棠梨枝葉,中藥名。為薔薇科植物杜梨Pyrus betulifolia Bunge的枝葉。分布於遼寧、河北、山西、陝西、甘肅、山東、江蘇、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等地。具有疏肝和胃,緩急止瀉之功效。用於反胃吐食,霍亂吐瀉,轉筋腹痛。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棠梨枝葉
- 界:植物界
- 門:被子植物門
- 綱:雙子葉植物綱
- 目:薔薇目
- 科:薔薇科
- 屬:梨屬
- 種:杜梨
- 採集時間:夏季
- 毒性:無毒
入藥部位,性味,功效,主治,相關配伍,用法用量,採集加工,形態特性,生長環境,相關論述,
入藥部位
枝葉。
性味
味酸、甘、澀,性寒。
功效
疏肝和胃,緩急止瀉。
主治
用於反胃吐食,霍亂吐瀉,轉筋腹痛。
相關配伍
1、治反胃吐食:棠梨葉油炒去刺,為末,每旦酒服一錢。(《綱目》引《山居四要》)
2、治皮膚潰瘍:棠梨枝葉適量煎水,洗患處。(《青島中草藥手冊》)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5-30g;葉或研末。外用:適量,煎水洗。
採集加工
夏季採收枝葉,將枝切段,曬乾。
形態特性
杜梨又名:棠梨樹,土梨,海棠梨,野梨子,灰梨。喬木,高達10米,樹冠開展,枝常具刺;小枝嫩時密被灰白色絨毛,二年生枝條具稀疏絨毛或近於無毛,紫褐色;冬芽卵形,先端漸尖,外被灰白色絨毛。葉片菱狀卵形至長圓卵形,長4-8厘米,寬2.5-3.5厘米,先端漸尖,基部寬楔形,稀近圓形,邊緣有粗銳鋸齒,幼葉上下兩面均密被灰白色絨毛,成長後脫落,老葉上面無毛而有光澤,下面微被絨毛或近於無毛;葉柄長2-3厘米,被灰白色絨毛;托葉膜質,線狀披針形,長約2毫米,兩面均被絨毛,早落。傘形總狀花序,有花10-15朵,總花梗和花梗均被灰白色絨毛,花梗長2-2.5厘米;苞片膜質,線形,長5-8毫米,兩面均微被絨毛,早落;花直徑1.5-2厘米;萼筒外密被灰白色絨毛;萼片三角卵形,長約3毫米,先端急尖,全緣,內外兩面均密被絨毛,花瓣寬卵形,長5-8毫米,寬3-4毫米,先端圓鈍,基部具有短爪。白色;雄蕊20,花葯紫色,長約花瓣之半;花柱2-3,基部微具毛。果實近球形,直徑5-10毫米,2-3室,褐色,有淡色斑點,萼片脫落,基部具帶絨毛果梗。花期4月,果期8-9月。
生長環境
生於海拔50-1800m的平原或山坡陽處。分布於遼寧、河北、山西、陝西、甘肅、山東、江蘇、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等地。
相關論述
《全國中草藥彙編》:“治反胃吐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