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椒江戚繼光祠,始建於明代。
清同治、光緒年間重建。
1984年,國家撥款重修,建戚繼光紀念館,並開闢《戚繼光抗倭史跡陳列》。1987年1月,開館。
建築格局
綜述
椒江戚繼光祠依東山而築,其大殿及廂房部分即依山坡而上。
建築布局
椒江戚繼光祠,坐北朝南,入口處為照壁,上題館名“戚繼光紀念館”(
沙孟海書),照壁內題“東南屏障”(
張直生書)。
椒江戚繼光祠,過照壁為池、橋。前殿,五開間重檐歌山頂,有樓前檐石柱楹聯:“名播千秋昭典籍,身經百戰著勛功”(
朱關田書)。“盪彼倭奴靖海寧,保吾黎底澤椒江”(趙連城撰、
盧樂群書)。大門楹聯:“功名雙鬢黑,書劍一身輕”(
林劍丹書)。進前殿為戲台匾額“勝地重光”(
林劍丹書)。
椒江戚繼光祠,過戲台為池橋、看樓,五開間三重檐歇山頂,梢間旁接翼樓,重檐疊閣,氣勢雄偉。檐下第一重匾額“民族魂”(
沈定庵書),第二重隔額“功昭日月”(
胡問遂書),看樓明間倚山造石踏跺。上為正殿大門,門上書“海不揚波”(
朱關田書);楹聯:“重欣海有安瀾日,真見功成唾手時。”(清嘉慶時溫嶺戚學標書)。
椒江戚繼光祠,進中廊為大殿,五開間歇山頂,正中塑戚繼光像(中國美術學院
王卓予作)。上匾額“威鎮海疆”(
沙孟海書)。兩旁楹聯:“紀效贊新書,思往日樓船飛度,節鉞專征,扼桃渚,凱奏犀軍,百戰靖蝦夷,丕振朱明夸上國;銘勛崇少保,喜今朝祠廟騰輝,河山繡錦,謁椒江,跡尋鴛陣,千秋懷虎將,激揚丹悃衛中華”(王體誠撰、沈定庵書)。大殿外金柱楹聯:“拔劍光寒倭寇膽,撥雲手指天心月”(
張愛萍書)。
椒江戚繼光祠大殿、偏殿和看樓通聯,布展《戚繼光抗倭史跡陳列》。其中大殿為中心陳列,東偏殿和東看樓為第一陳列室,西偏殿和西看樓為第二陳列室。《戚繼光抗倭史跡陳列》以文獻、文物、圖表、照片、模型等形式,再現了當年戚家軍抗倭的光輝歷史。
文物遺存
銅鐘
椒江戚繼光祠銅鐘,鑄造於南宋淳祐十一年(1251年),高2.24米,口徑1.28米,重6千斤。作為抗倭報警之用。
石碑
椒江戚繼光祠大殿東邊門出圍牆內,靠大殿東山牆和東偏殿北山牆,立有白石碑九塊,刻黃松濤、劉藝、劉夜烽、葛介屏、祝嘉、游壽、周昭怡、任政、錢君匋等為紀念戚繼光創作的書法作品。
汪精衛夫婦跪像
椒江戚繼光祠內有
汪精衛夫婦跪像,白石質,略大於真人。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汪精衛賣國罪行敗露,海門人民深惡痛絕,仿效杭州岳王墓前秦檜、王氏像,刻汪精衛夫婦跪像,上身袒裸,背刻“汪逆精衛”“陳逆壁君”,並立有《汪逆夫婦跪像志》。該跪像原設定于海門城門頭抗日戰爭陣亡將士紀念碑前。民國三十年(1941年)4月,日寇登入椒江,將跪像砸碎,丟入旁邊深井。1987年,跪像被挖出,經修粘後陳列於戚繼光紀念館。
歷史文化
戚繼光
戚繼光(1528~1587),字元敬,號南塘,山東蓬萊人。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
戚繼光任台金嚴參將,屯駐海門衛。招募義烏礦工三千人訓練戚家軍,並率領戚家軍,轉戰台州各地,抗擊倭寇。取得了九戰九捷的勝利。戚繼光離開海門後,海門人民為了紀念戚繼光的抗倭功績,在城隍廟建立戚公祠。
文物價值
椒江戚繼光祠,對了解明代中國軍民抗倭的歷史事件以及民族英雄戚繼光的業績,有重要意義。椒江戚繼光祠為激發民族責任感,加強國防意識,接受愛國主義教育提供了平台。
保護措施
旅遊信息
地理位置
交通信息
自駕:自浙江省台州市
椒江區人民政府開車前往椒江戚繼光祠,路程約1.6千米,用時約6分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