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棉田花薊馬

棉花棉田花薊馬

棉花棉田花薊馬,成蟲體長約1.3mm,褐色帶紫,頭胸部黃褐色;觸角較粗壯,第三節長為寬的2.5倍並在前半部有一橫脊;頭短

於前胸,後部背面皺紋粗,頰兩側收縮明顯;頭頂前緣在兩複眼間較平,僅中央稍突;前翅較寬短,前脈鬃20—21根,後脈鬃14—16根;第8腹節背面後緣梳完整,齒上有細毛;頭、前胸、翅脈及腹端鬃較粗壯且黑。二齡若蟲體長約1mm,基色黃;複眼紅;觸角7節,第3、4節最長,第3節有覆瓦狀環紋,第4節有環狀排列的微鬃;胸、腹部背面體鬃尖端微圓鈍;第9腹節後緣有一圈清楚的微齒。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棉花棉田花薊馬
  • 拉丁學名: Frankliniella intonsa (Trybom)
  • :動物界
  • :纓翅目
基本信息,為害特點,生活習性,防治方法,

基本信息

學名,薊馬科。別名台灣薊馬。異名Frankliniella formosae Moulton。分布在全國各地。
寄主 棉花、甘蔗、稻、豆類及多種蔬菜。

為害特點

棉苗真葉生出前,頂尖受害變為黑色後枯萎脫落,子葉變得肥大成為無頭棉,不久即死亡。真葉出現後頂尖受害,形成枝葉叢生的多頭棉,花蕾大大減少。子葉受害時現銀白色斑塊,嚴重的枯焦萎縮。為害真葉後出現黃色斑塊,嚴重的枯焦破裂。

生活習性

在我國南方年發生11—14代,以成蟲越冬。成蟲有趨花性,卵大部分產於花內植物組織中,如花瓣、花絲、花膜、花柄,一般產在花瓣上。每雌產卵約180粒。產卵歷期長達20—50天。早春主要在蠶豆花中為害繁殖,棉苗出土後遷入棉田為害。5—6月是為害盛期。

防治方法

(1)早春在寄主上防治 棉苗出土前在蠶豆、蔥、蒜田噴灑殺蟲劑,進行一次預防性防治,可壓低蟲口,減少向棉田遷移。
(2)農業防治 冬春及時剷除田邊地頭雜草,結合間苗、定苗排除無頭棉和多頭棉。
(3)藥劑拌種 l00kg棉種用20%林丹粉劑或75%甲拌磷乳油1kg,對水25—50kg拌種,可有效防治苗期薊馬,且兼治地下害蟲。
(4)定苗後百株有蟲15—30頭或三片真葉前百株有蟲10頭、四片真葉後百株有蟲20—30頭,噴灑50%辛硫磷乳油或5%銳勁特懸浮劑、35%伏殺磷乳油1500倍液、44%速凱乳油1000倍液、10%除盡乳油2000倍液1.8%愛比菌素4000倍液、35%賽丹乳油2000倍液。此外可選用2.5%保得乳油2000—2500倍液或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2000倍液、l0%大功臣可濕性粉劑每667m有效成份2g、44%多蟲清乳油30ml對水60k8噴霧。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