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棲息環境,生活習性,分布範圍,繁殖方式,亞種分化,種群現狀,保護級別,
形態特徵
棕頭鳾體長9-11厘米,翼展16-18厘米,體重10克-12克。體型較小,頭頸短,尾巴也長得很短。像其他的紅胸鳾一樣,擁有銳利的黑色尖喙,可以用來砸開堅硬的種子。頭頂具棕褐色帽,有窄而長的黑色眼線,臉頰、下頦和喉白色,有淺黃色間雜,腹部淺褐色,翅膀藍灰色,頸背有一小白斑。嘴長而尖,腳短爪硬,善攀援樹木。
是小型鳴禽,鳴管結構及鳴肌複雜,善於鳴囀,叫聲多變悅耳;離趾型足,趾三前一後,後趾與中趾等長;腿細弱,跗跖後緣鱗片常癒合為整塊鱗板;雀齶型頭骨。
棲息環境
生活習性
棕頭鳾有很特殊的生活習慣:喜歡在洞裡築巢,還會儲存食物以便過冬天,而且是唯一一種能頭向下尾朝上往下爬樹的鳥類。常在樹幹、樹枝、岩石上等地方覓食(昆蟲、種子等)。
食物以昆蟲和種子為主,其中包括金花蟲、天牛、金龜子、葉蜂及螟蛾等害蟲,所食的植物種子主要是紅松種子。育雛期間以昆蟲幼蟲為食。可以在樹幹的裂縫中覓食昆蟲,因而能消滅許多其它森林鳥類吃不到的害蟲,它亦能到地面上啄食各種鱗翅目的幼蟲及其蛹。在秋冬季以夏季存儲的橡實、松、杉等的種子為食。
分布範圍
分布於巴哈馬群島、特克斯和凱科斯群島、美國。
繁殖方式
繁殖期常利用啄木鳥的棄洞或在樹幹上鑿穴,通常是在松樹上,雌雄鳥同時築巢。除了將一些樹皮銜入洞內做為巢材外,也能銜回泥土,填補洞內凹凸之處,並且能將泥土塗在洞口附近的樹皮上及洞口,將洞口留成一圓形小孔,約為2.5厘米大小的直徑,以避免其他動物的破壞。巢築畢5-6天即開始產卵,日產一枚,每窩產4-6枚卵,有時3-7枚,白色,具棕紅色斑點,斑點密布,尤以鈍端為甚。孵卵期間的護巢本能,除雄鳥常銜回巢材補巢外,而且還常常銜回泥土修整洞口,雌鳥甚至離巢時以墊物覆蓋其卵。孵卵期約為13-15天,雛鳥18-19天羽翼豐滿即可離巢。
亞種分化
種群現狀
該物種分布範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布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群規模,分布區域碎片化),種群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6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無危(L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