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土壤動物攝食活動對全球氣候變化的回響》是肖玖金為項目負責人,四川農業大學為依託單位的青年科學基金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森林土壤動物攝食活動對全球氣候變化的回響
- 項目類別:青年科學基金項目
- 項目負責人:肖玖金
- 依託單位:四川農業大學
項目摘要,結題摘要,
項目摘要
全球氣候變化所帶來的影響越來越多的被人們所揭示,土壤動物作為森林生態系統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的關鍵環節,其攝食活動是否也受到全球氣候變化帶來的影響受到廣泛關注。本項申請試圖研究全球氣候變化對森林土壤動物攝食活動的影響,利用“土柱移位”法將土柱從高海拔移到低海拔地區來實現模擬氣候變暖,並在此基礎上模擬大氣降水量的不同變化,在“低溫冷凍”法原位剔除土柱中的土壤動物後,通過往土柱中添加不同密度的土壤動物種群試驗處理,利用bait-lamina法研究大氣變暖/降水量變化情形下的土壤動物攝食活動強度、時間特徵以及不同土層的取食特點,分析土壤動物攝食活動與土壤理化性質、土壤脫氫酶活性的相關性,從而為了解全球氣候變化對土壤食物鏈應對養分循環調整的能力,以及食物鏈的消費群體自身是如何應對全球氣候變化提供理論基礎。
結題摘要
全球氣候變化所帶來的影響越來越多的被人們所揭示,土壤動物攝食活動是否也受到全球氣候變化帶來的影響受到廣泛關注。本項目探討全球氣候變化對森林土壤動物攝食活動的影響,其結果有助於了解土壤食物鏈應對養分循環調整的能力,以及食物鏈的消費群體自身是如何應對全球氣候變化提供重要的理論基礎。試驗利用“土柱移位”法將土柱從高海拔移到低海拔地區來實現模擬氣候變暖,並在此基礎上模擬因全球氣候變暖造成的5種降水(以0.5P、0.75P、P、1.25P、1.5P)情形,通過往土柱中添加不同密度的土壤動物種群,即,跳蟲(1415頭/m2、4246頭/m2、12739頭/m2)、蜱蟎(1699頭/m2、5622頭/m2、16985頭/m2)、蚯蚓(57頭/m2、170頭/m2、283頭/m2)進行試驗,利用bait-lamina法研究大氣變暖/降水量變化情形下的土壤動物攝食活動強度、時間特徵以及不同土層的取食特點。主要結果包括:(1)土壤動物密度和類群數均以低海拔最高,分別為6.53×104隻·m-2和66類,以高海拔最低,分別為1.35×104隻·m-2,共38類;(2)氣候變暖後,蚯蚓的取食活動隨著土壤深度的增加而下降。蜱蟎類主要集中在土表,攝食活動對氣候變暖較敏感,氣溫變暖促進蜱蟎類的取食。跳蟲密度對取食強度的影響較小,但氣候變暖對跳蟲在土層中的取食位置有明顯的影響,同時,氣候變暖後,跳蟲首次取食的時間較低溫條件下早,氣溫升高促進了跳蟲在深層土壤的取食率。(3)降水量變化後,蚯蚓在正常降水(P)條件攝食活動較其他降水處理高,同時,高強度攝食活動與高密度的處理並不存在正相關性,高攝食活動基本在中低密度處理觀察到。蜱蟎類對降水變化的回響較蚯蚓慢,在試驗後期,其取食率迅速增加。降水增加在一定程度上增強了蜱蟎的取食率,乾旱則不利於其取食。而乾旱環境有利於跳蟲的攝食活動,隨著降水量的增加,跳蟲的攝食活動受到一定的抑制,跳蟲的取食時間基本在試驗的中後期,取食位置主要分布於中層土壤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