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楊一清博物館
- 類別:歷史類
- 地點:昆明市
- 竣工時間:1926 年
發展歷史,建寺歷史,農民建館,建築布局,紀念人物,
發展歷史
建寺歷史
楊一清死後,後人在昆明翠湖邊上建了一座楊文襄寺,以紀念他的豐功偉績,紀念雲南唯一的宰相。
楊文襄寺也叫楊文襄公祠,建在翠湖,歷史悠久,由雲南省主席顧品珍率先募資重建,後由護國名將唐繼堯主持續建, 1926 年完工。其後每年臘月初六,雲南各界名流定時按鄉賢、名宦的禮節祭祀楊文襄公,以景仰他的高風亮節、道德文章,成為當時昆明一大盛事。
農民建館
由於歷史上種種原因,解放前後楊文襄公祠、錢南園祠等建築搬遷到了昆明武成門附近。隨著城市建設突飛猛進,在舊城改造大潮中,武成路一帶全部老建築不免要拆除。面對推土機隆隆的推進,眼見一座座房屋頃刻間化為烏有,一位叫王保平的昆明農民毅然用開小餐廳賺得的30多萬元,買下從楊文襄寺拆下來的古建築材料,按修舊如舊的原則,在昆明金殿後山,重建了一座楊一清紀念館。他的遠見卓識與義舉轟動了全市,成為昆明市一大新聞。王保平最先把拆毀的楊一清祠堂舊屋整棟買下。他唯恐有失,親自編號記載,親手裝卸放置,打算有朝一日定址重建,同時也是為了保存老昆明土木建築精華,保護即將消失的古宅民居。
1996 年,王保平租了麥沖一帶山坡,義無反顧開始了重建工作,突破了“缺水”、“大填土”難題,經八個春秋奮鬥,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終於在麥沖村山樑上恢復了整棟祠堂。
為了充實文物,將博物館辦成一家有吸引力、內容豐富、有鎮館之寶的民辦博物館,王保平跑遍了祖國大江南北,蒐集有關楊一清的歷史遺物。他在山西喬家大院求得楊一清的畫像,在江蘇鎮江購得楊一清生前用過的太師椅以及其他文物。王保平說,對一個農民來說,要辦好一個民間博物館很不容易,他已經用盡了所有積蓄,投入的資金接近千萬,還借了不少債,已經到了舉步維艱、難以為繼的地步。
正當王保平在苦苦思索出路的時候,一家在昆明經營房地產的台資企業對“楊一清博物館”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這位台灣商人吳進強先生對中國的歷史文化很有感情,對計除劉瑾的楊一清相當熟悉。他說,“楊一清博物館”的文物還欠單薄,還需不斷充實,增加一批高質量的文物,而增加高質量的文物就需投入一筆不小的資金,這筆數量不菲的資金只能來自相關的商業。“以商養文”很可能是發展與維持高雅文化產業的一條可行之路。
建築布局
走進博物館,只見到處擺滿了王保平精心收藏的各種文物古董,獨領風騷的氣勢,引人入勝的品位,讓人們大飽眼福。
一匹以長鬃、矮小、耐勞滇池馬為原型而雕塑的石馬,滿身苔斑造型生動顯示著茶馬古道滄桑;一塊書寫著“為善於鄉”萬民匾,是曲靖馬龍民眾歡送父母官離職的讚揚,反映出百姓對清官的人心背向;一塊描金皇帝誥命壽匾傳承著“ 百善孝為先” 中華美德; 一件《九龍八仙捧日》木刻板是技法失傳已久的描金畫力作;一件精細石雕棋桌鏤空盤龍曾使專家叫絕;文化長廊中有幾幅古代石質風光雕刻,山水城廓人物橋船, 儼然濃縮了一個桃花源..無不勾勒出雲南的歷史輪廓,反映出雲南社會生活的演進狀況,反映民俗信息及文化背景,可以說,每件文物背後都有一段動人的故事。
儘管許多地方被風雨褪色,歷經四舊橫掃和歲月洗禮, 靜靜地佇立在那裡; 總能在不經意間,觸動你的心弦,因為它們是凝固的音樂,凝固的文化。
最為遊人注目的是“相府廟堂”,這座青磚灰瓦、飛檐高翹的典型老昆明土木結構層樓,古色古香中透露金碧輝煌,是如今難得一見的老昆明古宅。
這座廟堂還有一個名字叫“相府山莊”,它地處金殿後山,環境清幽,生態優美,有茂林修竹、清流激湍,一派田園風光。在這“自成天地”的景區內,流水涓涓、鳥語花香,使人覺得有說不出的自在,招徠中外遊客絡繹不絕。
在昆明市、盤龍區有關主管部門的幫助下,相府山莊的規模不斷完善,已被批准為“楊一清博物館”。
紀念人物
楊一清(1454年-1530年),字應寧,號邃庵,諡文襄,漢族,今雲南昆明安寧縣的溫泉村人,明朝政治家、文學家,明代“四朝重臣”。楊一清在計除劉瑾時有個盟友叫張永,張永府上有位管家叫朱繼宗。張永死後家道敗落,他失去差使,心中極為憤懣,又知道一些內情,就舉報主子張永。本來他只是一個家奴,舉報只是泄發對張永的憤恨,也到不了嘉靖皇帝的案頭,但在張璁的精心安排下,他的舉報寫得有條有理,有根有據,成了投向楊一清的一顆重磅炸彈。朱繼宗名為舉報楊廷和與張永,其實醉翁之意不在酒,矛頭是指向楊一清。楊廷和已經削職為民,以戴罪之身在家閒住,已經無可追究;張永已經去世,死後有罪也難以追加,他的真實意圖是要將身居內閣首輔的楊一清趕下台。他列舉楊一清“四大罪”,件件都是致命之罪。
然而都察院的調查與舉報嚴重不符。面對張璁的借刀殺人計,嘉靖未必看不出來,然而他作出了有利於張璁而委屈楊一清的決定,將他削職為民,令他回家閒住,其他不作追究;而對張璁不僅不作處理,反而官升一級,任內閣首輔。張璁的願望終於得以實現,而楊一清終於被讒言所擊倒。
楊一清的晚年是鬱鬱寡歡,痛苦淒涼,結局是相當悲慘。他又氣憤又悔恨,說:“老矣,仍為孺子所賣。”居家不到一年就背疽發作,很快就死去。臨死時,他不忘申辯,給嘉靖留下遺書說:“身被污衊,死不瞑目。”
楊一清死後18年,也就是嘉靖二十七年,嘉靖這時42歲,良心發現,覺得對楊一清的處理不公平,又為他平反,恢復了他的名譽與官職,而且贈太子太保銜,官升一級,諡號“文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