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土壤60年

《森林土壤60年》是森林土壤學家林伯群於近90歲高齡親自整理編集而成。《森林土壤60年》分為相對獨立又互有聯繫的3篇:溫帶天然林森林土壤發生分類的探討、森林土壤和營林、森林土壤科學發展歷程。《森林土壤60年》既是作者一生研究成果之總結,又是一部脈絡清晰的中國森林土壤學發展史,對森林土壤發生學、土壤分類、土壤區劃等各個領域都做了深入的思考和研究。

基本介紹

  • 書名:森林土壤60年
  • 出版社:科學出版社
  • 頁數:447頁
  • 開本:16
  • 定價:86.00
  • 作者:林伯群
  • 出版日期:2010年6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7030278291, 9787030278296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後記,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森林土壤60年》可供林學、地學、環境科學、生態學等學科領域的科研人員和、管理人員;高等院校相關專業師生,以及林業生產一線的從業人員閱讀。

作者簡介

林伯群教授,國立中央大學三六級農業化學系畢業。中國森林土壤學科主要創建人和學術帶頭人,也是國內外森林土壤學術交流的重要組織者。
她是國際土壤學會(ISSS)森林土壤學組副主席,國際林聯(IUFRO)P3·08委員;中國土壤學會四、五、六、七屆理事兼第五屆副秘書長。她於1956年創建省級土壤學會的同時,即率先建立了全國第一個森林土壤學組(後改專業委員會)。其後又在中國土壤學會和中國林學會建立森林土壤學科組織。任《農百·土壤卷》、《森林與土壤》、《中國之土壤》、《中國土壤普查技術》、《中國土壤分類系統》、《土壤通報》等書、刊編委兼撰稿人。被聘為全國土壤普查技術顧問兼東北區和黑龍江省副組長,全國土壤普查匯總編輯委員和全國土壤普查驗收組成員,全國高等林業院校教材編委。
曾赴美(3次)、德、丹麥、瑞典、日本、前蘇聯、委內瑞拉、俄羅斯等國講學和進行學術考察(野外調查還涉及部分上述國家的鄰國)。她撰寫的《Soil Geography of China》(1982年在美國講學時寫成),深得同行重視,已被美國幾所大學圖書館收藏。《The Effects of Forest Floor and Mosses under A Coniferous Foret on the S0il Forming Process》等十餘篇科研論文先後在各種國際會議宣讀或者發表,獲得高度評價。
應邀在國際會議(6th NAFSC,美國田納西州和2th ISFS,委內瑞拉)代表中國在開幕式和閉幕式上致詞。還應美國農業部(USDA)土壤保持局實驗中心邀請,在林肯城聯邦大樓為約50位美國土壤學家作題為“中國森林土壤的特點及分布規律,,的學術報告,獲得好評。關於她在國外的學術活動多次見於當地報紙或者有關學術雜誌。她目前仍然和六大洲的幾十個國家的學者或組織交換資料或有學術聯繫。先後應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所、熱帶植物所、南京農業大學、青海省林業局等十幾個科研、教學和企業單位的邀請前去講學或作學術報告。

圖書目錄

第一篇 溫帶天然林森林土壤發生分類的探討
引言和結論
阿拉斯加的森林土壤及其與中國凍土區林木土壤的比較
大興安嶺北部的漂灰土
涼水自然保護區土壤調查報告
長白山西坡的森林土壤
張廣才嶺西北部次生林土壤發生學特性與分類探討
東北東部山地原始林土壤與次生林土壤發生分類探討
土壤分類的現狀和青海省的森林土壤
中國森林土壤分類系統
針葉林下松針層和苔蘚層對土壤發育的影響
THE EFFECTS OF FOREST FL00R ANDMOSSES UNDER A CONIFEROUS
FORST ON THE SOIL FORMING PROCESSES
在黑龍江省林業資源調查、林業區劃、土壤普查工作會議上的講話及材料
黑龍江省和內蒙古呼倫貝爾盟林業土壤區劃
暗棕壤及暗棕壤膠體中鐵、鋁的遷移規律
“CHINA FOREST SOIL CLASSIFICATl0N SYSTEM”——With Crresponding Soil
Names TO The“SOIL TAXONOMY(US)”
計算機 技術在森林土壤定位研究中的套用
附屬檔案1 中國天然林區的森林土壤及其和歐美相應地區的對比研究(提綱)
附屬檔案2青海省麥秀林區針葉林下土壤分類的探討
附屬檔案3 國外土壤學家和組織對溫帶天然森林土壤發生分類研究的評價

第二篇 森林土壤和營林
紅松更新的土宜(一)
紅松更新的土宜(二)
山楊林下土壤條件與林木生長的關係
林區土壤調查
土壤檢索表在森林調查中的套用
塔河林業局中心苗圃土壤改良區劃
“林間苗圃”——技術總結報告
STUDY 0F SOIL POLLUTl0N IN THE METRO POLITAN FORES"r LAND
林地土壤污染及其防治的研究
可溶性鹽分的快速測定法
THE CHARAC TERISTICS OF FOREST SOILS AND FOREST PRODUCTIVITY IN THE MAIN FOREST.REGIONS OF CHTINA
附屬檔案1 苗圃白漿土改良效果初報
附屬檔案2 小興安嶺地區闊葉紅松林土壤飽和持水量與林業技術措施的關係

第三篇 森林土壤科學發展歷程
第一章 國內
一、草創期
二、發展期
三、迅速發展並向基層擴散期
四、繁榮期
五、新世紀(21世紀)森林土壤學科的現狀

第二章 國際
一、五十年代
二、六七十年代
三、八十年代
四、九十年代
五、新世紀(21世紀)的國際森林土壤學科現狀
後記

後記

《森林土壤六十年》經過漫長的思考,繁雜的素材取捨,歷經年之勞累終於可以封筆了,既感到輕鬆又感到惶恐。六十年可以承載三代人的歷史,史學家可寫出輝煌的巨著,文學家可寫盡人世悲歡離合、世事滄海桑田。六十年對我來說彈指一揮間,早年的資料或照片見之恍如昨日,細算才知已半個多世紀了。作為一個始終從事大學專業基礎課教學的教師來說,教好書,不誤人子弟即本職。為什麼要在既無課題任務又無課題經費的情況下,還要爬高山,入密林,住帳篷(早期是用樹枝架起的“搶子”)從事研究工作?原因是我必須回答一些人的問題:他們是林學家和林區營林主管。現在呈獻給讀者的版本是由森林土壤科學中既有聯繫又相對獨立的三篇組成的。
第一篇,溫帶天然林森林土壤發生分類的探討。
這個題目來源於國際土壤學會中的“第5分委員會——土壤發生分類”,今年(2009年11月)該會將在墨西哥召開“土壤發生層”會議。這種土壤的基本理論研究應該是土壤研究所和有關大學土壤地理研究室的課題,林業部門只是套用單位。營林生產需要獲得原始林區正確的認土辨土的資料。前蘇聯專家(森林土壤學者C.B.佐恩除外)或中國某些土壤考察報告都將前蘇聯的或教科書上的灰壤或灰化土用到東北原始林區竹土壤上,卻不能解決在此森林更新中的一些問題。
說點題外話,那時東北原始林區屬政企合一體制,林業局局長相當於縣長。中科院林土所l曾昭順l教授曾對我說:“我們拿國務院的介紹信到林區也不接待。”我聽後非常驚訝!我說:“等我忙完手頭這點事後,我們一起去,不用介紹信。”待我約請曾先生同去大興安嶺林區時,他已病重(中風),為此痛失大興安嶺漂灰土的權威性研究機會。曾教授是白漿土(也曾錯定為灰化土)的權威。他去世後,後繼者已遵照他的遺願,出版了《白漿土》專著。

序言

我開始寫這本書後,有時徘徊,有時猶豫,加上老病纏身,效率很差。但我想到忙忙碌碌的一生,總得向歷史有個交代,向後人有個交代,又堅持寫下去。另外我也企盼中國森林土壤再創輝煌,希望有更多的青年才俊參加到森林土壤的研究隊伍中來。同時我也坦誠相告,森林土壤工作者不只是土壤學,還要有化學,地質學,林學等有關學科的堅實基礎;還須用好兩個實驗室,一個是室內的,一個是林區的(野外)大實驗室。森林土壤的中心任務是要能解決林業生產問題。營林出了問題除苗圃外,都不是短時期可以查覺的。典型的例子如五十年代初西部綠色長城(防護林)的設計,如能事先有土壤方面的基礎資料,不良後果或能避免。去野外調查有一定的風險,除彭加木(他曾任中國農大李連捷院士的助手一年)烈士外,西藏的盧躍增烈士在土壤普查時因返程路過獨木橋落水遇難。筆者本人在大禿頂子也有一次有險無驚的教訓。大禿頂子較偏遠,筆者到林場後,場長一再勸阻,說山上有虎,一定得當天回來。到第三天我對場長說:我跟嚮導試走一小時,如果我跟不上他,我們就回來。後來嚮導看我能走就帶我上到山頂。等到土壤剖面觀察記錄完畢,嚮導沒有了,林場工人找到他時已離山頂很遠。他指責我不聽話,不應在山頂停留,細毛子(虎)就在不遠。我只能賠不是。後來林場派人鳴槍找我們,待回到林場時已是次日黎明。我無知才無懼。從此我也比較注意了。總的說來野外考察還是利多於弊,既能學到知識,還可以促進身心健康。下面附上去大興安嶺自然保護區和西雙版納野外考察途中所見所想請讀者一閱。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