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紅葉莖枯病

棉花紅葉莖枯病

棉花紅葉莖枯病又稱“黃葉枯病”或“凋枯病”,是棉花中後期經常發生的暴發性生理性病害,一般在初花期開始發病,盛花期至結鈴期發生普遍且嚴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棉花紅葉莖枯病
  • 別名:凋枯病
  • 主要危害作物:棉花
  • 主要為害部位:葉
症狀識別,與其它病害的區別,發生原因,補救和防止措施,

症狀識別

其典型的識別特徵是:①開始發病時,葉片邊緣稍帶黃色,葉肉組織退綠,除葉脈及其附近保持綠色外,其餘均呈紫紅色或紅褐色(“葉脈仍保持綠色”其典型特徵之一)。②病情較重時,全葉均呈紅褐色或褐色,邊緣向下捲曲,葉片自下而上乾枯凋落,終致全株枯死。③病葉大多是自下而上、從外向內發展,也有的病株症狀是自上而下的變紅或先變黃再變紅,有時可出現葉柄基部變軟,失水乾縮,致使葉片萎蔫下垂現象。④病株根系發育不良,主根短而細,常成“雞爪根”,支根、側根數量和長度顯著減少,且顏色深褐色,尖端變褐色或腐爛。⑤掰開莖稈,維管束不變色,可以與枯、黃萎病區別開。⑥葉片枯落時,莖稈頂部呈乾焦狀,蕾鈴大量脫落。發病早的,可以結少數小鈴。
棉花紅葉莖枯病
棉花紅葉莖枯病
棉花紅葉莖枯病
7月上旬拍攝,王智廣供圖;7月上旬拍攝,王智廣供圖;

與其它病害的區別

1、枯、黃萎病。掰開莖稈,棉株維管束呈深褐色的是枯萎病,呈淡褐色的是黃萎病,而紅葉莖枯病的輸導組織不變壞、維管束不變色。
2、褐斑病。該病主要危害葉片,不危害莖稈。初發時為紫紅小斑點,擴大後成為黃褐色到灰褐色、邊緣呈紫紅色的圓斑。病斑變脆容易穿孔,嚴重時可引起落葉。低溫多雨天氣有利於病害發生。
3、莖枯病。感病葉片初為黃褐色或褐色小圓斑,邊緣紫紅色,但病斑擴大後成近圓形或不規則形的褐色斑,褐色而有同心輪紋,表面散生許多小黑點(病原菌)。葉柄和莖部受害的病斑呈褐色、梭形、中間初凹陷的病斑,苞葉和青鈴也可受害。
4、角斑病。該病先在葉片背面出現“深綠色小點”,而後迅速擴大呈“油浸狀”(水漬狀)暗綠色病斑,對光觀察有“透明感”,也可侵染苞葉、莖、枝、苞葉和棉鈴。

發生原因

該病發生與缺鉀有關,但不同於單一的缺鉀症,而是在缺鉀的同時也缺磷、缺氮所致。其發生程度與土壤、施肥、品種的關係密切,一般發生較早且嚴重棉田,主要的誘發因素是:①多年重茬、保水保肥能力差的沙性土壤以及鹽鹼地、耕層過淺的棉田。②沒有揭膜或者揭膜偏晚。③底肥沒有使用鉀肥或用量不足,使用磷素偏少,施用氮肥過多且化控失當的。④品種抗病性偏差導致植株生長不良,抵抗力減弱。⑤早熟品種又過早播種,前期結鈴過多負載過重。⑥受旱嚴重或澆水偏晚。⑦地勢低洼、排水不及時,會因棉花根系發育不良,棉株地下、地上部分生長失調而誘發該病。需要特別注意的是,該病發生的同時容易導致褐斑病、角斑病和枯、黃萎病等病害的相伴發生,潛在的危害更大。

補救和防止措施

1、沒有揭除地膜的棉田要儘快揭膜,如土壤板結的棉田要及時中耕,以利於根系下扎。
2、對於未施鉀肥或土壤潛在性缺鉀的棉田,要結合施花鈴肥補施鉀肥,每畝追施優質鉀肥10~15公斤,既可滿足棉花對鉀肥的需要,又可提高氮肥、磷肥的利用率。
3、對長勢較旺的棉田,套用縮節胺或“影響力”化控,以增強棉花抗逆能力。
4、對已經發病的棉田,只要棉葉尚未枯萎、主莖生長點仍有活力,可葉面噴施營養調節劑,以促進其生長發育。配方是:①500倍的農喜十樂素+ 500倍的精品二氫鉀+600倍的藍色晶典六合一增產素或壯漢液肥等;②500倍的六高牌抗病增產王+ 600倍精品二氫鉀+0.1%蕓薹素內酯。如果降雨較多、田間濕度大,也葉面噴肥的同時可加入乙蒜素、多菌靈等殺菌劑,在預防葉部斑病的同時也可控制枯、黃萎病。
本報通訊員 王智廣 尹洪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