求,目的決定手段;而如何去追求就要體現出去追求什麼,手段體現目的。所以,過程往往是重要的,乃至是關鍵性的。本文集許多作品中,談的就是面對現實,征服自己不足,戰勝外部困難,嚴於律己,寬以待人,不滿足於表面,要深入至本質,不只看點,還要看面,不只看近,還要看遠,勝不驕,敗不餒,敢於開拓,善於總結,貴在堅持,如何去追求、去創造一個有價值的人生。
還有一個“感”,就是感謝。前面三本文集的“後記”中,我發自內心,向許多有關專家、老師、朋友、同事表示了真摯的感謝。感謝實質上同感恩是一脈相通的。在本文集這個“後記”中,我就不再一一重複他們的姓名,但我必須在四本文集出齊時,向他們再一次表示衷心的感謝。“施人慎勿念,受人慎勿忘。”他們對我的關心、支持與幫助,我永不忘懷。他們的勞動成果與深厚友誼,晶凝在有關的文集中。在這裡,我得感謝我的學生。在序言中,他們引用了我常講的一句話,現在值得我再引用一遍:“我所取得的進步,我所作出的貢獻,我所獲得的榮譽,無不沉澱著我的學生的辛勤勞動與珍貴心血。”這句話,確是我的“感動”、“感恩”、“感悟”,是真話而非套話。在這裡,我特別要提出萬錦屏、曹素華、陳惜曦三位同志,因為沒有她們,本文集就出版不了。在本文集的“序言”中,我的學生史鐵林同志他們向她們表示了衷心的感謝,歷史根據與現實理由我不必重複。同萬錦屏同志相處,頭尾11年;同曹素華同志相處,頭尾9年;同陳借曦同志相處,頭尾2年;沒有她們的秘書工作,我的工作就不好辦,甚至寸步難行。我的工作中,滲透了她們默默無言的心血,我“衷心藏之,何日忘之”?!而本文集的出版,曹素華同志從2008年年底起,就開始籌劃,近兩三年來,她身體特別不好,還是堅持完成了本文集的選稿、編排、校對、修改工作,使本文集得以出版。陳惜曦同志配合曹素華同志,做了大量具體而細緻的工作,並同出版社密切聯繫,保證了本文集順利出版。在這裡,我還要感謝《長江日報》羅高林同志,我在《長江日報》上發表的文稿,基本上是他提供的,他還另外提供了發表在《長江日報》上的有關我的素材。對此,我致以真誠的謝意!
當然,我還一定要感謝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的領導與朋友。不但是因為前三本文集都是它出版的,而且自1984年出版我與我的同事合作編著的《機械工程控制基礎》(第一版)這本本科生教材以來,到去年,出了六版,發行冊數約達50萬冊以上;自1991年出版我與我的同事合作的《時間序列分析的工程套用》(第一版)這本研究生教材以來,至今出了兩版;兩本教材出版得很成功,一再獲獎,贏得讀者好評。這四本文集的前兩本出版後,社會反響熱烈,又獲好評。因此,在這四本文集出齊之時,我謹向出版社的領導與朋友,致以摯誠的謝意!特別要向負責這四本文集的編輯同志,致以最衷心的感謝!他們逐篇、逐段、逐句、逐字的校閱、斟酌、修改,查閱有關資料,同作者反覆商討,不僅改正了原稿中的錯誤,而且還修正了原稿中的不妥之處,規範了用詞用字,如此等等,我會永遠銘記在心。
最後,我一定要感謝一切與我合作過的合作者、對我工作的支持者,不管他們是在校內,還是在校外,是教育工作上的合作、支持,還是學術工作上的合作、支持,或者其他方面的合作、支持,沒有他們,沒有他們的合作與支持,就沒有這四本文集的出版。我與我的老師、同事、學生、合作者、支持者的心永遠是在一起的。
今天,恰好是“七七事變”75周年紀念日,2012年的今天同1 937年的今天世界形勢完全不同了,中國形勢更是完全不同了。“華人與狗,不得入內”的受人欺侮與剝削的日子早已一去不返了。中國不但在1949年站起來了,經過革命、建設、改革,中國在世界上的地位舉足輕重,並發展成為世界經濟第二大實體,社會主義制度確立,科學技術迅速發展。兩個星期前,6月25日,實現了神九載人飛船與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交會對接成功,蛟龍號載人潛水器深潛突破7000米,雙喜臨門。儘管改革發展中,困難重重,挑戰頻頻,但是挑戰與機遇並存,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中國人民憑著自己的優秀傳統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強大理論,完全可以征服前進道路上的一切險阻,不達目的,決不罷休。願這四本文集的先後出版為我國偉大的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與發展添磚加瓦,並向黨的十八大做真誠的獻禮!
楊叔子
2012年7月7日(農曆壬辰年小暑)

序言

這不僅僅是我們的恩師、中國科學院院士楊叔子先生的一本散文、序、函類文選,更是我們這些弟子的一個真誠心愿。
2008年9月,楊叔子先生滿75周歲,在漢的弟子按一年前的商定,前來給先生過生日。儘管原打算活動只在小範圍內舉行,只通知在武漢地區先生的弟子。但生日那天,有許多外地包括北京的已知曉此事的弟子也紛紛趕來祝賀;知曉而不能來的,例如,在天津、廣州、上海、長沙、深圳乃至英國的,也打電話來祝賀。祝賀歡慶之餘,很多弟子提出這次生日應有一個紀念性的東西,除了必需的集體合影外。最有意義的大概應是先生著作的結集出版。
先生從事教育工作50多年來,不僅作為學者發表科技學術論文、教育學術論文過千篇,出版各類著作、教材幾十部,隨筆散文與序數百篇,至於信函就以千計了;而且,他作為詩人創作的詩詞作品也有近千首,目前能收集到的有700多首。同時,先生作為導師培養各類學生幾百名,培養形式多種多樣,包括以指導畢業設計、指導攻讀碩士或博士學位、指導博士後流動站研究工作或長期一起從事教學改革試驗等形式所培養的。其中,獲得博士學位的學生逾百名,學生的年齡跨度從二十幾歲至六十幾歲,現在從事的職業幾乎遍布各行業。我們這些弟子同先生情感深厚。先生常講:“我所取得的進步,我所作出的貢獻,我所獲得的榮譽,無不沉澱著我的學生的辛勤勞動與珍貴心血。”我們這些弟子也常講:“我們今天能有思路,有奔頭,挑大樑,作貢獻,無不凝聚著先生道德文章的深刻影響。”是的。學生無時不在先生的心頭,先生也無時不在學生的心頭,師生一同走過的如歌歲月與風雨征程,永在大家心中。
這次生日聚會,我們這些弟子紛紛表示一種遺憾,因多種原因,沒有一個弟子完整地讀過,甚至完整地見過先生的所有著作、論文和詩作等,因此弟子紛紛提議能否將先生的論文、詩作等結集出版。這不僅可給大家留作永遠的紀念。而且也有利於教育與科研工作的開展以及學術交流與思想交流。這一提議立即得到所有與會弟子的積極回響,並委託目前仍在華中科技大學工作的師兄弟從他們中推選若干位負責籌備此事。當這一工作開始後,才發現這是一項很大的工程,要將所有的論文、詩作等結集出版,工作量將十分浩大,何況先生原本就不同意這項工作,他一再講過:“已經發表了,不必結集出版了!何況其中不成熟部分乃至謬誤之處還不少,這么出版,還可能害人呢!還有,我所寫的詩詞,對詩詞行家裡手而言,還是檻外人、門外漢之作呢!”大家做了很多工作,先生才勉強同意,但前提是事情一定要辦得簡單,出版後對大家、對工作要有好處,只出選集,選幾分之一乃至十幾分之一出版就足夠了!為此,經過反覆討論,決定尊重先生的意願,儘量將事情簡化,並分為四個部分結集出版,分別是科技類文選、教育類文選、詩詞及有關論文選,以及散文、序、函類文選。按照我們的計畫,準備在四年左右,即先生八十華誕前後出齊。
按此計畫。2009年9月出版了《楊叔子檻外詩文選》,選編了改革開放30年間(1978年至2008年)詩詞200首和有關的詩教論文7篇。2010年11月出版了《楊叔子教育雛論選》,選編了從1981年至2010年約30年間有關教育教學的論文90篇。2012年9月在出版《楊叔子科技論文選》的同時,從所掌握的資料,特別是曹素華同志所積存的1300多份有關資料中,選出了散文隨筆類62篇、序言類53篇、會議致辭類15篇(會議上的講話,不少已改寫為論文,並已發表,有的收錄在《楊叔子教育雛論選》中)、信函類49篇,共179篇,編成了《楊叔子散文序函類文選》出版。這樣,我們原計畫準備在先生八十華誕前後出齊的四種文集,確實出齊了,我們這些弟子的真誠心愿實現了。
從本文集的文稿中,無論是短短的信函,或長長的致辭,無論是生動活潑的隨筆,或發人深省的散文,我們都會深深感到先生對祖國、對人民的一片赤誠,對教育、對學生的無比熱愛,對同事、對朋友的真誠尊重,對理想、對信仰的忠貞不渝,對人生、對前途的樂觀豁達。先生熱愛黨,熱愛祖國,熱愛中華民族,熱愛民族歷史與文化,熱愛神州大好河山;先生熟讀許多民族經典,深知民族文化哲理,名言哲語信手拈來,但先生亳不排外,而是努力學習世界先進文化與思想。先生常講:“世界上哪有十全十美的東西?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們一定要開放、交流。”先生熱愛教育事業,熱愛自己的學校,熱愛自己的老師,熱愛自己的學生,他常講:“不關心與熱愛學生的老師,絕不會是一個真正的好老師。”他又講:“不尊重老師的學生,首先就是不尊重自己成長的歷史。”“老師要努力培養學生超過自己,學生超過了老師不但是應該的,而且仍然由衷尊重老師。”他十分動情地講:“沒有老師,沒有集體。就沒有我自己的成長與進步。”先生對自己的理想、信仰、追求,極為堅定,堅貞不渝,在任何環境、條件下。也從沒動搖過,始終深信我們的前途是光明的。我們這些弟子們認為這點正是先生力量的源泉。讀了這本文集,我們深受教益。
這本《楊叔子散文序函類文選》能按時出版,我們要特別感謝曹素華老師。她在2003年9月至2011年6月擔任作為校學術委員會主任的先生的秘書期間,除了完成了她校學術委員會及有關社會工作外,平時非常注意收集先生的論文、書信與詩作等文稿,並對能收集到的文稿進行了系統的整理與歸檔。前面的《楊叔子檻外詩文選》與《楊叔子教育雛論選》的出版都與她的默默辛勤工作是分不開的,沒有她,這些文集的一些論文特別是其原稿很可能都找不到,又談何出版?特別是本文集的出版,她從現有資料中,初選了一批文稿,進行了分類與編排,再充分聽取了先生的意見,與先生一起商量,最終選出了179篇,並將她與孫發友教授寫的發表在《光明日報》上的文章作為附錄,以利於讀者對先生為人為學作進一步了解。我們這些先生的弟子再次向曹素華老師表達最真誠的謝意!
在此,我們還十分感謝現兼任先生秘書的陳惜曦同志。為了本文集的出版,她很好地配合了曹素華老師的工作,積極地到我校檔案館、圖書館以及有關地方或上網查找有關資料與文稿,主動提出建議,整理原始資料,列印有關文稿。聯繫並參與出版有關事宜,埋頭工作,保證出版工作順利進行。對此,我們這些先生的弟子向陳惜曦同志表達衷心的感謝!
不能忘記歷史。我們還應感謝從先生擔任校長起至2D03年9月曹素華老師接任先生校學術委員會主任的秘書為止。萬錦屏同志一直擔任先生的秘書工作,歷時已過10年,在這10多年期間,她不僅完成她應完成的秘書工作,而且還為先生妥善積存了許多信函、文稿以及有關資料,這是目前能出文集的一個重要基礎。我們這些先生的弟子向萬錦屏同志致以由衷的感謝!
我們還要感謝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真誠、積極、認真和熱情的態度,在高質量出版了先生的三本文集後,這次又繼續本著出好出快、讓我們滿意、讓讀者滿意的態度,高質量地完成了這本散文、序、函類文集的編輯工作。我們向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以及為本文集出版工作付出辛勤勞動的各位同志致以最真誠的敬意!
經過近一年的工作,這本文集即將付梓了;經過近四年的工作,我們準備出版的四本文集出齊了。弟子們都感到由衷的高興。希望這四本文集能對我們大家真正有所觸動,讓我們多些思考、少些浮躁,時刻牢記教書育人這一首要的職責和使命,愛我們的學生,敬我們的事業,在偉大的改革開放的新征程中,為我國的高等教育事業盡到自己應盡的義務,作出自己的貢獻,為我國高等教育更加科學、更加“穩中求進”地發展並早日成為高等教育強國添磚加瓦。弟子們相信:這是先生對我們的最大要求和先生的最大心愿,也是和先生一起獻給黨的十八大的最好禮物。
華中科技大學教授
史鐵林 吳 波 吳昌林 李 賦
趙英俊 易傳雲 康宜華 何嶺訟 李錫文 黃其柏 胡友民 管在林
劉世元 武新軍 廖廣蘭 等
2012年9月
(農曆壬辰年)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