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病蟲害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

植物病蟲害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位於北京市海淀區圓明園西路2號,依託於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於1988年12月由原國家計畫委員會批准建設,1992年1月23日通過國家驗收,並對國內外全面開放。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植物病蟲害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
  • 批准建設:原國家計畫委員會
  • 性質:事業單位
  • 機構類別:實驗室
研究領域,人才隊伍,項目成果,交流合作,

研究領域

實驗室主要從事植物病蟲害防治的基礎生物學研究和套用基礎研究,重點研究農作物與病原物和害蟲之間相互作用的本質,發展現代生物技術等高新技術在植物保護研究和防治中的套用,開拓創新控制農作物病蟲害傳播、流行、為害的理論和新技術體系。實驗室研究方向主要包括:(1)植物與病原物相互作用的機制研究;(2)生物技術在植物保護研究與防治中的套用基礎研究;(3)害蟲行為生物學的研究;(4)害蟲與寄主及其它生物相互制約關係的研究;(5)有益生防微生物作用機理與開發利用研究;(6)植物病害與傳病昆蟲相互作用關係研究;(7)轉基因作物生態安全性研究。

人才隊伍

實驗室實行主任負責制,注重發揮學術委員會的學術指導作用。實驗室主任為成卓敏研究員,學術委員會主任為黃大昉研究員。實驗室注重隊伍建設,研究人員的專業結構和年齡結構合理,形成了老中青結合、以中青年學術骨幹為中堅較為穩定的科研梯隊,在相關領域科研工作中能擔當“國家隊”的作用。實驗室現有固定人員30人,其中院士1人,研究員12人。具有博士學位的人員占1/2以上,45歲以下的研究人員占80%以上。固定人員中有全國“傑出專業技術人才”獲得者,農業部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農業部“神農計畫”提名人,中國農業科學院跨世紀學科帶頭人,有些還是國際學術組織成員,在國內外有一定的影響和地位。實驗室在植物病理和農業昆蟲兩個學科設有博士、碩士學位點和博士後流動站,博士導師11人,碩士導師10人,具有較強的人才培養能力和條件,並注重在實踐中培養和造就人才,逐步提高實驗室科研隊伍和研究生的整體素質,充分發揮實驗室人才培養搖籃的作用。實驗室已培養出一大批碩士、博士、博士後等優秀專業技術人才,有些已成為在國內外相關領域享有一定知名度和良好聲譽的優秀青年科學家。

項目成果

1996年以來,實驗室承擔國家級科研課題100餘項,取得了一批重要科研成果。其中包括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三等獎3項;省部級科技進步一等獎4項,二、三等獎15項,國家發明專利3項;在國內外重要學術刊物(中國科學引文資料庫來源期刊)上發表論文300多篇,出版專著20餘部。實驗室主持完成的“小麥抗大麥黃矮病毒基因工程研究”獲''95全國十大科技成就,“我國棉鈴蟲地理型組成及兼性遷飛規律”、“中國主要糧棉作物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體系的創建和成效”獲1999年農業部科技進步一等獎;實驗室在“小麥與鏽菌相互作用機制”、“蘇雲金芽孢桿菌Cry基因鑑定、克隆和工程菌的構建”、“昆蟲雷達數據採集、分析系統”、“轉基因作物生態安全性”等研究方面均取得重要進展,居國際先進水平。實驗室已成為我國植物病蟲害生物學基礎研究的重要研究基地。

交流合作

實驗室遵循“開放、流動、聯合、競爭”的運行機制,積極創造條件,著力營造濃厚的學術氛圍和寬鬆的工作環境,為實驗室科研人員進行創新性研究,吸引、造就和培養優秀中青年以及提高實驗室開放人員的層次和開放課題的水平提供了充分條件,已經成為依託單位對外學術交流的視窗。實驗室注重發揮老一輩科學家言傳身教的作用,引導青年業務骨幹潛心科學研究,紮根國內,放眼世界;重視發展與國內外相關單位的多渠道合作與學術交流,特別是通過組織國家重大課題的申請與實施、召開全國性學術會議,充分體現出實驗室在國內相關研究領域的領先地位。實驗室的研究方向和所從事的研究任務起點較高,實驗室爭取多種機會並積極支持中青年學術骨幹參與國際競爭,到國際先進實驗室進行國際合作研究、做博士後、短期培訓或參加國際學術會議,不斷更新和拓寬知識面。實驗室瞄準國際先進水平,緊密圍繞國家經濟、社會、科技發展的重大關鍵問題,積極開展植物病蟲害基礎生物學與套用基礎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建立了一支團結、創新、富有活力、學術思想活躍的中青年學術隊伍,已形成了植物保護學科國家隊的中堅力量,實驗室已經成為基礎研究與高水平人才培養的重要結合點,在國內相關領域套用基礎研究方面具有重要的學術地位,並在國際學術界享有一定聲譽。實驗室將逐步擴大與國際先進實驗室交流與合作的強度與深度,逐步提高實驗室在國際上的知名度,在機遇和挑戰並存的同時,充分發揮國家重點實驗室應有的作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