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以時復游都下》是明代詩人謝榛創作的一首詩。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楊以時復游都下
- 作者:謝榛
- 創作年代:明代
- 作品體裁:詩
《楊以時復游都下》是明代詩人謝榛創作的一首詩。
《楊以時復游都下》是明代詩人謝榛創作的一首詩。作品原文亂後相逢日,論交半已非。謀生雙鬢改,感舊十年歸。帆落煙中浦,琴鳴竹里扉。重來傍燕市,霜露滿秋衣。1作者簡介謝榛(1495-1575),字茂秦,自號四溟山人,又號脫屣山...
《江南地理志》“赭山丹赤,故郡名丹陽。”另一說是丹陽山多赤柳,故名丹楊。《晉書·地理志》作“丹楊”,是避杜皇后(註:杜陵陽322年-341年),晉成帝司馬衍皇后諱“陽”,而改偏旁。今當塗縣東南的丹陽湖就是以古邑為名的。據考證,縣的創建最初於楚、秦。《左傳》載,楚武王在滅權、申、息等小國...
吾昔日衣服,各留一物,時復觀之以自警戒。恐汝以今日皇太子之心忘昔時之事,故賜汝以我舊所帶刀一枚,並菹醬一合,汝昔作上士時常所食也。若存記前事,應知我心。”(5)當初,隋文帝讓太子楊勇參與決策軍國政事,他經常提出批評建議,文帝都採納了。楊勇性情寬厚,直率熱情,平易近人,無弄虛作假的品行...
其詩如空岩曲瀨,宛轉寥夐,時復滴瀝得幽閒真趣。如"浮雲看世遠,短褐覺身輕","深曠市塵隔,蕭條墟里同",五侯延士少,數口向論證存","海雲朝數變,山鳥暮雙還",又"我已出家惟帶發,君來連榻與同心",並得韋應物深致,惟七言氣骨稍弱耳。乙卯間,丁倭變,公倡義集僧兵為捍,子婿死之,遂鬱郁負...
東坡《戲徐君猷孟亭之皆不飲酒》詩云:"公獨未知其趣耳,臣今時復一中之。"近世王才臣詩云:"歸去來兮覺今是,不知我者謂何求。"鄉人方君遇詩云:"是有命焉非幸致,不知我者謂何求。"方秋崖《送客水月園》詩云:"翁之樂者山林也,客亦知夫水月乎?"潘倬詩云:"逝者扣斯未嘗往,後之視昔亦猶今。"...
河濱縣,中下。本漢沙南縣地,屬?中郡。訖於魏、晉,此地不立縣邑。至後魏及周,復為銀城縣也。隋時復為榆林縣地。貞觀三年,於此置河濱縣,東臨河岸,因以為名。改?州為威州,立嘉名也。八年,廢威州,以縣屬勝州。黃河,在縣東一十五步。闊一里,不通船楫,即河濱關,渡河處名君子津。河濱關,...
落盡海棠人臥病,東風時復動柴扉 作品鑑賞 林逋以詩著稱於世,一生隱居。此書詩卷筆勢瘦挺健勁,風格獨殊。起筆多用側鋒,多見露鋒而入,雖有隱鋒收筆,而更多露鋒而出,牽連映帶間亦見露鋒,不欲深藏圭角。以此其書勢於瘦挺中更為孤峭。林逋生於宋初,晚於李建中。評者多稱“林逋傷瘦,建中傷肥。”其實燕...
三台構木高二十七丈,兩棟相距二百餘尺,工匠危怯,皆繫繩自防,帝登脊疾走,殊無怖畏;時復雅,折旋中節,傍人見者莫不寒心。嘗於道上問婦人曰:“天子何如?”曰:“顛顛痴痴,何成天子!”帝殺之。(17)北齊在文宣帝高洋剛剛立國的時候,很注意研究為政之術,一切政務,力求簡便穩定,有所任命,也是...
然以不才,時復托懷玄勝,遠詠《老》《莊》,蕭條高寄,不與時務經懷,自謂此心無所與讓也⑥。”【注釋】①溫潤恬和:溫和柔順、恬靜平和。第30 則評價王仲祖為“韶潤”。②清易令達:清廉平易、善良通達。《晉書·謝尚傳》說,謝尚(字仁祖)不拘小節,不為流俗之事,為政清簡。③弘潤通長:弘潤指心地...
《魏書》卷九十四《宦官·王遇傳》說:“王遇,自慶時,本名他惡,馮翊李潤鎮羌也。與雷、黨、不蒙俱為羌中強族。自雲其先姓王,後改氏鉗耳,世宗時復改為王焉。自晉世以來,恆為渠長”。羌族鉗耳氏 隋唐之際的鉗耳宗、鉗耳乾兄弟。他們兩個在隋煬帝大業年間“以王后兄弟並改姓王氏。”鉗耳兄弟成為王后的...
“故鄉卻似在江寧,豈為思家有淚零?別後無眠嫌夜永,行來到處愛山青。每看野店三更月,知望銀河兩岸星;石徑風微斜照里,尋梅可到小池亭?正因被薄欲加棉,又接音書短榻前。對雪遙思長路冷,圍護更慮曉水堅;不言家事知余苦,頻寄征衣賴汝賢。依舊疏狂應笑否?偷閒時復聳吟肩。”繼善論詩極細,有“...
短刺未曾通姓字,大篇時復見文章。神遊汗漫瀛州遠,春夢依稀玉樹長。忽報先生有行色,詩成獨立到斜陽。”予陛辭日,見考官彭敷五為誦此詩,戲謂之曰:“場屋中有此人,不可不收。”敷五問其名,曰:“予亦聞之矣。”已而果得原博為第一,亦奇事也。原博之詩,釀郁深厚,自成一家,與亨父鼎儀,皆...
短刺未曾通姓字,大篇時復見文章。神遊汗漫瀛州遠,春夢依稀玉樹長。忽報先生有行色,詩成獨立到斜陽。"予陛辭日,見考官彭敷五為誦此詩,戲謂之曰:"場屋中有此人,不可不收。"敷五問其名,曰:"予亦聞之矣。"已而果得原博為第一,亦奇事也。原博之詩,釀郁深厚,自成一家,與亨父鼎儀,皆脫去...
根據《崇禎長編卷之七》記載,崇禎元年三月,即1628年3月,“吏部尚書房壯麗等題覆廢籍諸臣,削奪者復官補給誥命,閒住者復官遇缺酌起,禮部尚書兼翰林院學士李思誠,戶部右侍郎畢懋良、鄭三俊”。具體被廢籍的原因是鄭三俊牽涉到“庚午考察科道一案”,據明朝沉德符《野獲編·禮部·恩詔冠帶之濫》:“庚午考察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