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哲學散論:走近綠色的哲學》內容簡介:“古代文明始於森林,衰於破壞森林,止於森林消失”。這是幾千年的文明史得出的一條基本結論。而以生態建設為主的中國,陝西吳起和其他地區退耕還林的成功經驗,從另一方面證明,森林興則生態興,生態興則文明興。文明的興衰總是同森林的興衰聯繫在一起。值得關注的是,目前,國家已把生態文明建設同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建設並列,這為林業的發展提供了新的契機。預計在本世紀,森林在經濟社會中的基礎性地位將更加凸顯,森林在改善環境、維護國家生態安全和緩和全球氣候變暖等方面將發揮更大的作用。在科學發展觀的沐浴下,我們相信,綠色理念和綠色生活方式將為越來越多的人所接受。生態的實踐定能繪就祖國的綠色版圖,並鋪開通向明天的生態文明之路。
基本介紹
- 書名:森林哲學散論:走近綠色的哲學
- 出版社:學林出版社
- 頁數:379頁
- 開本:32
- 品牌:學林出版社
- 作者:蘇祖榮
- 出版日期:2009年9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7807308427, 9787807308423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文摘,後記,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森林哲學散論:走近綠色的哲學》正文二十六篇、附錄二篇,計二十八篇,獨立成"章",故取名《森林哲學散論》。
作者簡介
蘇祖榮,福建省福清市人,高級工程師。主要從事森林文化方面研究。著有《森林美學概論》、《森林文化學簡論》以及主編《竹鄉旅遊資源開發》、撰寫《森林與人類》(人文篇)等專著。
圖書目錄
序一
序二
一、森林哲學開篇的話
(一)森林哲學的開始
(二)為什麼要提出森林哲學
(三)森林哲學的敘述對象
(四)森林哲學要回答的問題
(五)森林哲學與傳統哲學比較
二、森林與人類的三次背離與接近
(一)森林與人類的最初背離與接近
(二)森林與人類的第二次背離與接近
(三)森林與人類的第三次背離與接近
(四)森林與人類:永遠的話題
三、森林哲學在不同社會層面呈現簡述
(一)漁獵社會的森林哲學
(二)農耕社會的森林哲學
(三)工業社會的森林哲學
四、森林哲學的基本定位
(一)樹的哲學
(二)綠色哲學
(三)生態哲學
(四)和的哲學
(五)生活哲學
(六)根的哲學
(七)“0”的哲學
五、森林哲學的基本定式與關鍵字
(一)森林哲學的基本定式
(二)森林哲學敘述的基本前提
(三)森林哲學的關鍵字
六、淺說森林哲學
(一)“二分法”看森林
(二)“三分法”看森林
(三)“多分法”看森林
(四)用系統觀點看森林
(五)用可持續觀點看林業
七、也說生態規律
(一)對立競生規律
(二)協調共生規律
(三)循環再生規律
(四)生態演替規律
(五)多樣合一規律
(六)時間綿延規律
(七)動態平衡規律
(八)得失相等規律
(九)最小化規律
……
序二
一、森林哲學開篇的話
(一)森林哲學的開始
(二)為什麼要提出森林哲學
(三)森林哲學的敘述對象
(四)森林哲學要回答的問題
(五)森林哲學與傳統哲學比較
二、森林與人類的三次背離與接近
(一)森林與人類的最初背離與接近
(二)森林與人類的第二次背離與接近
(三)森林與人類的第三次背離與接近
(四)森林與人類:永遠的話題
三、森林哲學在不同社會層面呈現簡述
(一)漁獵社會的森林哲學
(二)農耕社會的森林哲學
(三)工業社會的森林哲學
四、森林哲學的基本定位
(一)樹的哲學
(二)綠色哲學
(三)生態哲學
(四)和的哲學
(五)生活哲學
(六)根的哲學
(七)“0”的哲學
五、森林哲學的基本定式與關鍵字
(一)森林哲學的基本定式
(二)森林哲學敘述的基本前提
(三)森林哲學的關鍵字
六、淺說森林哲學
(一)“二分法”看森林
(二)“三分法”看森林
(三)“多分法”看森林
(四)用系統觀點看森林
(五)用可持續觀點看林業
七、也說生態規律
(一)對立競生規律
(二)協調共生規律
(三)循環再生規律
(四)生態演替規律
(五)多樣合一規律
(六)時間綿延規律
(七)動態平衡規律
(八)得失相等規律
(九)最小化規律
……
文摘
這裡要敘述的森林哲學也是如此嗎?不,這裡要敘述的森林哲學要把關係倒過來,不是人類與森林,而是森林與人類。森林放在前,人類放在後。森林與人類的定式是森林哲學的基本定式。森林與人類的基本定式,表明森林的先在性、本體性和本源性。森林與人類的基本定式並非什麼創新和發明,只是中國傳統哲學主題“天人合一”的具體描述。天人合一,即自然與人類的協同和諧。顯然,自然在前,人類在後,首先是自然與人類的關係,而後是人類與自然的關係。因而,森林哲學的敘述、森林哲學基本定式只能表述為森林與人類。森林與人類的基本定式表明,森林哲學的敘述,強調的是以自然為本,而非以人為本(森林先於人類);強調的是自然的力量,而非人的力量(森林大於人類);強調的是順應自然,而非逆自然而動(森林優於人類)。現分述如下。
其一,森林先於人類。在四億多年前,森林便出現了,而人類只是生物圈遲到的物種。由宇宙而生物圈,由生物而植物,由植物而動物,由動物而猿,由猿而人,生命進化走過一段耐人尋味的路程。宇宙、生物圈和森林的先在性,說明宇宙、生物圈和森林的本體性和本源性。“人類溯源森林始”,因而在一定意義上,人類是自然派生的產物,是森林派生的產物。人類是從自然界從森林中走出來的。森林與人類的基本定式,森林哲學的一個基本點,顯然是以自然為本,而非以人類為本。植物學家吳征鎰說“原本山川,極命草木。”草木以山川為本、為依託,而人類竭盡全部精力,研究草木,其目的是為人類服務。以自然為本,回過頭來,還是以人為本。不過這個以人為本,已是包括其他生物在內的萬物一體的以人為本,是全體生命共享地球的以人為本。
其二,森林大於人類。自然的能量要大於人類,人類要順勢而動,順勢而為,不能與自然對抗。不錯,人類是萬物之靈,能認識、利用和改造自然,但人類自身的物質和能量與自然的物質和能量相比,永遠是弱小的。
其一,森林先於人類。在四億多年前,森林便出現了,而人類只是生物圈遲到的物種。由宇宙而生物圈,由生物而植物,由植物而動物,由動物而猿,由猿而人,生命進化走過一段耐人尋味的路程。宇宙、生物圈和森林的先在性,說明宇宙、生物圈和森林的本體性和本源性。“人類溯源森林始”,因而在一定意義上,人類是自然派生的產物,是森林派生的產物。人類是從自然界從森林中走出來的。森林與人類的基本定式,森林哲學的一個基本點,顯然是以自然為本,而非以人類為本。植物學家吳征鎰說“原本山川,極命草木。”草木以山川為本、為依託,而人類竭盡全部精力,研究草木,其目的是為人類服務。以自然為本,回過頭來,還是以人為本。不過這個以人為本,已是包括其他生物在內的萬物一體的以人為本,是全體生命共享地球的以人為本。
其二,森林大於人類。自然的能量要大於人類,人類要順勢而動,順勢而為,不能與自然對抗。不錯,人類是萬物之靈,能認識、利用和改造自然,但人類自身的物質和能量與自然的物質和能量相比,永遠是弱小的。
後記
從《森林美學概論》(2001年)出版,到《森林哲學散論》脫稿,一晃過去八年。這本專著幾乎是在時斷時續中完成的。因為其間主編了《竹鄉文化旅遊資源開發》(2003年),又與蘇孝同合作撰寫了《森林文化學簡論》(2004年)。2005年5月,參與胡德乎先生主編《森林與人類》(人文篇)(2007年)的撰寫工作,也占用相當一部分時間,森林哲學的寫作,只能在抽空中進行。這種間斷的寫作狀態,完全打破原定章節的體系式的結構,成為現在近似論文集的格式。本書正文二十六篇、附錄二篇,計二十八篇,獨立成“章”,故取名《森林哲學散論》。
《森林哲學散論》(以下簡稱《散論》)屬套用哲學,其中各篇材料至多只是對當下森林問題的一次理性梳理,是“問題意識”哲學,而非“體系意識”哲學,是從哲學視域剖析森林的一份哲理性資料。如果說林業辯證法,側重從林業生產角度,闡述其辯證過程;林業哲學從生態系統角度,論述林業哲學問題,那么,森林哲學則從森林與人類的定式出發,試圖從當下森林與人類的對峙對立中,從哲學視角,尋找一種解決的路徑,從人類對森林單方面的索取、征服和控制,轉為森林與人類之間雙方面的傾聽、理解和協同,這可能是寫作《散論》的初衷。
《森林哲學散論》(以下簡稱《散論》)屬套用哲學,其中各篇材料至多只是對當下森林問題的一次理性梳理,是“問題意識”哲學,而非“體系意識”哲學,是從哲學視域剖析森林的一份哲理性資料。如果說林業辯證法,側重從林業生產角度,闡述其辯證過程;林業哲學從生態系統角度,論述林業哲學問題,那么,森林哲學則從森林與人類的定式出發,試圖從當下森林與人類的對峙對立中,從哲學視角,尋找一種解決的路徑,從人類對森林單方面的索取、征服和控制,轉為森林與人類之間雙方面的傾聽、理解和協同,這可能是寫作《散論》的初衷。
序言
我用近兩個月時間,審閱蘇祖榮同志送來的《森林哲學散論》初稿,甚為高興和欣慰。其原因有三:其一,自恩格斯的《自然辯證法》問世以來,我國的自然哲學主要圍繞辯證法展開。1991年科學出版社出版的《農業哲學基礎》第二十四章《林業中的辯證法》(王傳書),論述了地與樹、採伐與營造、林業的長周期與永續利用、森林與人類等的對立統一辯證關係。王傳書、張鈞成主編的《森林哲學與森林美學問題研究》(1992年)論述了林業生產的辯證法、林業現代化的辯證法,還從系統視角論述了森林生態系統的辯證法,並討論了中國古代哲學思想和森林與人類文明的關係,其視域比林業辯證法大大拓寬了。而《森林哲學散論》(以下簡稱《散論》)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加以深化。其對象不再僅限於林業,而是以森林和自然為對象;其路徑不再僅限於辯證法,而是從當下林業問題人手,討論森林本體;其目的不再僅限於林業的持續發展,而是從不同歷史時期經濟社會發展與環境保護關係的層面,討論自然與人類的和諧問題。其二,當下林業發展現狀,已走出單一木材林業(用材林)經營模式,而向國土林業(防護林)、能源林業(能源林)、城市林業(城市森林)、鄉村林業(鄉村森林)、休閒林業(森林公園)、自然保護林業(自然保護區)等多功和可持續林業轉換,這要求人們的思維跳出老一套的相框,以適應新形勢的需要。《散論》論述了二分法(對立統一),又闡述了三分法(一分為三)、多分法(多樣統一)和系統思維等許多有益見解,以便對複雜的生態運動,包括生物多樣性、分類經營和多功能林業等作出合理的解釋。一個完整的生態系統不單指生物群落與非生物環境的對立統一,而且還指不同物種、種群和生態因素的相互間普遍聯繫的多樣統一。這既符合唯物辯證法的原意,也符合自然本來的面目。其三,當代哲學的一個趨勢是向套用哲學延伸。森林哲學是林學與哲學交叉的學科,屬套用哲學,這符合當代哲學發展的基本走向。《散論》根據森林與人類的密切關係,把森林與人類作為森林哲學的基本定式,把森林與人類的和諧作為森林哲學的主題,並以森林生態為內涵,敘述了松柏哲學、竹的哲學、園林哲學、花的哲學等。還把森林哲學抽象歸結為綠色哲學、生態哲學、生活哲學、和的哲學、根的哲學、循環哲學等,體現了森林哲學的特點,又順應時代走向,很耐人尋味。
恩格斯說:“一個民族想要站在科學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沒有理論思維”。而當下我國林業正處在重要時期,極需從哲學角度來審視林業發展中的問題,那么,我國林業存在哪些問題需要從哲學層面給予詮釋和說明呢?
一、單一性與多樣性
馬克思主義認為世界的統一性在於世界的多樣性。世界是豐富多彩的。任何一個生態系統都是一個多物種多群落多因素的統一體。這裡所說的“單一性”是指人為的一刀切和模式化。以人工造林為例,在我國,長期以來,北方栽楊,南方栽松,樹種單一,只重視造林數量的擴張,忽視林分質量的提高和結構最佳化,從而帶來一系列生態問題.從經營角度,人工造林選用某一樹種,本來無可厚非。但缺乏因地制宜和高效集約,問題便產生了。
恩格斯說:“一個民族想要站在科學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沒有理論思維”。而當下我國林業正處在重要時期,極需從哲學角度來審視林業發展中的問題,那么,我國林業存在哪些問題需要從哲學層面給予詮釋和說明呢?
一、單一性與多樣性
馬克思主義認為世界的統一性在於世界的多樣性。世界是豐富多彩的。任何一個生態系統都是一個多物種多群落多因素的統一體。這裡所說的“單一性”是指人為的一刀切和模式化。以人工造林為例,在我國,長期以來,北方栽楊,南方栽松,樹種單一,只重視造林數量的擴張,忽視林分質量的提高和結構最佳化,從而帶來一系列生態問題.從經營角度,人工造林選用某一樹種,本來無可厚非。但缺乏因地制宜和高效集約,問題便產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