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延長,稍側扁。頭背面及側面全被骨板。頰部具強棱。吻突較圓短, 其上有小棘。 後頸棘、鰓蓋棘、以及肩胛棘均較眼徑為短。背鰭基底兩側有小棘盾板。鱗小、圓鱗;頭部、胸部及腹部前方均無鱗,側線鱗孔數64-66。臀鰭與第二背鰭相對;胸鰭較短,僅延伸至第二背鰭基底前端部位的下方。背側面紅色,腹部白色;胸鰭內面暗橄欖綠,下半部散布許多藍色的斑點(保存的標本為白色或灰白色) ,另具藍色緣,黑色的斑塊偶然會在下半部出現。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棘角魚
- 科:角魚科
中文名棘角魚觀賞魚類否 俗名雞角、角仔魚食用魚類是 英文名是否有毒否 科目英文Triglidae經濟魚類是 科目角魚科最大長度40 cm 命名者(McClleland, 1844)棲息深度25-615公尺 | 棘角魚 |
世界分布 | 西北太平洋 | 地理分布 | 分布於西北太平洋區,由日本北海道南部向南至南中國海。台灣分布於澎湖海域。 |
棲息環境 | 深海、砂泥底、近海沿岸 |
形態特徵 | 體延長,稍側扁。頭背面及側面全被骨板。頰部具強棱。吻突較圓短, 其上有小棘。 後頸棘、鰓蓋棘、以及肩胛棘均較眼徑為短。背鰭基底兩側有小棘盾板。鱗小、圓鱗;頭部、胸部及腹部前方均無鱗,側線鱗孔數64-66。臀鰭與第二背鰭相對;胸鰭較短,僅延伸至第二背鰭基底前端部位的下方。背側面紅色,腹部白色;胸鰭內面暗橄欖綠,下半部散布許多藍色的斑點(保存的標本為白色或灰白色) ,另具藍色緣,黑色的斑塊偶然會在下半部出現。 |
漁業方法 | 一般以拖網漁船捕獲較多,一般多煮湯,或是油炸使骨酥脆後食用;或充作下雜魚、魚粉等用途。 |
中文名 | 棘角魚 | 觀賞魚類 | 否 |
俗名 | 雞角、角仔魚 | 食用魚類 | 是 |
英文名 | 是否有毒 | 否 |
科目英文 | Triglidae | 經濟魚類 | 是 |
科目 | 角魚科 | 最大長度 | 40 cm |
命名者 | (McClleland, 1844) | 棲息深度 | 25-615公尺 |
棘角魚 中文名棘角魚觀賞魚類否 俗名雞角、角仔魚食用魚類是 英文名是否有毒否 科目英文Triglidae經濟魚類是 科目角魚科最大長度40 cm 命名者(McClleland, 1844)棲息深度25-615公尺 世界分布西北太平洋地理分布分布於西北太平洋區,由日本北海道南部向南至南中國海。台灣分布於澎湖海域。 棲息環境深海、砂泥底、近海沿岸 形態特徵體延長,稍側扁。頭背面及側面全被骨板。頰部具強棱。吻突較圓短, 其上有小棘。 後頸棘、鰓蓋棘、以及肩胛棘均較眼徑為短。背鰭基底兩側有小棘盾板。鱗小、圓鱗;頭部、胸部及腹部前方均無鱗,側線鱗孔數64-66。臀鰭與第二背鰭相對;胸鰭較短,僅延伸至第二背鰭基底前端部位的下方。背側面紅色,腹部白色;胸鰭內面暗橄欖綠,下半部散布許多藍色的斑點(保存的標本為白色或灰白色) ,另具藍色緣,黑色的斑塊偶然會在下半部出現。 漁業方法一般以拖網漁船捕獲較多,一般多煮湯,或是油炸使骨酥脆後食用;或充作下雜魚、魚粉等用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