棕葉蘆

棕葉蘆

棕葉蘆,中藥名。為禾本科植物棕葉蘆Thysanolaena maxima (Roxb.) Kuntze的根或筍。分布於台灣、廣東、廣西、海南、雲南、貴州等地。具有清熱截瘧,止咳平喘之功效。常用於瘧疾,煩渴,腹瀉,咳喘。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棕葉蘆
  • 別稱:莽草、棕葉草、掃地草
  • :植物界
  • :被子植物門 
  • :單子葉植物綱
  • :禾本目
  • :禾本科
  • :粽葉蘆屬
  • :棕葉蘆
  • 分布區域:台灣、廣東、廣西、海南、雲南、貴州等地
  • 採收時間:夏、秋季
  •  用量:內服:煎湯,30-60g
入藥部位,性味,歸經,功效,主治,相關配伍,用法用量,使用注意,採集加工,形態特徵,生長環境,相關論述,

入藥部位

根或筍。

性味

味甘,性涼。

歸經

歸肺、膽經。

功效

清熱截瘧,止咳平喘。

主治

瘧疾,煩渴,腹瀉,咳喘。

相關配伍

治瘧疾:(棕葉蘆)筍1000-1500g。切細水煎服,每日1劑。(《全國中草藥彙編》)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30-60g。

使用注意

《全國中草藥彙編》:“孕婦忌服。”

採集加工

夏、秋季採收,洗淨,曬乾。

形態特徵

多年生草本。稈直立,高1-3m,具白色髓部。葉鞘光滑,緊密包莖;葉舌質硬,截平,長1-2mm;葉片扁平,廣披針形,基部呈心形,長達40cm,寬3-7cm,光滑或幼嫩時邊緣微粗糙,具細小橫脈紋。圓錐花序長達60cm,每節著生1-3個分枝;分枝斜向上升,下部裸露,基部主枝長達30cm;小穗長約1.5-1.8mm,其柄長約2mm;穎短小,長為小穗的1/5-1/4,先端鈍尖,透明膜質;第1花僅具有1不孕外稃,約與小穗等長或稍短,具1脈;第2花為兩性,外稃卵形,具短尖頭,與第1外稃等長或略有上下,具3脈,邊緣疏被柔毛,成熟後其毛開展;內稃透明膜質,較短小;花葯褐色,長約1mm。穎果長圓形,長約0.5mm。花、果期夏、秋間。

生長環境

生於灌林、山坡和山谷中。分布於台灣、廣東、廣西、海南、雲南、貴州等地。

相關論述

《全國中草藥彙編》:“清熱解毒,生津止渴。主治瘧疾。”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