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852年,德國古生物學家克莉斯汀·艾瑞克·赫爾曼·汪邁爾(Christian Erich Hermann von Meyer)將一個發現於索倫霍芬石灰岩層的下頜化石,建立為新屬,羅氏梳頜翼龍(C. roemeri)。屬名意為“梳子頜部”,意指其長而狹窄、緊密排列的梳子狀牙齒。在1861年,Johann Andreas Wagner將一個完整標本命名為翼手龍屬的新種,纖弱翼手龍(C. elegans)。隔年,A. Oppel根據一個破碎的頭顱骨,建立為新種,纖細書頜翼龍(C. gracile)。這兩個種可能是同種動物,而Wagner較早命名,具有學理上的有效性,因此纖弱翼手龍改歸類於梳頜翼龍的一種,纖弱梳頜翼龍(C. elegans)。纖弱梳頜翼龍的化石
在1981年,Paul de Buisonjé命名了新種,孔脊梳頜翼龍(C. porocristata),與其他種的主要差異在於口鼻部上側的頭冠。目前該種的頭冠被認為是種性徵、或個體成長的變化,而非物種間差異,因此該種目前普遍不被認為是獨立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