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苗疫病

苗疫病為害棉苗子葉、真葉、幼根、幼莖。幼根及莖感病後,初呈紅黃色條斑,發展及圍繞莖基和根部,幼苗乾萎枯死。症狀與紅腐病初期相似,但中後期病部顏色較淡。葉上病斑多從邊緣開始,初為暗綠色水漬狀小斑,後擴大成黑綠色不規則水漬狀病斑。溫高濕氣候,擴展蔓延迅速,可侵及幼莖頂端及嫩葉,變黑,死亡。天氣睛好溫度升高,葉部病斑周圍呈暗綠色,中央灰褐,最後成不規則形枯斑,予葉脫落。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棉苗疫病
  • 外文名:Cotton seeding blight
  • 拉丁學名:Phytophthora boehmeriae Sawada
  • 為害作物:棉花
基本信息,為害症狀,形態特徵,發病特點,防治方法,農業防治,化學防治,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棉苗疫病
英文名稱:Cotton seeding blight
拉丁學名:Phytophthora boehmeriae Sawada
為害作物:棉花

為害症狀

苗疫病為害棉苗子葉、真葉、幼根、幼莖。幼根及莖感病後,初呈紅黃色條斑,發展及圍繞莖基和根部,幼苗乾萎枯死。症狀與紅腐病初期相似,但中後期病部顏色較淡。葉上病斑多從邊緣開始,初為暗綠色水漬狀小斑,後擴大成黑綠色不規則水漬狀病斑。溫高濕氣候,擴展蔓延迅速,可侵及幼莖頂端及嫩葉,變黑,死亡。天氣睛好溫度升高,葉部病斑周圍呈暗綠色,中央灰褐,最後成不規則形枯斑,予葉脫落。

形態特徵

菌絲無色無隔。孢子囊初無色,成熟後淺黃,球形至寬卵圓形,長寬比為1:1.2。頂端突起明顯。遊動孢子腎形,側生兩根鞭毛。藏卵器初無色,老熟後呈黃褐色,球形。藏精器圍生,有時側生。厚垣孢子球形;無色至褐色。

發病特點

疫病菌可根據不同環境條件以不同孢子形態在土壤中越冬,成為次年侵染的來源。環境條件適合時,可產生各類孢子,以孢子囊為多。孢子囊釋放出遊動孢子侵染棉苗,造成疫病。夏季高溫,病菌產生卵孢子在土壤中越夏,至秋季又產生孢子囊,釋放遊動孢子,侵染棉鈴,造成棉鈴疫病;在溫度15~30℃,相對濕度30~100%條件下都可發病,但多雨高濕是重要發病條件。因此在多雨的南方棉區,發病重於北方棉區。

防治方法

農業防治

清潔田園,冬季深翻土地,高畦加強排水施撒草木灰,實行麥棉套作或瓜蔥間作,加強治蟲及中耕措施

化學防治

70%的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或乾膠劑,配成400-500倍藥液,25%甲霜靈可濕性粉劑250-500倍於棉苗初放真葉期(5月上中旬)噴射防治,並可與殺蟲劑復配病蟲兼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