棕腹笑翠鳥(學名:Dacelo gaudichaud)英文名稱:Rufous-bellied Giant Kingfisher屬佛法僧目翠鳥科,嘴粗直,長而堅,嘴脊圓形;鼻溝不著;翼尖長,體羽艷麗而具光輝,常有藍或綠色。頭大頸短,翼短圓,尾亦大都短小;嘴形長大而尖,嘴峰圓鈍,腳甚短,趾細弱。棲息於沿岸森林或季風森林。生活在樹木的花束間、種植的柚木、海岸附近的灌木叢,淹沒的森林、紅樹林和花園。此鳥一般以家庭為單位居住生活。盤踞在樹叢間,追趕林中的蜥蜴和大型昆蟲。為了覓食,它們有時會降在地上挖掘。它們是不尋常的獵鳥,也會捕食築巢的小麻雀。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棕腹笑翠鳥
- 拉丁學名:Dacelo gaudichaud
- 別稱:棕腹翠鳥
- 界:動物界
- 門:脊索動物門
-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 綱:鳥綱
- 亞綱:今鳥亞綱
- 目:佛法僧目
- 亞目:翠鳥亞目
- 科:翠鳥科
- 屬:笑翠鳥屬
- 種:棕腹笑翠鳥
- 命名:Quoy and Gaimard, 1824
外形特徵,分布範圍,生活習性,生長繁殖,保護級別,
外形特徵
棕腹翠鳥身長28-31cm,雌鳥體重110-161 g,雄鳥體重138-170 g。雄鳥白領,在後頸處呈現出茶黃色。頭頂的黑帽稍有光澤。頭上有兩處小白斑:一個在嘴基,另外的在眼睛後面。下體是肉桂紅色。上背部、肩胛骨黑色。下背部、尾巴和尾巴以上是亮藍天。尾部是深藍色與黑色組成。嘴是白色或淺黃灰色。腿是深灰色。雌鳥除了尾巴是紅褐色其餘和雄鳥類似。幼鳥酷似雌鳥,但它們喙和羽毛是灰色。
嘴粗直,長而堅,嘴脊圓形;鼻溝不著;翼尖長,第1片初級飛羽稍短,第 3、4片最長;尾短圓;體羽艷麗而具光輝,常有藍或綠色。頭大頸短,翼短圓,尾亦大都短小;嘴形長大而尖,嘴峰圓鈍,腳甚短,趾細弱,第4趾與第3趾大部分並連,與第2趾僅基部並連。尾脂腺被(冉羽)。兩側存在烏喙骨,胸骨後緣有4個缺刻,胸骨柄單純為外棘所成。
分布範圍
分布於太平洋諸島嶼(包括中國的台灣省、東沙群島、西沙群島、中沙群島、南沙群島以及菲律賓、汶萊、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度尼西亞的蘇門答臘、爪哇島以及巴布亞紐幾內亞。),澳大利亞和紐西蘭(包括澳大利亞、紐西蘭、塔斯馬尼亞及其附近的島嶼。)
生活習性
這是一種在紐幾內亞最常見和最普遍的鳥。棲息於沿岸森林或季風森林。生活在樹木的花束間、種植的柚木、海岸附近的灌木叢,淹沒的森林、紅樹林和花園。從500米到1300米都有其蹤跡。主要靠昆蟲和其它無脊椎動物為食。它們捕獲獵物的方法,即棲止和突襲,它們先是靜靜地停息在高處一個有利的位置,緊緊盯住地面的動靜。一旦發現獵物,它們就將振翅而下,直撲獵物,用其喙緊緊銜住獵物,並飛回所棲息的高處將獵物吞吃,如有幼鳥,它們最後會返回巢中餵食這些幼鳥。
這種鳥可以發出7種不同的聲音,類似音樂的節奏:
1 .‘托'或' tchok’ ,強烈和反覆,如哭聲。
2 . ‘托,托,托’或‘頸頸Couci ’,迅速,並每兩秒鐘定時重複。
3 .在每秒一個或兩個的間隔內,發出一系列的5到20強赫斯的吠叫和高音。
4 .在飛行時可以轉換連續發出撥浪鼓的敲打聲。
5 .急促的發出3至6的高喊聲‘ Eliou - Eliou - Eliou’ 。
6 .追捕另一物種時大叫,作為一種威懾的哭聲。
7 .共同發出低哨子的呼聲,看起來非常像合唱藍翅笑翠鳥。
此鳥一般以家庭為單位居住生活。盤踞在樹叢間,追趕林中的蜥蜴和大型昆蟲。為了覓食,它們有時會降在地上挖掘。更奇怪的它們發展成不尋常的獵鳥,也會捕食築巢的小麻雀。
生長繁殖
定居型,並常年占據著同一處“地盤”。在遭白蟻破壞的中空的樹中築巢。雌雄成年鳥會互相幫助,照顧好幼鳥。它們極其注重“家庭觀念”,並常常和伴侶“白頭到老”。棕腹笑翠鳥出生率低、壽命長,一般都能存活二十年左右。成年棕腹笑翠鳥通常會花費很長的時間來哺育幼鳥直到它能夠獨立生活為止,因而一個季節最多產下一窩雛鳥。儘管同屬幼鳥之間可能出現爭奪,但長大後的棕腹笑翠鳥通常會盡力幫助成年棕腹笑翠鳥撫養下一代的幼鳥,使整個家庭仍然緊密維繫在一起。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ver 3.1:2008年鳥類紅色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