棘鰭鼠海豚

棘鰭鼠海豚

棘鰭鼠海豚(學名:Phocoena spinipinnis)體長1.5~1.9m,重64~73kg。頭小而尖。全身黑色。背鰭形狀特殊,前緣直或略凹,後緣略突,位於體中間略後。鰭肢槳狀,末端半卵形,尾鰭狹。背鰭前方有許多小針狀或鱗狀突起。背鰭與肛門之後都有明顯的棱狀皮膚嵴。齒式14~16/17~19。在烏拉圭水域,二月下或三月上收集到臨產的胎兒,長440mm。分布於南東西兩岸,東岸從烏拉圭到巴塔戈尼亞.西岸從派塔到智利的瓦爾的維亞。

基本介紹

簡介,形態特徵,棲息環境,生活習性,分布範圍,繁殖方式,亞種分化,保護級別,

簡介

棘鰭鼠海豚棲居在南美洲南部沿海附近,可能是該處數量最多的小型鯨豚類動物。似乎喜愛在寒冷的淺水海域,以及接近海岸的河口活動。但是生性非常害羞,很容易被忽略,所以資料甚少。小巧的體型以及向後的背鰭是鑑別的最佳特徵。儘管可供佐證的資訊相當有限,但棲居在大西洋沿岸的棘鰭鼠海豚,體型應比太平洋的族群大。太平洋沿岸的族群數量則多於大西洋。
鼠海豚有很多與海豚不同的地方。它們都沒有吻突(或者叫喙),而這是大部分海豚都有的特徵。除了江豚以外所有鼠海豚的背鰭都很小,呈三角形。除了道爾鼠海豚以外的所有鼠海豚的背鰭(或者江豚的背脊)上都有數排奇怪的隆起,位於背鰭的主邊緣。鼠海豚的牙齒十分扁平,呈竹片狀或鏟狀,不像海豚的牙齒那樣為圓錐形。海豚和鼠海豚的牙齒都是用來咬住獵物的,而不是撕咬或者咀嚼,但是我們還不清楚為什麼這兩個科的動物會進化出不同形態的牙齒。鼠海豚頭骨的前頜骨上有突出的“瘤”。成年鼠海豚的頭上有很多特徵顯然屬於幼年鼠海豚的特徵,如短的喙,大而圓的腦殼,以及頭蓋骨縫的推遲融合。
現代的6種鼠海豚出現在幾百萬年前,但就在那段相對比較短的時期內,它們為了利用各種不同的環境而產生了相應的進化。江豚分布於印度洋—太平洋地區的熱帶海濱,在河口以及主要河系的中心地帶也有發現,包括中國的長江。港灣鼠海豚、棘鰭鼠海豚和加灣鼠海豚主要是沿海種類,後者的地理分布是所有鯨類中最狹小的,只生活在加利福尼亞灣的北部。道爾鼠海豚和黑眶鼠海豚是遠洋種類,分別主要分布於北太平洋和極地地區的南大洋。

形態特徵

唇線往上揚。下顎的牙齒數目一直比上顎多。噴水孔處有淺的刻痕。胸鰭大,基部寬;胸鰭末端圓鈍。低矮背鰭向後傾(有些個體背鰭的頂端可能呈尖形)。背鰭前緣長而平直(可能有2~4排小結節);後緣稍向內凹。尾乾下方變粗(老年者尤其顯著)。尾鰭末端稍尖,尾鰭中央有小凹刻。體色呈深灰或黑色,在特定的光線下看起來仿佛是棕色。腹部有較淡的色塊(有個體差異)。
上、下頜每側有
枚鏟形牙齒。
大小量度:成體長1.4~1.8米;成體重40~70千克。初生幼體長度不低於44厘米。
近種區別:該種分布範圍與許多小型鯨豚類重疊,至少在太平洋沿岸就可能與智利矮海豚混淆。然而,智利矮海豚背部中央稍後方的渾圓背鰭應該相當顯著。

棲息環境

棘鰭鼠海豚通常棲息於深度不超過150米的淺水海域,但也常進入河流與河口。

生活習性

浮升水面時幾乎水波不興,但是移動得相當突然。就像其他鼠海豚,可能很少躍身擊浪(或根本不會)。根據有限的觀察可知,它們生性非常害羞,有記錄顯示受到驚嚇或船隻接近時,小群隊可能會四散逃亡,隨後再重新聚集。在入夜後,可能會游到非常接近岸邊的水域。

分布範圍

分布於南美洲沿岸的溫帶與亞南極水域。
分布範圍從火地島(南美洲的極南端)一路向北延伸至秘魯北部的太平洋沿岸,以及巴西南部的大洋沿岸。雖然沒有足夠的觀察資料可以佐證,但是分布情況可能呈不連續性。也可能出現在福克蘭群島附近。
原產地(海域):阿根廷、巴西、智利、秘魯、烏拉圭。

繁殖方式

出生數十分鐘後,體色就會變成全黑。

亞種分化

單型種,尚無有效亞種。

保護級別

列入《瀕臨絕種野生動植物國際貿易公約》(CITES)附錄Ⅱ。
列入中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國家二級保護動物(1988年12月10日生效,鯨目*其它鯨類)。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The IUCN Red List):數據缺乏(DD),2008年評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