梳銀髻是客家婦女的打扮之一,是源自於南方百越族的文化,證明客家文化和古中原文化已有不同,受到南方民族文化所影響。
椎髻,是古代南方諸族最為流行的一種髮式。古代越人行此俗。據《史記·陸賈劉傳》載,南越王尉他雖是北人,但他為統治嶺南地區而從“越”俗打扮,接見漢朝使者陸賈。可見,越人椎髻之俗自漢而然。瑤、畲族人也行此俗。瑤人此俗,最早見於宋人范成大《桂海虞衡志·志蠻》“ 椎髻跣足”的記載。畲人,據同治《汀州府志·叢談附》卷四五載:女不笄飾,裹髻以布,男結髻不巾,不帽。需指出的是,畲、瑤族人還往往在椎髻上,加飾物以為美觀。舊時客家婦女已婚後,均梳髻。如光緒《嘉應州志·禮俗》卷八:女嫁前一日髻,謂之上頭。其法是:先將長發向後梳齊,次將頭髮卷好束起,盤於頭頂偏後之處,成“椎”形發裝,蒙以發罩。富者則加上金釵、銀簪之物。顯然,客家婦女盤髻之俗,與越人、畲族之俗是一致的。不同的是,客家男子並不行椎髻之制,客家婦女在工作時也會戴上涼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