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1952年,設棉椏自治鄉。
1956年,改棉椏鄉。
1972年,鄉改公社。
1984年,公社改鄉。
2020年6月,以原
棉椏鄉和原
大草鄉白楊坪村、石花村、氂牛山牧場所屬行政區域為棉椏鎮的行政區域。
行政區劃
2011年末,棉椏鎮轄核桃園、汪家山、清河、塘泥灣、木邦營、綿椏、狐狸洞7個村民委員會;下設54個村民小組。
截至2020年6月,棉椏鎮下轄9個行政村。棉椏鎮人民政府駐木邦營村奮進路1號。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棉椏鎮地處
鹽源縣西北部,東與白烏鎮相鄰,南接
梅雨鎮、下海鄉,西與大草鄉、博大鄉相接壤,北與
木里藏族自治縣接壤。區域面積486.56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棉椏鎮地勢東低西高,南低北高。
氣候
棉椏鎮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其特點是夏季多雨,冬季少雨,四季分明,雨熱同季,光照充足,無霜期長。多年平均氣溫12°C,無霜期年平均230天。年平均日照時數2541.5小時。年平均降水量854.8毫米,降雨主要集中在每年的6~10月。
水文
梅雨河發源於鄉境內南部,境內河道長12千米。馬棚子水庫為核桃園、汪家山、清河3個村主要生活生產用水水源。
自然災害
棉椏鎮主要自然災害有冰雹、山洪、乾旱。
自然資源
棉椏鎮境內林地資源豐富,有林地17805畝,森林面積17122.1畝,森林覆蓋率70%,主要樹種為雲南松,氂牛山頂生長有冷雲杉。珍稀植物有三尖杉、紅豆杉、黃杉、琪桐、銀杏等。有岩羊、四川山鵝鳩、綠尾紅雉、野豬、刺蝟、松鼠、黃鼠等動物。
人口
2011年末,棉椏鎮轄區總人口16897人。總人口中,男性8955人,占53%;女性7942人,占47%。總人口中,以彝族為主,達16559人;藏族337人,漢族1人。2011年,人口出生率15.59‰,人口死亡率8.4‰,人口自然增長率7.19‰。
截至2019年末,棉椏鎮戶籍人口18133人。
經濟
綜述
2011年,棉椏鎮財政總收入75萬元,比上年增長1.3%。
2019年,棉椏鎮有工業企業2個,其中規模以上2個,有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4個。
農業
棉椏鎮有農業耕地面積12.6萬畝,以種植馬鈴薯、玉米、蕎麥、烤菸、核桃、花椒、蘋果、蔬菜等為主。2011年,生產糧食39550噸,其中蕎麥3320噸,玉米7490噸;核桃種植面積1.2萬畝,產量8500噸;花椒種植面積8000畝,產量420噸;蘋果產量316噸。畜牧業以飼養牛、羊、生豬、家禽為主。2011年,出欄生豬13200頭,羊出欄12500隻,牛出欄1180頭,家禽出欄62300羽。
商業
2011年末,棉椏鎮有商業網點21個,職工63人。2011年,社會商品銷售總額35.6萬元,比上年增長12.5%;集貿市場1個,年成交額63萬元。
金融
2011年末,棉椏鎮境內有農村信用社1所;各類存款餘額36萬元,比上年增長2.3%;各項貸款餘額150萬元,比上年增長2.6%。
社會事業
教育事業
2011年末,棉椏鎮有學校6所,在校師生3082人,國小適齡兒童入學率100%。
科技事業
2011年末,棉椏鎮有畜牧獸醫站1個,工作人員2人;農業服務中心1個,工作人員6人,其中初級職稱5人,中級職稱1人。
文化事業
2011年末,棉椏鎮有文化站1個,村文化活動中心1個;農家書屋6個,藏書1萬餘冊。
2011年末,棉椏鎮安裝地面衛星接收器和微波用戶3759戶,電視普及率89%。
醫療衛生
2011年末,棉椏鎮有中心衛生院1個;病床15張。醫師5人。
社會保障
2011年,棉椏鎮有城鎮最低生活保障戶人數5人,支出1.5萬元,月人均250元。農村最低生活保障人數1350人,支出105.3萬元,月人均65元;供養農村五保80人,支出5.6萬元。國家撫恤、補助各類優撫對象18人,撫恤事業費支出2.3萬元。年末參加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8560人,參保率62.8%。
郵政電信
2011年末,棉椏鎮郵政業務統一由梅雨郵電支局管理。移動通信基站2個;固定電話用戶20餘戶,行動電話用戶380餘戶,寬頻接入用戶3戶。
交通
2011年,棉椏鎮境內有216省道穿境而過。
歷史文化
氂牛山和菩薩山椏口附近養有綿羊,俗稱綿羊椏口,故名綿椏,後稱棉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