棘肛蛙

棘肛蛙

棘肛蛙(學名:Rana unculuana)為蛙科蛙屬的兩棲動物,是中國的特有物種。蛙體較肥碩;頭頂較平,頭寬略大於頭長,呈三角形;吻長約為眼間距的2倍;吻棱明顯,斜達吻端,頰部向外傾斜;鼻孔位吻棱下方,略近眼;鼻間距大於眼間距;鼓膜不清晰,可略見其輪廓,位於眼後下方,分布於雲南等地。

基本介紹

  • 拉丁學名:Rana unculuana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兩棲綱
  • :無尾目
  • :蛙科
  • :蛙屬
  • :棘肛蛙
  • 中文學名:棘肛蛙
形態特點,生物學資料,分布,

形態特點

成體:雄蛙體長76mm,雌蛙體長79mm左右。蛙體較肥碩;頭頂較平,頭寬略大於頭長,呈三角形;吻長約為眼間距的2倍;吻棱明顯,斜達吻端,頰部向外傾斜;鼻孔位吻棱下方,略近眼;鼻間距大於眼間距;鼓膜不清晰,可略見其輪廓,位於眼後下方;舌大,梨形,後端缺刻深;犁骨齒髮達,白內鼻孔內側始臘煮局放,斜達內鼻孔後端而不相遇,每側有齒6—7枚。
前肢較短而弱;指略扁平,端部鈍圓,指長順序3、1、4、2;第一指長於第二指,關節紙煉迎下瘤及內掌突均發達,第一指最大。後肢發達;脛跗關節前達吻端;後肢全長約為葛判酷故體長的1.8倍,脛長略超過體長的1/2,脛跗關節重疊,足略短於脛;趾端鈍圓,趾間幾為全蹼,但缺刻較深;第四、五趾間蹼僅達酸部遠端關節下瘤,關節下瘤發達;內踱突卵圓形,無外酸突。
皮膚光滑,顳褶及背側褶明顯;眼後之枕部微有膚溝,肛上方有極顯著的橫膚褶,膚褶邊緣上有深灰色之疣粒,肛部兩側及其下方有圓形和長形疣粒,肛內皮膚有痣粒,雄性肛肯歸籃部挾褶腹面深處有錐狀黑色大角質刺;肛壁下方角質刺較小。
生活時體背為褐色,有的分散深褐色斑紋;沿吻棱、顳褶及背側褶有黑褐色條紋,但背側褶的較窄;在背側褶部位還有細的淺色線紋;吻部的吻棱之間色淺,與頭及背部顏色相同;枕部有黑褐色背諒朵的橫紋;體側色淺;四肢背面具黑色橫紋,掌、踱部及蹼顏色深,肛周圍帶灰黑色。體和四肢腹面土黃色(液浸標本則為白色)。

生物學資料

該蛙生活在海拔1500~2400m左右林區山溪內。5~6月在溪岸邊所獲雌蛙多於雄蛙,雌蛙腹部豐滿。剖視采於5月的雌蛙,卵巢內卵徑4 mm,懷卯量87~116粒,推測該蛙的繁殖季節可能在7月左右。蝌蚪生活於小流溪回水凼內,底棲;5月31日牛碑膠採到具四肢的變態期蝌蚪,屬於越冬型。

分布

分布於雲南等地,常見於森林地帶山溝、水塘以及草地或倒伏的樹幹下。其生芝榜存的海拔範圍為1650至2200米。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雲南景東。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