棗緣社會:陝西佳縣泥河溝村文化志

棗緣社會:陝西佳縣泥河溝村文化志

《棗緣社會:陝西佳縣泥河溝村文化志》是2018年同濟大學出版社出版的一部圖書,主編是孫慶忠。

基本介紹

  • 書名:棗緣社會:陝西佳縣泥河溝村文化志
  • 作者:孫慶忠、中國農業大學農業文化遺產研究團隊
  • 出版社:同濟大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8年1月
  • 頁數:292 頁
  • 定價:89 元
  • 裝幀:平裝
  • ISBN: 9787560871387
  • 叢書:泥河溝農業文化遺產叢書
  • 副標題:陝西佳縣泥河溝村文化志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目錄 ,叢書信息,

內容簡介

陝西佳縣泥河溝村文化志將村民記憶中的往事轉換成了定格的歷史:守護村落的山水環境、四大家族的繁衍生息、大型的慶典和祭典、村民自己的時間刻度、公共設施的建設、百姓生活的形態……
大型的慶典和祭典包括村內的儀式活動:重修龍王廟和河神廟的碑文,記錄了村民祈求龍王爺施降甘霖、洪水不犯良田的願望;每年正月初三到初五舉行的打醮儀式,是村民感謝神靈、驅瘟解厄不可或缺的生活內容;村民轉365 盞油燈組成的“九曲黃河陣”,祈福一年的平安吉祥。而村外的佛堂寺和廟會,定期重溫祖祖輩輩熟悉的故事。
村民自己的時間刻度:“奶菜” “浮河”“六月六,西葫蘆燉羊肉”,這些與當地生產、生活節奏相適宜的活動和飲食,構成了村落生活周期的節點。
村口的黃河渡口 “寧河口渡”,記載了曾經的水運交通情景。
公共設施的建設,傾注了全體村民的心力:鄉村教育歷史的載體十一孔窯和開章國小,記錄了鄉村生活的紅火與日趨落寞的現實;20 世紀六七十年代修建的農田灌溉水利設施——悶咕嚕和倒虹,以及為保護農田免受洪水侵害的攔河壩和順水壩,也是那個充滿激情的時代最為生動的物質見證。
泥河溝災害頻繁,其脆弱的生態環境決定了百姓生活的形態。村民從1955年開始吃返銷糧,直到1993年還在吃國家的救濟糧。在他們的生活中,這些痛楚的記憶都已散落在通鎮背糧的40 里山路上,都已埋藏在移民他鄉的窘途中……
鄉土文化復育的重要前提之一是情感的歸屬,精神的歸屬。文化志的現實價值就在於,讓那些為生活忙碌、為生計漂泊的年輕人,不忘祖先的歷史,讓年邁的老人能因存留前輩的記憶而有一份生存的尊嚴。就更長遠的意義而言,共同的記憶是一條連線著祖先和後輩的精神紐帶,是整合村落社會的精神力量。

作者簡介

主編:孫慶忠
[ 人類學博士,中國農業大學人文與發展學院社會學系教授,農業部全球/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專家委員會委員。主要研究領域:民間文化與鄉村社會組織;農業文化遺產保護與鄉村發展。近五年,在陝西佳縣、河北涉縣和內蒙古敖漢旗等農業遺產地進行村落社會研究與鄉村建設實驗, 在搶救與發掘村落文化的同時,積極探索鄉村復育之道。]
作者:中國農業大學農業文化遺產研究團隊
宋艷褘、李妍穎、江沛、韓澤東、郭天禹、李禾堯、辛育航、王嘉雪、孫兆琦、高凡、李世寬、陳俞全、 馮星晨、曹玉澤、關瑤、宗世法
攝影:侯玉峰、賈玥、李攀、於哲、武雄、計雲、康寧、熊悅、陳欽勝、何頌飛

目錄

總序
農業文化遺產保護的有益探索
導言
千年守望
一、 世外棗園
金獅銀象
灣塌坡峁梁
古棗園
車會溝
人居聚落
二、 臥虎藏龍
武氏家族
石塌上
沙塄上
灣里
磘里
臥虎灣與龍鬚溝
三、 餘音猶存
人市兒
戲樓圪洞
龍王廟
河神廟
觀音廟
四、 窯洞鏡像
院落人家
五福堂
鷺濤鳳彩
樹德務滋
世其昌
繡樓院
五、 奈何離鄉
返銷糧
移民陝西山西
遠徙內蒙古五原
六、 學堂記憶
四孔窯
六孔窯
十一孔窯
開章國小
開章亭
七、 激情歲月
生產隊
專業隊
石工隊
八、 輸水攔洪
悶咕嚕與倒虹
順水壩與攔河壩
九、 渡無尋處
寧河口渡
艄公和縴夫
1976年船難
撈柴撈炭
沿黃公路
十、 野壑聞濤
山主白家墕,寺主泥河溝
重修佛堂寺
廟會籌備與管理
三月十二廟會
十一、燈轉九曲
九曲黃河陣
經堂窖
法師和樂手
糾首團
打醮儀式
十二、棗韻千年
天下紅棗第一村
曬棗崖
奶菜與務樹
餐桌味道
黃河浮村
棗神庇佑
村史回眸
後記
悄悄的生命變革

叢書信息

泥河溝農業文化遺產叢書 (共3冊), 這套叢書還有 《村史留痕:陝西佳縣泥河溝村口述史》,《鄉村記憶:陝西佳縣泥河溝村影像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