棘鮋

棘鮋

棘鮋,學名:Hoplosebastes armatus (P. J. Schmidt, 1929),為鮋科的棘鮋屬的僅有魚類。分布於朝鮮、日本以及中國南海、東海、台灣海峽等海域,屬於沿海底層小型魚類。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日本長崎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棘鮋
  • 拉丁學名:Hoplosebastes armatus (P. J. Schmidt, 1929)
  • 別稱:石狗公、石頭魚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 :硬骨魚綱
  • 亞綱:輻鰭亞綱
  • :鮋形目
  • 亞目:鮋亞目
  • :鮋科
  • :棘鮋屬
  • :棘鮋
基本信息,形態特徵,棲息環境,世界分布,地理分布,經濟利用,太平洋小隱棘鮋,基本信息,形態特徵,

基本信息

命名者: Schmidt, 1929
觀賞魚類: 否
食用魚類: 是
是否有毒: 否
經濟魚類: 否
最大長度: 13 cm
棲息深度: 100-200米

形態特徵

體延長,側扁。頭大,棘棱發達。眼上側位;眼眶不突出於頭背。口大,斜裂,下頜稍突出;上頜被ㄧ群鱗;齶骨具細齒。前鰓蓋骨5棘;鰓蓋骨2棘。背鰭連續,硬棘部鰭膜稍凹入,硬棘短,中央棘約等長於軟條,具 XIII,軟條 9;臀鰭基底約等長於背鰭軟條部的基底,具硬棘 II,第I棘退化而小,軟條 6;胸鰭末端呈圓形,延伸至臀鰭起點後方,不分枝亦無游離鰭;腹鰭鰭條 I+5,胸位;尾鰭圓形。體呈紅色至淺褐色,側線上方之體側具6條褐色橫紋;眼眶周圍有3-4條輻射排列的褐色條紋。背鰭硬棘部紅色而散在斑駁;背鰭軟條部、胸部、臀鰭及尾鰭皆淡紅色,而散具深色斑點。

棲息環境

深海、砂泥底、近海沿岸。

世界分布

西北太平洋。

地理分布

分布於西北太平洋海域,包括台灣、東海及日本等。台灣分布於澎湖海域。

經濟利用

小型魚類,除學術研究外,不具經濟價值。

太平洋小隱棘鮋

太平洋小隱棘鮋 ,鮋科魚類。眼上側位;眼眶不突出於頭背。口大,斜裂,下頜稍突出;上頜被群鱗;齶骨具細齒。前鰓蓋骨5棘;鰓蓋骨2棘。主要分布於西北太平洋。

基本信息

中文名:太平洋小隱棘鮋
學名:Idiastion pacificum
俗名:太平洋小隱棘鮋 石狗公,石頭魚
科名:Scorpaenidae
科中文名:鮋科
地理分布:分布於西北太平洋海域,九州島-帛琉海脊。中國台灣分布於北部海域。
模式種產地:九州帛琉海脊(Kyushu-Palau Ridge), 26°11.5'N, 135°45.4'E to 26°04.7'N, 135°50.4'E, 355-375 m
瀕危狀態: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棲息環境:深海、砂泥底、近海沿岸
棲息深度:355 - 375米
最大體長:12.8 cm
有毒魚類:否
經濟性:否
食用魚類:否
觀賞魚類:否

形態特徵

體延長,側扁。頭大,棘棱發達。背鰭連續,硬棘部鰭膜稍凹入,硬棘短,中央棘約等長於軟條,具 XIII,軟條 9;臀鰭基底約等長於背鰭軟條部的基底,具硬棘 II,第I棘退化而小,軟條 6;胸鰭末端呈圓形,延伸至臀鰭起點後方,不分枝亦無游離鰭;腹鰭鰭條 I+5,胸位;尾鰭圓形。體呈紅色至淺褐色,側線上方之體側具6條褐色橫紋;眼眶周圍有3-4條輻射排列的褐色條紋。背鰭硬棘部紅色而散在斑駁;背鰭軟條部、胸部、臀鰭及尾鰭皆淡紅色,而散具深色斑點。
太平洋小隱棘鮋 - 棲所生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