棕魁舟蛾

棕魁舟蛾

棕魁舟蛾(Megashachia brunnea Caj,1985)是舟蛾科魁舟蛾屬的一種動物。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棕魁舟蛾
  • 拉丁學名:Megashachia brunnea Caj,1985
  • :動物界
  • :節肢動物門
  • :昆蟲綱
  • : 鱗翅目
  • :舟蛾科
  • 亞科:蕊舟蛾亞科
  • :魁舟蛾屬
形態特徵,分布範圍,

形態特徵

翅展♂69~77mm,♀77~87 mm。觸角乾基部和背面灰白色,其餘棕色。頭和胸背面(具冠形毛簇)棕色與灰白色混雜,其上分別有3、4條暗棕色橫線。腹部背面和末端匙形毛簇暗褐色,具淺褐灰色中線,1~4節兩側後半部褐灰色,6~9節兩側各有1條黑棕色縱線,其中8~9節另有1條同樣的短縱線,腹面灰褐色具黑棕色中線,基部中央兩側有1對褐黃色長刷形毛簇(有些標本藏在表面毛鱗的下方而不外露)。前翅棕色,從近基部到近翅頂的後半部較暗,似1塊三角形大暗斑;中室至亞端線間的翅脈黑棕色,亞端線以外的翅脈褐灰色,所有脈間均具黑棕色劍形和楔形紋,前緣1/3和2/3處各有1暗棕色斜斑,其內外側分別為灰褐色內外線的端部;內線模糊難辨,深鋸齒形,僅在A脈至後緣一段,因橫過黑棕色楔形紋而較清晰;外線前半段模糊,呈耳形外曲,後半段清晰灰白色,在M3脈近基部向內拱,伸達Cu2脈後垂直於後緣,Cu2脈以後的外線內側,有2條纖細的灰白色劍紋,呈橫“八”字形斜伸過外線,但不達於臀角,從翅頂到M3脈的外線與亞端線間有1條灰白色深鋸齒形線;M3脈下方有1條不清晰的小紡錘形白紋,從外線伸至M3脈中央;亞端線纖細銀白色,微波浪形,端線雙道,為兩列脈間黑棕色短紋組成;緣毛棕色,脈間中央部分灰白色。後翅暗褐色,外半部翅脈黑褐色,末端灰白色,中室以前的內半部和內緣褐灰色;亞端線和端線模糊,灰白色;緣毛暗褐色,末端灰白色。前翅反面灰褐色,中室黑褐色,中室以外的翅脈黑褐色,兩側襯明亮邊,外線寬,由一列脈間暗褐色點組成1條問號形帶,外線與外緣帶間的脈間有兩列分別為模糊暗褐色和灰白色楔形紋,亞端線由1列內襯白邊的黑褐色脈間齒形紋組成,端線和緣毛同正面;後翅反面近灰白色,中室內有1個醒目的圖釘形黑斑,有的標本此斑的釘尖部分斷裂模糊甚至不顯,而僅呈1個近橢圓形的黑斑,外線與前翅的近似,但中央較直和前緣較內彎,恰與前翅的銜接,亞端線由1列內襯白邊的黑褐色脈間新月形紋組成,端線和緣毛同正面。
雄性外生殖器:爪形突長,中等粗,向下彎曲,端半部分岔,末端尖細呈長爪形;尾突較爪形突稍長,中等粗,向上彎曲,末端尖鉤形;抱器瓣略呈長方形,基部有1大的板狀肘形橫突,幾乎把抱器腹與背相連線,抱器背拱,基部1/3內緣具片狀鈍角形突,端部1/4腫起,抱器端圓,膜質,抱器腹直;陽莖長,約長於抱器瓣的1/3,相對地細,向上略彎,末端兩側具小刻點;陽端基環大,末端兩側呈角形;囊形突大,三角形。
雌陛外生殖器:後表皮突細長,但骨化程度很弱;前表皮突較粗,比後表皮突稍短;交配孔邊緣半環狀骨化;囊導管很細長,中等骨化;囊體細長,.無囊突。
觀察標本:海南尖峰嶺760~900m,1♀3♂♂,1980.Ⅲ.22~Ⅳ.11;雲南臨滄雙江888m,1♂,1980.V.31,洱源縣余金庵2300m,1♂,1980.Ⅵ.18,景東無量山1500m,1♂,1982.Ⅵ.2,景洪關坪950m,2♂♂,1983.V.10~11,勐臘1300m,1♂,1983.V.17;江西太和1♂,1981.Ⅳ.29,上猶1♀,1978.V.1;湖南益陽2♂♂,1981;福建武夷山三港7♂♂,1983.Ⅵ.6~10。

分布範圍

國內分布:
福建(武夷山)、江西(太和、上猶)、湖南(益陽)、海南(尖峰嶺)、雲南(臨滄、景東無量山、景洪關坪、勐臘)
國外分布:
越南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