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況
宣恩縣轄鄉。位於縣境東北部。面積205.84平方千米(2017年)。常住人口10415人(2017年)。轄15個行政村。鄉政府駐長槽。
沿革
以椿木營集鎮命名。傳說清朝中葉,反清的白蓮教農民軍路過這裡,將此地原始森林中的椿樹砍伐搭棚紮營,以避風寒,故名椿木營。明代屬東鄉安撫司轄,後歸施南宣撫司統轄。清代屬東鄉里。1949年末為天獅區的一個鄉。1952年12月將恩施縣粟谷、挖斷山、頭棚、白岩溪和鶴峯縣長坪、深塆、蓮花台、木雲、十家坪劃入宣恩後,次年成立第八區,駐長潭河。1953年底將細沙、小臥龍、許家橋、興隆、龍馬、萬嶺、龍洞、施鐵坪、大臥龍等劃入第三區,八區遷椿木營。1956年改為椿木營區。1958年改為高原公社。1961年恢復椿木營區。1975年撤區並社為椿木營公社,1984年為椿木營區。
1996年,椿木營鄉面積69平方千米,人口0.4萬人,其中土家族、苗族、侗族占69%,轄白果坪、長槽、乾竹坪、黃家坪、巴山坪5個行政村,鄉政府駐長槽;後壩鄉面積76平方千米,人口0.3萬人,其中土家族、苗族、侗族占82%,轄勾腰壩、鑼鼓圈、椿木、易家坪、楊柳坨5個行政村;粟谷鄉面積36平方千米,人口0.3萬人,其中土家族、苗族、侗族占52%,轄范家坪、挖斷山、沙坨3個行政村;長坪鄉面積23.4平方千米,人口0.2萬人,其中土家族、苗族、侗族占78%,轄深灣、蓮花台、白岩溪3個行政村。
1996年11月撤區並鄉,改為縣轄椿木營鄉。2002年10月撤銷巴山坪村,併入長槽村(當時未批覆)。 2004年,鄉政府駐長槽,人口1.24萬人,面積204.2平方千米,轄長槽、白果坪、乾竹坪、黃家坪、范家坪、挖斷山、杉坨、勾腰壩、木營、鑼鼓圈、楊柳坨、施家坪、蓮花台、深灣、白岩溪15個行政村。
【2013年代碼及城鄉分類】422825205:~200 210長槽村 ~201 220白果村 ~202 220乾竹坪村 ~203 220黃家坪村 ~204 220范家坪村 ~205 220挖斷山村 ~206 220杉坨村 ~207 220勾腰壩村 ~208 220木營村 ~209 220鑼鼓圈村 ~210 220楊柳坨村 ~211 220十家坪村 ~212 220蓮花台村 ~213 220深灣村 ~214 220白岩溪村
行政區劃
椿木營鄉政府駐長槽,面積205.84平方千米(2017年)。轄15個村委會:長槽、白果坪、乾竹坪、黃家坪、范家坪、挖斷山、杉坨、勾腰壩、木營、鑼鼓圈、楊柳坨、施家坪、蓮花台、深灣、白岩溪。
重要景點
七姊妹山自然保護區,酉水之源。
自然資源
七姊妹山,是宣恩的第一高山、屬武陵山脈,位於椿木營鄉的南部、
長潭河侗族鄉後河村之北緣。分大小七姊妹山,總面積26000畝,核心區7394畝。最高峰火燒堡2014.5米,最低處巴山坪1230米,相對海拔734.5米。因有七個山峰依次排列故名。
七姊妹山群峰崢嶸,
瀑布高懸,動植物資源富有。水量充沛,山體、孤峰、怪石造型奇特,大小瀑布多姿多彩,是
原始森林觀光探險旅遊的勝地。挺拔俊秀的大七姊妹山,凌空騰起的剪刀夾峰,婀娜多姿的石柱峰,千姿百態,大小景觀點數以百計,將整個七姊妹山系繪成了一幅多彩壯麗的畫面。
七姊妹山,屬
原始森林。山中有野生動物146種,其中獸類45種,鳥類64種,爬行類19種,兩棲類18種。屬國家保護的珍稀動物,有白冠長尾雉、紅腹錦雞、大鯢(娃娃魚)、水獺、大靈貓、小靈貓、獐、林麝、蘇門羚等。珍貴植物中,屬國家一級保護的一種,二級保護的6種,三級保護的10種,湖北特有植物30種。國家一級重點保護的珙桐,分布面積達一萬餘畝。七姊妹山,藥用植物分布面積較廣。較為突出的有天麻、黃連、芍藥、黨參、竹節人參、扣子七、算盤七、黃精、絞股藍等。七姊妹山,曾得到華中師範大學生物系、中科院武漢植物研究所、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等科研單位的專家進行協助考察的技術鑑定,證實她是鄂西南動植物資源的一個基因庫,是值得開發的一塊旅遊勝地。
七姊妹山景區內有宜人的森林風光,茫茫林海,峽谷幽深,溪流湍急,群峰聳峙,是人們探險尋勝和避暑消閒的勝地。
酉水之源
酉水之源在哪裡?曾有三個說法:一是在貴州
銅仁,二是在
重慶秀山,三是在湖北鄂西。其實它在海拔1800多米的宣恩椿木營。雲遮霧罩的七姊妹山上,在被稱為古代植物活化石--中國鴿子花的珙桐群落里,是酉水的第一線清泉!
和長江、黃河等大江大河一樣,酉水的源頭也是一些泉眼。隱於密林中的內口溪,一眼噴泉四季長流;一片沼澤中的冷浸田,密布的泉眼汩汩不斷;四周群山高聳,山谷亂石嶙峋,一塊巨石酷似石棺,棺材溪從原始森林中不屈不撓穿過。三個源頭,帶著七姊妹山——七位仙女的乳汁,帶著天風神露,奔騰前行匯於棺材溝。酉水就在這裡形成一條河,流經羅鍋川,流經白水河,一路接納眾水,成為一條四季長流的河!
歷史文化
椿木營被稱為“恩施屋脊”、“宣恩之巔”是一片古老神奇而又充滿希望的熱土。當年,賀龍領導的紅二方面軍在這片土地上幾進幾出,建立蘇維埃政府,給貧困的人們帶來黨的溫暖和希望的火種。這裡屬革命老蘇區。
過去,椿木營是一個水、電、路三不通的地方,自然條件極為艱苦,“山下開桃花,山上飄雪花”、“清明不斷雪,穀雨不斷霜”、“殼葉當被,清水當油,竹棍當燈,辣椒當鹽,蕨米當飯,和渣過年”是對其生活的真實寫照。
黨政建設
黨的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高山人民在黨和政府的正確領導下,打響了艱苦奮鬥,解決溫飽的扶貧攻堅戰。1986年,掀起了以地膜技術為顯著特徵的第一場“白色革命”,狠抓地膜苞谷兩段栽培和高產洋芋栽培,基本解決了一萬多高山人們的吃飯問題。進入90年代,為解決用錢難問題,高山人們掀起第二場“白色革命”,廣泛開展地膜烤菸“三先兩高”的新技術推廣,一舉使人們收入大幅度增長,並打破了恩施州海拔1200米以上地區不能種烤菸的神話。此後,高山人民響亮提出“生在山,長在山,出路在山”的奮鬥口號,從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入手,走出了一條“穩糧、抓煙、壯畜、活商、興林、
採礦、種萊、栽藥”農村發展新路子。如今已形成“煙、畜、藥、林、萊”五大支柱產業齊驅並進的良好勢頭。藥材面積達5000畝,人平種植烤菸1.06畝,面積每年穩定在13000畝,反季節蔬菜5000畝,人均擁有一畝經濟林,日本落葉松覆蓋面積6萬餘畝,年畜產值在500萬元以上。2003年,全鄉財政收入230萬元,人均創稅居全縣第一,農民人均純收入1920元。同時,基礎環境明顯改善,椿木營至宣恩、恩施、鶴峰的三條土公路黑色化工程已全線啟動,基本完工;通村油路建設已進入攻堅階段;電力農網改造工程全面完成,裝機1萬千瓦的羅鼓圈水電站建設工程正在施工;移動通訊建設已初顯成效,全面開通,現正在發揮作用;集鎮亮化、淨化工程共爭取資金40萬元,路燈亮了,排污暢了,民眾樂了。為此,鄉黨委、鄉政府被省、州、縣評為“五好鄉鎮黨委”和“模範公務員集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