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紅腐病

棉花紅腐病

棉花紅腐病是我國棉花種植中一種危害較大的苗期病害,主要引起棉花爛種、爛芽、莖基腐爛和根部腐爛。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棉花紅腐病
  • 外文名:Fusarium moniliforme Var. intermedium Neish et Leggett
  • 症狀:棉花爛種、爛芽、莖基腐爛
  • 部位:根、莖基、子葉和真葉部位
  • 屬性:真菌性病害
  • 病害分類:真菌性病害
  • 病害俗稱:棉鈴紅腐病 棉苗紅腐病
  • 危害對象:棉花
病害簡介,分布危害,症狀表現,病原形態,發生規律,防治方法,

病害簡介

棉花紅腐病是我國棉花種植中一種危害較大的苗期病害,主要引起棉花爛種、爛芽、莖基腐爛和根部腐爛。棉花的苗期、棉鈴期在根、莖基、子葉和真葉部位均有發病可能。生產上早播的棉田或遇低溫多雨天氣,根部腐爛嚴重的,可造成死苗
棉花紅腐病
棉花紅腐病

分布危害

紅腐病是棉花主要病害之一,全國各棉區均有發生,長江流域、黃河流域棉區受害重,遼河流域也有發生。嚴重發生年份,幼苗發病率最高可達80%~90%。

症狀表現

苗期染病,幼芽出土前受害可造成爛芽。幼莖染病導管變為暗褐色,近地面的幼莖基部出現黃色條斑,後變褐腐爛。幼莖發病,莖基部出現黃色條斑,後變褐腐爛,導管變成暗褐色,土面以下的幼莖、幼根腫脹。子葉、真葉邊緣產生灰紅色不規則斑,濕度大時全葉變褐濕腐,表面產生粉紅色霉層。棉鈴染病後初生無定形病斑,初呈墨綠色,水漬狀,遇潮濕天氣或連陰雨時病情擴展迅速,遍及全鈴,產生粉紅色或淺紅色霉層,病鈴不能正常開裂,棉纖維腐爛成僵瓣狀。種子發病後,發芽率降低。成株莖基部偶有發病,產生環狀或局部褐色病斑,皮層腐爛,木質部呈黃褐色。

病原形態

Fusarium monihforme稱串珠鐮刀菌,屬半知菌亞門真菌(圖7-24)。有大小兩種分生孢子大型分生孢子鐮刀形,直或略彎,無色,多數3~5個隔膜。小型分生孢子近卵圓形,無色,多數單胞,串生或假頭生。病菌最適生長溫度為20~25℃,分生孢子萌發最適溫度為20~25℃,濕度86%以上。紅腐病的發生與氣象條件關係密切,病菌潛育期3—10天,其長短因環境條件而異。

發生規律

病菌隨病殘體或在土壤中腐生越冬,翌年產生的分生孢子和菌絲體成為初侵染源。苗期初侵染源還可以是附著
在種子短絨上的分生孢子和潛伏於種子內部的菌絲體,播種後即侵入為害幼芽或幼苗。該菌在棉花生長季節營腐生生活。棉鈴期,分生孢子或菌絲體借風、雨、昆蟲等媒介傳播到棉鈴上,從傷口侵入造成爛鈴,病鈴使種子內外部均帶菌,形成新的侵染循環。紅腐病菌在3~37℃溫度範圍內生長活動,最適20~24℃。高溫對侵染有利。潛育期3~10天,其長短因環境條件而異。日照少、雨量大、雨日多可造成大流行。苗期低溫、高濕發病較重。鈴期多雨低溫、濕度大也易發病。棉株貪青徒長或棉鈴受病蟲為害、機械傷口多,病菌容易侵入發病重。棉鈴開裂期氣候乾燥,發病輕。

防治方法

選種無病棉種或隔年棉種,清潔田園,及時清除田間的枯枝、落葉、爛鈴等,集中燒毀,適期播種,加強苗期管理。及時防治鈴期病蟲害,避免造成傷口。
種子處理是預防苗期紅腐病的有效措施,棉花苗期和鈴期發病時噴藥防治可有效地控制病害的發生。種子處理,可用下列藥劑:
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按種子重量的0.5%拌種;
45%敵磺鈉可濕性粉劑500g/100kg種子;
40%拌種雙可濕性粉劑200g/100kg種子;
40%拌·福可濕性粉劑200g/100kg種子。
苗期、鈴期發病初期,及時噴灑下列藥劑:
65%代森鋅可濕性粉劑500—800倍液+50%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800倍液;
8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700~800倍液+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800—1 000倍液;
50%苯菌靈可濕性粉劑l 500倍液,每畝噴藥液100 N125kg,間隔7~10天1次,連續噴2~3次,防效較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