棕櫚,棕櫚科棕櫚屬常綠植物。近年來發現不少地方種植的棕櫚出現腐爛病危害,造成乾腐、心腐、葉枯萎垂,甚至整株死亡。 棕櫚乾腐病又名枯萎病、爛心病、腐爛病。在我國浙江、江西、湖南、福建、上海等省市均有發生。在浙江省分布廣,為害嚴重,是棕櫚的重要病害。棕櫚樹既是觀賞樹種又是經濟樹種,因乾腐病發生,常造成枯萎死亡,嚴重影響著公園、庭院及道路的綠化和棕櫚的生產與發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棕櫚腐爛病
- 病原中文名:擬青黴菌
- 病原拉丁學名:Paecilo- myces varioti Bainier
- 病原分類地位:半知菌亞門、絲孢綱、叢梗孢目
- 病原類型:真菌
- 主要危害作物:棕櫚
分布,症狀,病原,發病規律,防治方法,
分布
湖南、上海、浙江。
症狀
有心腐型和乾腐型兩種。
心腐型:病株頂部心葉灰黃,幼葉皺縮不展,無光澤,基部變褐、腐爛,用手一拉,心葉即同植株脫離,束展葉的幼葉,發生皺縮,不能展開,較大的苗木心葉腐爛之後,從側旁又可萌發生長,不會全株枯死,但苗木幼小時,也可引起死亡。
乾腐型:幹部發病後外圍局部變黑褐色,其部位被苞毛(即棕皮)包圍時不易辨認,等到黑褐色部位擴大蔓延,包圍或幾乎包圍一圈時,從外向內葉片即枯黃萎垂;若將病株剝棕檢查,會發現樹幹局部變黑褐色(嚴重時可擴大包圍樹幹一周),病樹患處鋸開作橫剖面觀察時,中間褐色區占整個剖面的四分之三左右,聞之,有爛梨子味道,潮濕環境下,病部即長出大量白色絮狀菌絲。有時出現半株性葉枯萎垂。葉柄感病,從柄基到柄端呈條狀褐斑。當地上部分乾、葉枯死後,地下根系也很快隨之腐爛,致使全株枯死。
病原
心腐可能與凍害有關,乾腐病菌為真菌半知菌亞門、絲孢綱、叢梗孢目的擬青黴菌(Paecilo- myces varioti Bainier)。病菌能產生兩種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先是產生不分枝的分生孢子梗,梗瑞生無色、單胞、長橢圓形的分生孢子,在濕度大時,孢子集聚在梗端的水膜內呈小球狀,7-10天后就產生有分技或分枝呈帚狀的分生孢子梗,梗上串生無色、單胞、卵圓形的分生孢子。兩種分生孢子都能發芽。
發病規律
1.幼樹和大樹都能感病,棕櫚桔萎從5月中旬開始發生,6月漸多,7~8月為發病盛期,7~9月為病樹死亡高峰,10月以後很少有新病株出現,病勢發展趨緩。輕病株可帶菌越冬;秋季剝棕太遲,或春季剝棕太早,容易遭受凍害而發生腐爛病。
2.此病為害幼年棕櫚和大棕櫚,平地和山上都會嚴重發病。
防治方法
(1)藥劑防治:每年4月中下旬用每100升含50%萬利得80毫升及撲海因50%可濕性粉劑80克的混合溶液,或用每100升含50%萬利得80毫升及培福郎25%水劑200毫升的混合溶液從頂向下充分淋灌,每15-20天一次,連續四五次,也可用20%絡氨銅鋅水劑400倍液澆灌。或選用50%多菌靈l 000倍液,從4月份開始噴藥,每隔10~15天噴1次,噴3次後,有一定防治效果;而澆根基本無效;也可使用50%代森銨800-l 000倍液.
據試驗,50%多菌靈、50%代森銨的500-1000倍液,對病菌孢子的發芽和菌絲生長有明顯的抑制作用,用於野外噴霧,也有防治效果。噴藥需從3月下旬或4月上旬開始,10-15天1次,連噴3次,將樹梢和樹芯部分全部噴濕,葉片上可以不噴。
(2)合理施肥,秋後宜少施氮肥,多施磷鉀肥及有機肥等以增強植株抵抗力。
(3)及時清除病葉等患病組織,颳去樹幹部病斑後,塗敷腐必治25%可濕性粉劑20倍液。
(4)秋後噴施含0.5升毫三十烷醇,0.01毫升蕓薹素內酯、0.2毫升富滋的溶液三五次或50%矮壯素水劑1000倍稀釋液一二次以促壯。每年4月在乾基周圍挖溝、每株澆灌1.8%愛多收水劑2000倍液10-15公斤,間隔15天連續三次或用1.8%愛多收水劑6000倍液噴霧數次。
(5) 剛從南方引進的棕櫚套用甲氨磷等內吸藥劑,按1:1兌水鑽孔注藥,以防治二點象甲、紅棕象甲、椰心葉甲等害蟲幼蟲鑽蛀危害造成病菌傳染,並用1.8%愛多收水劑2000倍液澆灌。
(6)及時清除重病株,以防傳染。適時(清明前後)、適量剝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