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六郞

楊六郞

楊延昭(958—1014年),陪葬於永安縣(今河南鞏義宋英宗永厚陵)本名延朗,幼隨楊業征戰。雍熙三年北伐,楊業率軍攻應、朔等州,延昭為先鋒,時年二十九歲,戰朔州城下,流矢穿臂,戰鬥愈勇,終於攻下朔州。其父死,便擔負起河北延邊的抗遼重任。雍熙北伐之後,延昭在景州(今河北景縣)、保州(今河北安新縣)等地抵禦遼軍侵擾。

基本介紹

  • 本名:楊延昭
  • 別稱:楊六郞
  • 出生地:958
  • 出生時間:1014
楊延昭(958—1014年),陪葬於永安縣(今河南鞏義宋英宗永厚陵)本名延朗,幼隨楊業征戰。雍熙三年北伐,楊業率軍攻應、朔等州,延昭為先鋒,時年二十九歲,戰朔州城下,流矢穿臂,戰鬥愈勇,終於攻下朔州。其父死,便擔負起河北延邊的抗遼重任。雍熙北伐之後,延昭在景州(今河北景縣)、保州(今河北安新縣)等地抵禦遼軍侵擾。
宋真宗鹹平二年(999年),契丹貴族又一次向宋朝發動大規模軍事進攻,宋軍節節失利。當時楊延昭正守衛遂城(今河北徐水縣東),九月初,遼軍攻遂城,楊延昭等人飛書告急,請求增兵為援。河北大將傅潛畏怯不敢出,遂城遂為遼軍所困。於是,遂城城小無備,遼軍攻圍甚急。楊延昭雖指揮部隊將他們一次又一次打退,而由於蕭太后親臨城下,自執桴鼓督戰,矢飛如雨,危勢並不稍減。城中守軍不滿3000,眾心危懼,延昭則從容自若,悉發城中居民丁壯登城,被甲執械,日夜護守。一直堅持到十月間。時當初冬,本不甚冷,適值寒潮,氣溫驟降,楊延昭命城中軍民汲水澆灌城牆,一夜之間城牆變得又堅固又光滑,遼軍攻城不下,只好繞過遂城進攻別處。這次戰役結束後,楊延昭等即威震邊庭,人們稱楊延昭守衛的遂城為「鐵遂城」。宋真宗特意召他詢對邊策,並稱讚他「治兵護塞有父風」。
鹹平四年冬,契丹再發兵寇邊,楊延昭與楊嗣共守保州,設伏兵於遂城西北之羊山,待遼軍攻城,即以少數騎兵自北誘之,且戰且退,至羊山下,伏兵四起,盡殲遼軍。楊延昭以此功升任莫州團練使,這就是著名的「羊山之伏」,當地居民為紀念這一勝利,因改羊山為楊山,或曰「藏兵山」。
景德元年(1004年),遼聖宗、蕭太后率兵大舉南侵,一直深入到黃河北岸的澶州,宰相寇準信賴楊延昭等名將,力主抵抗。楊延昭當時上書建議,乘遼兵大舉南下之際,出兵取幽、易等州,但宋真宗根本沒有挫敗遼軍的信心,楊延昭的建議沒有被採納。澶淵之盟訂立後,楊延昭以為國恥,乃拒絕朝廷「勿傷北朝人騎」之命,與張凝、石普等痛殲遼軍游騎不止。及遼軍北退又不顧朝廷「勿追契丹」之命,獨率所部萬騎,進抵遼朝邊界,破古城(今山西廣靈西南)。景德二年楊延昭升任莫州防禦使,並出知保州,後又任高陽關路副都部署,主持河北一線的邊防。
楊延昭像他父親楊業那樣智勇善戰,能與士卒同甘苦,遇敵必身先士卒而又不居功,深受士卒愛戴,他前後守衛邊境20多年,威名也為契丹人所畏,被契丹人稱之為「楊六郎」。他死後,河朔之人多望棺而泣,就連敵方契丹人也舉哀致敬。有子三人:傳永、德政、文廣。
楊六郎
楊六郎本名楊延朗,後因避道士趙玄朗的諱,改名延昭,為北宋名將楊業的長子(常征:《楊家將史事考》)。五代時北漢天會元年、後周顯德四年(957年)出生於山西太原城。當時他的父親楊業 (二十六歲)在北漢已居官六、七年,楊六郎青年時代是在北漢度過的。他是否參加過楊業在北漢為將時抗遼的戰鬥,史書無記載,但楊業說過“此兒類我,每征行必以從”(宋史·楊業傳)的話,可見楊延昭的青年時代是隨著父親參加過戰鬥的。
楊延昭的史跡在北宋雍熙三年(986年)伐遼的戰爭中開始有記載,當時他已二十八歲。宋軍分山西、河北兩線進攻遼軍。西路主帥是潘美,楊業為副帥,楊延昭為先鋒,在雁門關外進攻江軍,節節勝利,收復了許多城池。東線由宋太宗親自率領,在高梁河大敗南撤。大批遼軍壓到西線。由於潘美妒忌楊業功高,有意傾害,使楊業孤軍陷人重圍,潘美按兵不救,楊業在雁北朔縣狼牙村戰鬥中,中箭被俘,絕食三日犧牲。楊延昭突圍後,於八月間以丁父憂回到河南鄭州。
北宋雍熙年間伐遼失敗後,形成以界河(海河、拒馬河、大清河)為界與遼南北對峙的局面。北宋將所占的土地劃為十五路(相當於後來的行省)。高陽關路,治所設在高陽(今河北高陽縣城),所轄範圍從渤海西岸到太行山腳下狹長地帶,為北宋最重要的一個路(省)。下設軍、州各六個,此外還轄有高陽、益津、瓦橋三關(均相當于軍、州級)。
楊延昭丁父優三年釋服後,在端拱年間(988-989年)出任高陽關路景州知州,天津市海河以南及靜海縣在北宋時是滄州的清池縣,景州在當時並非州一級的設定,是滄州的州治所在地。所以我們說楊延昭在北宋時是天津的州官,是不容置疑的。
當時遼對宋採取越界騷擾的破壞性戰略,河北前沿地帶人民深受其害。鹹平二年(999年)冬遼兵進攻遂城。楊延昭正在城中,“城小無備,契丹(遼兵)攻之甚急,長圍數日·“一會大寒,(楊延昭令士兵)汲水灌城上,旦悉為冰,堅滑不可上,契遂去,獲其愷仗(盔甲、兵器)甚眾。”(《宋史·楊業傳》)
景德二年(1005年)朝廷論功,楊延昭以功績升莫州防禦使。同年經宰相寇準薦舉,任保州知州兼沿邊都巡檢使,緊接著就升任高陽關路副都部署(或稱都總管),成為高陽關路的最高軍事長官。楊延昭從此成為河北前沿的總帥,統兵數萬,防守天津至太行山下一線的邊防。高陽關、益津關、瓦橋關是河北邊防的重要關口,都在楊延昭的管區之內。晉、冀民間流行小調《小放牛》有“楊六郎把守三關口”的詞句,是有歷史根據的,當視為楊延昭的口碑。
楊延昭是一個愛國將領,“智勇善戰”,在他鎮守河北前沿邊防的後半生中,多次打敗了遼兵的騷擾,為河北(包括今日的天津)人民立下了功勞。他“不問家事”,將所得的薪傣都搞賞了部下,自己生活“與士卒共甘苦,遇敵身先”,有功推給部下,官兵皆願服其指揮。當時遼國很怕他,稱他為“六郎”。據說古時六郎星是主將的,遼人把楊延昭看作天上的星宿,而並不是他是楊業的第六子的意思,楊延昭把一生心血傾注在河北的邊防上,因為宋真宗起用投降派王欽若為相,壓制抗戰派,楊延昭的抗遼大志不能實現。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正月七日,這個威震遼邦的愛國將領,滿懷憂忿心情死在邊防線上,卒年五十七歲。楊延昭鎮守河北邊防十五六年期間,遼兵騷擾較少,這一帶人民過著比較安定的生活,人民十分懷念他。當他的靈框運走時,送行的人民“望樞而泣”。楊家將故事流傳不衰,對人民起著愛國主義教育作用,是有其客觀歷史原因的。
相傳,(南皮縣)鳳翔鄉萬牛張村為楊六郎擺氂牛陣之處。
北宋時期,遼兵屢犯邊境,楊六郎奉旨抵禦。為巧妙消滅來犯之敵,楊六郎密遣人收買氂牛萬餘頭,以草人腹裝飼料,穿戴遼兵服裝,誘牛以角所綁之刀挑開草人腹部吃料。如此訓練百餘日,眾牛見穿北兵服裝者便猛用角挑,如是(此)習之如故。楊六郎見訓練成熟,便下令將牛餓三天三夜。派人去遼營挑戰,待遼兵追來,將萬牛放出,氂牛沖入敵陣,見人就挑,遼兵死傷無數。宋軍大獲全勝。從此,此地得名氂牛陣。後因村中多居張姓,1951年改為“萬牛張”。1958年,興修水利時,曾在村前挖出餵牛的石槽,鍋台、飲牛大缸等物。——引自《南皮縣誌》第941頁。
張凝楊延昭的老上司和老戰友
1004年,慶雲張凝任滄州防禦使。遼國蕭太后集結30萬大軍於北京一帶,準備南下。宰相寇準是主戰派,他命張凝父子與楊延昭各部做前鋒,率精兵分守山東及山西。遼軍來犯,皆被各部擊敗。張凝部擄獲遼兵人蓄兵器凡數萬計。要論用兵之法,契丹還是個小小的學生。
楊延昭景德二年(1005)正月,“改任保州知州兼緣邊都巡檢使” ,“升領(保州)防禦使,後又改任高陽關(今高陽東)副都部署,加如京使。 ” ,連任九年。這時的高陽關正職——高陽關都部署不是別人,正是宋代另一名“鎮守三關”的名將“滄州無棣人[今慶雲縣]張凝”,慶雲張凝,可以說是楊六郎的“老戰友” 、“老上司” 大中祥符七年(1014)正月初七,楊延昭在高陽關任所去世,終年57歲。
孟良:六郎義弟。乃一福將,在萬般危險中都能化險為夷。曾竊鳳發,盜御馬,火葫蘆很厲害。
焦贊:六郎義弟。焦不離孟孟不離焦。
岳勝:花刀將,與六郎同庚。是其義弟。
任炳:字堂慧,與六郎同貌,代六郎而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