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白絹病,菌絲無色,不產生無性孢子。菌核似油菜籽,初呈白色,後變成黃色,最後為褐色。危害花生、馬鈴薯、辣椒、茄子、菸草、棉花、黃麻、西瓜、茶苗等60多科200 多種植物。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棉花白絹病
- 別名:莖腐病
- 主要危害作物: 花生,馬鈴薯
- 主要為害部位:幼苗莖基部
- 病原拉丁學名: Sclerotium rolfsii Sacc
- 病原分類地位:真菌半知菌亞門
- 病原類型:真菌
基本信息,詳細信息,防治方法,
基本信息
編號 : 農作物 錦葵科 棉花 真菌病害
植物名稱 : 棉花
中文病名 : 棉花白絹病
中文別名 : 莖腐病
英文病名 : Cotton Sclerotium stem rot
病原類別 : 真菌
詳細信息
病原,拉丁文名稱及分類地位 : 病原物 Sclerotium rolfsii Sacc.屬真菌半知菌亞門,無孢目,小核菌屬,齊整小核菌。有性態為Athelia rolfsii Tu et Kim.,異名Corticium rolfsii(Sacc.) Curzi,屬擔子菌亞門,非褶菌目,阿太菌屬,羅耳阿太菌。
形態特徵 : 菌絲無色,不產生無性孢子。菌核似油菜籽,初呈白色,後變成黃色,最後為褐色。
危害對象 : 花生、馬鈴薯、辣椒、茄子、菸草、棉花、黃麻、西瓜、茶苗等60多科200
多種植物。
分布 : 我國各產棉區郁有發生.
侵染循環 :病菌以菌核在土壤內越冬,可存活4-5年,菌核萌發產生菌絲,侵染種子或植株。
發病條件 : 高溫潮溫有利於病害的發展。
危害部位 : 幼苗莖基部。
危害症狀 : 幼苗莖基受害產生紅棕色水漬狀病斑,擴大後環繞幼莖,使幼苗奏蔫倒伏。潮濕條件下病部及土面產生白色絹絲狀菌絲體,其後長出菌核。
防治方法
1.輪作:發病嚴重的地塊,可與禾本科作物如大麥、小麥、玉米等進行輪作。
2.深耕:應深翻土壤,可以促使病菌死亡。
3.消滅病株:早期發現被害植株,宜及早拔除加以燒毀或深埋,拔除病株的工作應在菌核形成之前進行。
4.合理施肥:在土壤表層施用沒有腐熟的有機肥料,會加重白絹病的發生,故有機肥料如廄肥等應作為基肥,深埋於土壤下層。如用作追肥,必須經過充分腐熟後方可施入菜地。根據國外報導,有些感病作物在田間施用硝酸鈣、硫酸銨等氮素肥料,可以減少白絹病的發生。
藥劑防治:發病初期可在植株基部及其周圍土壤施用50%代森銨800-1000倍液,隔7-10d後再用一次,以殺滅土壤中的病菌。
資料來源 : 方中達主編. 中國農業植物病害. 中國農業出版社,1996
沈其益主編. 棉花病害(基礎研究與防治). 科學出版社,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