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生態學(第3版)

植物生態學(第3版)

《植物生態學(第3版)》是由段昌群蘇文華、楊樹華、王崇雲編寫,高等教育出版社於2020年3月18日出版的“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國家級規劃教材、普通高等教育精品教材。該書主要供高等學校生態學、生物科學、環境科學等相關專業師生使用,也可供從事生態學、環境保護領域以及農、林、水等行業的科技工作人員使用和參考。

該書共13章,從植物在生態系統中的功能地位出發,依次分析群落、種群、個體等不同層次上植物應對環境的生態現象,並將每個層次的基礎理論與實際套用有機結合。

基本介紹

  • 書名:植物生態學(第3版)
  • 作者:段昌群、蘇文華、楊樹華、王崇雲
  • 類別:“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國家級規劃教材、普通高等教育精品教材
  •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20年3月18日
  • 頁數:331 頁
  • 開本:16 開
  • 裝幀:平裝
  • ISBN:9787040529623
  • 版面字數:500千字
  • CIP核字號:2019281274
成書過程,修訂背景,修訂狀況,出版工作,內容簡介,教材目錄,教學資源,教材特色,獲得榮譽,作者介紹,

成書過程

修訂背景

該教材第2版出版至今已有十年(2010年—2020年)。在此十年中,生態學及其與生態學相關的社會環境出現了變化,一是生態學升級為一級學科,這為中國研究生及其高層次人才培養提供了更高更大的學科平台,本科教育在生物科學類設有生態學專業,在環境科學與工程類還設有環境生態工程專業,生態學在高等教育中呈現出新的景象;二是中國倡導並引領世界進入生態文明新時代,生態環境保護成為國家高質量和轉型發展的剛性要求,生態環境部、自然資源部等與生態環境相關的國家專業職能部門成立,生態學成為社會關注的學科領域;三是國際社會普遍認同地球進入“人類世”,諸如生態退化、環境污染、生物多樣性喪失、全球變化等很多過去只是生態學、環境科學、地球科學等領域專家們考慮的科學問題,已成為全球普遍關注的問題。生態學迎來新的社會需求,一方面為從事生態學高等教育和學術研究的專業人員提供了新的機遇,另一方面,也為生態學如何從後台專業層面進入社會公眾視野時更好地“講好自己的故事”提出了挑戰。在全社會對生態學寄予厚望、生態學被全面“社會化”的時代文化語境中,如何既保持學科定力、維護學科的專業性,又要服務大眾知識需求、引導“純正”生態學的大眾化傳播,這些都是該書編寫組修訂教材直面的問題。

修訂狀況

該書編寫組從2015年開始著手討論內容最佳化問題,經過反覆徵求意見,制訂修訂方案,討論內容補充原則,統一編寫規範,修訂工作凡四稿。定稿的教材與第2版相比,基本框架沒有變化,各章節不同程度都有新的內容補充和調整。
該教材的再版修訂,得到了中國國內外相關專家的支持和幫助,方精雲、吳文良、張大勇、彭少麟、盧寶榮、達良俊、阮宏華、李鳳民、馬克平、盛連喜、王仁卿、陳進、駱亦其、彭長輝、李百鍊等先生提出了建議。該教材得到了雲南大學林文勛、丁中濤、趙琦華、李慶軍、張志明、李世玉等校、院、系領導的支持,並且得到了高等教育出版社林金安副總編、吳雪梅主任、高新景編輯的支持。
該書再版修訂由段昌群教授擔任主編,蘇文華教授、楊樹華教授和王崇雲副教授任副主編,段昌群負責第1、第2、第3、第11、第13章的內容,蘇文華負責第4、第5、第12章的內容,楊樹華負責第6、第7章的內容,王崇雲負責第8、第9、第10章的內容,段昌群完成全書統稿工作。書稿完成後,劉嫦娥、付登高、張志明、周睿、楊明玉等老師,李婷、彭淑嫻、楊桂英等博士生以讀者身份對書稿進行了審讀,對完善書稿發揮了作用。

出版工作

2020年3月18日,《植物生態學(第3版)》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發行。
出版工作人員
策劃編輯
責任編輯
封面設計
責任印製
高新景
田紅
張楠
田甜

內容簡介

該書共13章,分為導論、植物群落生態、植物種群生態、植物個體生態四個部分。第一部分介紹植物生態學的基本情況、植物的生存環境及其在生態系統中的作用;第二部分包括植物群落的結構、動態變化,植被分類、植被製圖、植被分布和植被區劃等內容;第三部分講述植物種群的分布與數量、動態和調節以及質量與種間關係;第四部分包含植物的生態適應、植物與自然生態因子的關係、植物與人類活動的生態關係等知識。

教材目錄

前輔文
第一部分 導論
第1章 緒論
1 生態學的學科範疇
1.1 人與自然
1.2 生態學的定義
2 植物生態學研究的基本內容
2.1 植物與環境
2.2 植物種群與植物群落
2.3 植物、生態系統及全球變化
3 植物生態學的認識論
4 植物生態學的研究方法
5 植物生態學發展簡史
5.1 植物生態學的歷史前期
5.2 植物生態學的建立
5.3 植物生態學的進展
第2章 植物的生存環境
1 地球的物理環境圈層
1.1 大氣圈
1.2 水圈
1.3 岩石圈(及土壤圈)
2 生物圈
2.1 生物圈的概念
2.2 生物圈中的植被
3 環境因子的分類
4 環境因子的生態學分析
4.1 生態因子作用的綜合性
4.2 主導因子和限制因子
5 環境的尺度
5.1 環境的尺度和植物的層次
5.2 空間和時間尺度
6 環境的變化
6.1 正常環境
6.2 脅迫環境與極端環境
第3章 植物在生態系統中的作用
1 植物在生態系統中的地位
1.1 生態系統中的生產者
1.2 植物在生態系統中與其他功能成分之間的協同關係
2 初級生產
2.1 初級生產力的概念
2.2 影響初級生產的主要因素
2.3 初級生產力的分布
3 植物與生態系統的功能
3.1 植物與生態系統的物質生產
3.2 植物與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
3.3 植物與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
3.4 植物對生態環境的改良與調節
4 植物與生態系統的平衡
4.1 植物在生態平衡中的基礎地位
4.2 植物的生物多樣性與生態平衡
5 植物與生態系統的生態服務
5.1 資源保障
5.2 環境支持
第二部分 植物群落生態
第4章 植物群落的結構
1 植物群落的植物種類組成
1.1 群落的最小面積
1.2 群落種類成分的數量特徵
1.3 群落組成成分的分析
2 群落的垂直與水平結構
2.1 群落的垂直結構(成層性)
2.2 群落的水平結構
3 群落的外貌
3.1 層片結構(生活型組成)
3.2 生活型譜
3.3 層片與層次
4 群落構建
4.1 群落構建理論
4.2 植物功能性狀與群落構建
第5章 植物群落的動態變化
1 植物群落的形成和發育
1.1 植物的遷移、定居和競爭
1.2 植物群落形成的階段
1.3 植物群落髮育的時期
1.4 群落的周期性和年際變化
2 植物群落原生演替的模式
2.1 旱生演替系列
2.2 水生演替系列
2.3 演替的進展和逆行
2.4 關於演替頂極理論
3 植物群落的次生演替
3.1 次生演替的一般類型
3.2 次生演替的規律及套用
3.3 植被的恢復與重建
4 地上-地下關聯性與群落變化
4.1 地下分解者對地上群落的影響
4.2 地上植物群落對地下群落的影響
第6章 植被分類及植被製圖
1 植被分類及其研究途徑
1.1 植被分類的目的
1.2 植被分類的途徑
2 基於植物區系的群落分類
2.1 群落類型的綜合特徵
2.2 群落分類的一般步驟
3 中國植被分類的系統和單位
4 地球上的主要植被類型及其特徵
4.1 常雨木本群落
4.2 雨綠木本群落
4.3 照葉木本群落
4.4 硬葉木本群落
4.5 夏綠木本群落
4.6 針葉木本群落
4.7 雨綠乾燥草本群落
4.8 夏綠乾燥草本群落
4.9 中生草本群落
4.10 濕生草本群落
4.11 水生草本群落
4.12 乾荒漠群落
4.13 凍荒漠群落
5 植被製圖
5.1 植被圖的種類
5.2 植被製圖的基本要求
5.3 植被製圖的步驟
5.4 3S技術在植被製圖中的套用
6 數位化植被
6.1 數位化植被的概念
6.2 數位化植被的研究
6.3 數位化植被的套用
6.4 大樣地
第7章 植被的分布和植被區劃
1 氣候與植被
1.1 氣候
1.2 植被在“理想大陸”上的分布圖式
2 植被分布的水平地帶性
2.1 緯度地帶性
2.2 經度地帶性
2.3 中國植被的水平地帶性分布
3 植被分布的垂直地帶性
3.1 植被分布的垂直帶
3.2 植被垂直帶與水平帶
3.3 經度對植被垂直帶譜的影響
4 地帶性植被的過渡類型
4.1 緯度地帶性植被的過渡帶
4.2 經度地帶性植被的過渡帶
5 區域性植物群落的分布
5.1 區域性的植物群落調查
5.2 區域內植被類型的多樣性分析
5.3 地形對群落分布的影響
5.4 植物群落的邊界
6 植被區劃
6.1 植被區劃的原則和依據
6.2 中國植被分區的單位和系統
6.3 植被區劃成果的套用
第三部分 植物種群生態
第8章 植物種群的分布與數量
1 種群概念與植物種群的特點
1.1 種群概念
1.2 種群的特徵
1.3 植物種群的特性
2 種群的分布
2.1 種群的空間分布
2.2 種群內個體的分布格局
2.3 集合種群
3 植物種群的數量特徵
3.1 植物種群的數量取樣
3.2 種群的數量和密度
3.3 種群的年齡結構
3.4 植物的構件種群
第9章 植物種群的動態和調節
1 植物種群數量動態的描述
1.1 生命表及其編制
1.2 Leslie矩陣
1.3 存活曲線
1.4 種群增長模型
1.5 植物構件增長與個體增長
2 影響植物種群動態的因素
2.1 生殖生態學特徵
2.2 種群生活周期
2.3 干擾與災變
3 植物種群調節
3.1 密度制約
3.2 非密度制約
3.3 無性系生長
第10章 植物種群的質量與種間關係
1 植物種群適應與分化的遺傳基礎
1.1 植物種群遺傳結構概述
1.2 植物種群的遺傳多樣性
2 植物種群的基因頻率變化
2.1 Castle-Hardy-Weinberg定理
2.2 引起種群基因頻率變化的因素
3 植物種群的生態分化與進化
3.1 植物種群的生態分化
3.2 表型可塑性
3.3 種群生態分化的成因與遺傳來源
3.4 植物種群的生態分化與物種形成
4 種群的數量與質量變化
4.1 種群數量與質量的關係
4.2 遺傳多樣性與進化靈活度
4.3 過度利用與物種滅絕
5 植物種群生態分化中形成的種間關係
5.1 競爭
5.2 他感作用
5.3 偏利共生
5.4 互利共生
5.5 寄生植物
5.6 植物與草食者
5.7 食蟲植物
第四部分 植物個體生態
第11章 植物的生態適應
1 植物對環境的適應
1.1 生態適應的概念
1.2 環境與植物的適應性
2 植物的生活史格局
2.1 資源配置
2.2 生活史格局的類型
3 植物對極端環境的適應與進化
3.1 植物對極端自然環境的適應與進化
3.2 植物對環境污染的適應與進化
4 植物的趨同適應和趨異適應
4.1 植物的生態型
4.2 植物的生活型
第12章 植物與自然生態因子的關係
1 植物與光的生態關係
1.1 光對植物的生態作用
1.2 植物對光的生態適應
1.3 光合作用的不同碳代謝途徑對環境的適應
2 植物與溫度的生態關係
2.1 溫度的生態作用
2.2 植物對溫度的適應
3 植物與水的生態關係
3.1 水對植物的生態作用
3.2 植物對水因子的生態適應
3.3 以水分為主導因子的生態類型
3.4 植物對極端水分條件的適應
4 植物與土壤的生態關係
4.1 土壤的性質與植物的生態關係
4.2 以土壤為主導因子的植物生態類型
5 植物整體的生態學
5.1 植物的熱量平衡
5.2 植物的水分平衡
5.3 植物的營養平衡
5.4 植物的碳平衡
第13章 植物與人類活動的生態關係
1 人類最佳化植物生存環境,擴大植物分布
1.1 植物的引種
1.2 植物引種的基本原則
2 環境污染與植物的生態關係
2.1 環境污染對植物的影響
2.2 利用植物防治環境污染
3 植物生物入侵與生物安全
3.1 生物入侵的概念
3.2 植物生物入侵帶來的生態問題
4 轉基因植物的釋放及生態風險
4.1 轉基因作物的潛在生態影響
4.2 轉基因植物釋放的生態風險評估
5 植物與全球變化
5.1 全球氣候變化對植物的影響
5.2 植物對全球氣候變化的回響
主要參考文獻
索引
(註:目錄排版順序為從左列至右列)

教學資源

  • 課程資源
《植物生態學(第3版)》的數字課程與紙質教材一體化設計,內容包括各章的教學課件、思考題解析、推薦閱讀等資源。
作品名稱
植物生態學(第3版)數字課程
出版時間
2020年3月
出版社
高等教育出版社、高等教育電子音像出版社
內容提供者
段昌群等
策劃編輯
高新景
技術編輯
李翠玲

教材特色

該書強調生態學的方法論、認識論、學科前沿與熱點問題,重視把植物及其群體作為一個整體來展示其如何回響氣候異常、極端環境脅迫、全球變化等系列生態問題,以體現該教材“巨觀著眼、層層剖析”的編寫初衷。

獲得榮譽

2021年9月26日,《植物生態學(第3版)》獲得全國優秀教材(高等教育類)二等獎。

作者介紹

段昌群,男,博士,教授,雲南大學生態與環境學院院長。先後兼任環境科學與生態修復研究所所長、生態學與地植物學研究所所長, 2014年創建雲南大學生態學與環境學院,任院長,特聘教授。
蘇文華,1987年雲南大學生態學與地植物學研究所研究生畢業,獲碩士學位。畢業留校後從事植物生態學方面的研究和教學工作。2007年雲南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生態學專業人類生態學方向博士研究生畢業,獲理學博士學位。
楊樹華,男,2000年和2003年分別獲華中農業大學學士和碩士學位,2007年獲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博士學位。2007年7月開始在中國農業科學院蔬菜花卉研究所工作。擔任蔬菜花卉研究所花卉研究室主任、研究員、碩士生導師。
王崇雲,男,納西族,1971年2月生,博士,雲南大學生態與環境學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植物生態學、進化生態學、植被研究及GIS套用、生物多樣性保護、生物生產力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