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個人簡介,業務專家,
個人簡介
楊傑慧(1954——)河南焦作人,教授。現任電氣工程學院院長。碩士生導師,河南省物理學會副秘書長。 1994年被評為河南省優秀中青年骨幹教師,1998年被評為河南省優秀教師。1982年畢業於華中師範大學物理學系,1985年在上海交通大學學習固體物理和光學研究生課程,1993年在南京大學做訪問學者,1999年晉升教授。主持完成河南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和河南省教育廳基礎研究項目各2項,承擔完成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4項。主要研究稀土化合物磁性和強磁光效應的量子理論,先後“Phys.Rev.B”“Eur.Phys.J.B“J.Phys.:CM”,“J.Appl.Phys.”,“Chinese Physics”、《科學通報》,《物理學報》等國內外學術刊物上發表研究論文30餘篇。曾獲得河南省自然科學優秀論文一等獎兩項,二等、三等獎4項。
業務專家
一位勤勉務實的科研工作者,潛心鑽研,精益求精,數十載如一日,在科研的高原不息地跋涉;一名高瞻遠矚的良師益友,敬業奉獻,指點迷津,教授百千學子,在神聖的三尺教苑艱辛耕耘。這就是一個共產黨人。
辦公室里很靜,啪啪啪敲擊鍵盤的聲音很悅耳。他入定般地盯著電腦螢幕,螢幕上是一行行複雜的符號和字母串,他正在編制一個簡化計算的程式。這就是視科研如命,甘於寂寞的物理與電子信息學院楊傑慧教授。
。
科研就像攀岩運動,僅靠力量是不夠的,需要技巧和輔助工具。英語和電腦兩大工具至關重要。搞科研時常要參閱外國期刊和資料,進行大量的英文閱讀,國外發表的論文要用英語撰寫,英語得學;為了保證科研論文的準確性和精確性,常常要藉助電腦來寫作,來繪圖,來計算,有時一個科研課題,就得編制20多個應用程式,電腦要學。象楊教授這樣年齡段的人,接觸英語和電腦的機會很少,基礎很薄弱,甚至根本就沒有什麼基礎可言。咋辦?要科研就必須學習電腦和英語,一切從頭學起。沒時間專門“充電”,他就邊科研邊學習,處處留心處處琢磨。當然,搞科研還需要較充足的整塊時間,白天雜務煩身,要處理系內事務,還要上課,沒空,就犧牲晚上休息時間。他一般一坐就是深夜12點多,甚至凌晨兩三點,有時乾脆就是一個通宵,很多科研成果就是在深夜青燈下產生的。如果說晚上的科研叫結晶,那平時的看書就叫醞釀和積累,他就是走路也要思考著問題,要不就覺著今天啥都沒幹,心中空空蕩蕩的。
把一生交給科研的人,成果也會青睞他。1997年至今,楊傑慧教授就在國際權威期刊和國核心心報刊發表論文近21篇,被SCI、EI收錄10餘篇;以他為學科帶頭人共承擔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省科委、省科協等科研項目10餘項,多數達到國內先進水平。其中項目《電腦控制電機保護器》具有較高的推廣價值,其樣品獲全國“力源杯”BASIC單片機設計製作大獎賽二等獎,上海中德合資公司多次聯繫生產該產品。
楊傑慧教授熱愛科研,他也希望系裡的教師和他的學生也熱愛科研。平時他鼓勵教師主動自學拓寬知識面,還積極指導青年教師授課和立項科研,培養業務骨幹。青年教師張芳科研難以起步,楊教授根據她的知識結構和思維習慣,為她選定課題並制定研究方案和計畫,經常和她討論課題中的疑難問題,向她傳授寫論文的技巧和注意事項,並為她修改論文,使其論文達到發表水平。
在物理系學生中間流傳著楊傑慧教授的一句話:上山的人覺得山上人走得快,其實你上到山上或許比他走得更快。他鼓勵學生超越老師,他說學生超師的情況很正常,學生必須樹立超師的信念,才能有所作為。他鼓勵學生自學,擴充知識,並在課堂上培養學生的科研意識。他在教學中注重教授思想方法、思維方法,用他的話說就是不能只給學生講遠方的景色,要給學生們一架望遠鏡,讓他們自己能看得遠,能發現美的景觀。
楊傑慧教授把物理系的教學稱作“三步走”。在大一時,注重學生的基礎培養;大二時,組成各類團體,鍛鍊學生的創新意識;大三,實驗室向學生開放,培養學生創造發明能力,鼓勵學生積極大膽地去搞科研。其中物理系97級畢業生楊數強就是實驗室培養出的人才,科研造就的佼佼者。他本是教育班的學生,由於常進實驗室摸索,還自學了電子套用知識,三年下來已初步掌握運用單機片改進創造的能力,畢業時被南方一家公司聘走,年薪5萬餘元。
楊傑慧教授是個如痴如醉的科研人員,是個了不起的系主任,更是個優秀的教師。他說,一個科研人員科研成果的多少不是最重要,關鍵要有份量和價值;一名大學教師搞科研的成就大小並不重要,關鍵要培養出能搞科研的學生。這也許就是他的信念,而他確實是在努力實現著他的信念。因為,他是一個用心書寫人生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