棕紅泥田

棕紅泥田是一種水稻土土種,分布在安徽宣城、安徽蕪湖、安徽池州、安徽安慶、安徽郎溪。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棕紅泥田
  • 土種編號:10631
  • 土壤類型:水稻土
  • 土壤亞類:瀦育水稻土
  • 土類(二普):水稻土
  • 亞類(二普):瀦育水稻土
  • 亞類(土種志):高山荒漠草原土
  • 母質:第四紀紅色粘土發育的棕紅壤
  • 剖面構型:Aa—Ap—P—W
  • 面積(公頃):80867
特徵描述,主要性狀,生產性能,歸屬分布,

特徵描述

典型剖面
采自郎溪縣畢橋鄉,沖 田,海拔60m,母土為棕紅壤。年均溫15.9℃,年降水量1143.2mm,年蒸發量1532.6mm,≥10℃的積溫5071.1℃,無霜期241天, 肥—稻—稻輪作,塘水灌溉。 Aa層: 0—19cm,棕灰色(濕,10YR 5/1),壤質粘土,塊狀結構,較松, 有鱔血斑,中量根系,pH5.3。 Ap層: 19—25cm,棕灰色(濕,10YR 5/1),粉砂質粘土,塊狀結構,緊實,有銹斑,少量根系,pH5.5。 P層: 25—45cm,暗棕色(濕,7.5YR 4/4),壤質粘土,棱塊狀結構,緊實,多量灰色膠膜及銹紋銹斑,少量根系,pH6.9。 W層: 45—100cm,灰黃色(濕,2.5Y 6/2),黃質粘土,棱塊狀結構,緊實,多量鐵錳斑塊和結核,pH7.1。

主要性狀

該土種母土為第四紀紅色粘土發育的棕紅壤。植稻歷史悠久, 剖面分異明顯,為Aa—Ap—P—W型。瀦育層厚40cm左右,濁黃橙色或灰黃色,棱塊狀結構,結構體面上有灰色膠膜,多量鐵錳斑紋和雛形鐵錳結核,氧化鐵的晶膠率明顯大於其上各發生層。土壤質地為壤質粘土或粉砂質粘土,沿剖面粘粒略有遷移。土壤容重1.25g/cm3 以上。土壤呈酸性至中性,pH5.2—7.4,剖面自上而下鹽基交換量和鹽基飽和度均有增高。保肥能力較弱,陽離子交換量10me/100g土左右。土壤有機質 2. 33%( n= 1822),全氮0.143%(n=1822),速效磷6ppm(n=1828),速效鉀60ppm(n=1839) 。 耕層有效硼 0. 18—0.24ppm,明顯低於其臨界值0.50ppm,屬極缺。

生產性能

該土種粘重板實,耕性差,濕耕僵塊多,於耕起坷垃,適耕期2—3天,養分缺乏,有效硼不足。地處崗 部位的常因灌溉水源不足而受旱, 處於沖畈低洼地段的因排水不良,雨季作物又易受澇漬。水稻前期返青發棵慢,分櫱少,油菜花而不實現象普遍。目前多以肥(油)—稻—稻或油(麥)—稻輪作為主,一般雙季稻年畝產450 —550kg,單季稻300—400kg,油菜籽50—100kg,小麥100—125kg,綠肥1000—1200kg。今後利用改良上應完善水利設施,保證灌溉水源,沖畈低洼地段搞好雨季作物的清溝瀝水,改肥—稻—稻為油—稻輪作,防止土壤次生潛育化;增施有機肥,提倡秸稈還田,合理配施氮磷鉀肥,補施硼肥,以協調土壤養分。據銅陵、樅陽等地試驗,該土種水稻氮磷鉀肥配比以1∶0.3∶0.8效果較好,比習慣施肥(偏施氮肥)增產20%左右。據安慶等地試驗,油菜苗、苔期各噴硼一次,比未施硼肥的增產20%左右。

歸屬分布

棕紅泥田,屬瀦育水稻土亞類棕紅泥田土屬。 主要分布在安徽省宣城、蕪湖、池州、安慶四地市,地勢多屬紅土丘崗的中 及山間盆地的盆緣階地,面積121.3萬畝。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