梭羅草(學名:Roegneria thoroldiana (Oliv.) Keng)是禾本科,鵝觀草屬多年生草本植物,植株低矮,密叢;稈高可達15厘米,緊接花序以下平滑無毛。葉鞘平滑無毛,疏鬆裹莖;葉片內卷呈針狀,上面及邊緣粗糙,下面平滑無毛。穗狀花序卵圓形或長圓狀卵圓形,小穗緊密排列,含小花,穎圓狀披針形,外稃密生柔毛,內稃稍短於外稃,花葯黑色。
分布於中國甘肅、青海、西藏等省區。生長在海拔4700-5100米的山坡草地、谷底多沙處以及河岸坡地、灘地。
梭羅草葉質柔軟,可食性高,是高原地區的優質牧草。尤其是孕穗前的梭羅草,莖葉柔嫩,適口性好,馬、牛、羊、兔、鵝等多種牲畜家禽均喜食。
(概述圖參考來源:智慧型植物志)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主要變種,生長環境,分布範圍,繁殖方法,栽培技術,主要價值,
形態特徵
多年生草本。植株低矮,密叢;稈高12-15厘米,具1-2節,緊接花序以下平滑無毛。葉鞘平滑無毛,疏鬆裹莖;葉片內卷呈針狀,長2-5(分櫱葉片長可達8)厘米,寬2-3.5毫米,上面及邊緣粗糙,近基部疏生軟毛,下面平滑無毛。
穗狀花序卵圓形或長圓狀卵圓形,長3-4厘米,寬1-1.5厘米;小穗緊密排列而偏於1側,長10-13毫米,含4-6小花,穎圓狀披針形,先端銳尖或漸尖至具短尖頭,具有柔毛尤以上部為多,第一穎長5-6毫米,具3脈,稀少有具4脈,第二穎長6-7毫米,常具5脈;外稃密生柔毛,具5脈,第一外稃長7-8毫米,先端具長1-2.5毫米的小尖頭;內稃稍短於外稃,先端下凹或2裂,脊上部具硬長纖毛,下部1/3其毛漸短,至基部則漸漸消失;花葯黑色。
主要變種
疏穗梭羅草(Roegneria thoroldiana (Oliv.) Keng var.laxiuscula (Melderis) H. L. Yang)與梭羅草的主要區別在於:穗狀花序疏鬆,長5-7.5厘米(芒除外),穎不具長毛而於中脈粗糙,外稃具芒長5-7毫米。分布於中國西藏。生於海拔4750米處湖岸。
生長環境
梭羅草主要生長在高寒草原。海拔3300~5000米的草地土壤以高山草甸草原土和固定風沙土為主,成土母質以冰磧、坡積、湖積及洪沖積物為主,質地為砂礫質至粗礫質,無草皮層,有時地表鹽分聚集顯著,不利於植物的生長發育,生草過程微弱。只有長期適應嚴酷自然環境及抗寒的物種才能生存。植物群落由耐寒抗旱的多年生叢生禾草、根莖苔草和小半灌木組成。植被低矮稀疏,蓋度小,生物量較低,種群單一,建群種和優勢種有紫花針茅、青海苔草等,常見伴生植物有羊茅、扁穗冰草、高原早熟禾、沙生風毛菊、二裂委陵菜、扇穗茅等。在海拔4650米的曲麻萊縣不凍泉天然草地上,梭羅草呈點狀散布於其中或集中固著於沙丘,對寒旱而貧瘠的環境表現出極強的適應性。
分布範圍
繁殖方法
栽培技術
播種後覆土輕度鎮壓。播後梭羅草播種後20天出苗,牧草在種植當年均能正常出苗,種植當年完成分櫱(枝)期,能夠安全越冬,翌年完成生育期,快速的返青生長。
主要價值
飼料:梭羅草葉質柔軟,茂密繁盛,產草量大,可食性高,尤其是孕穗前的梭羅草,莖葉柔嫩,適口性好,馬、牛、羊、兔、鵝等多種牲畜家禽均喜食,故以利用其青草期放牧為宜。
生態:梭羅草具下伸或橫走根莖,固土能力強,抗旱和耐寒,抗風沙,耐鹽鹼,極適應於寒冷乾旱的高寒草原生境,是中國三江源區高寒草原適宜生長的鄉土草種。梭羅草群落總蓋度為45%,而梭羅草的蓋度可達18%,頻度60%,高度20-30厘米,產量可達1千克/平方米。(乾質量)。各項生態評價指標僅次於優勢種紫花針茅和青藏苔草可見其在高寒草原群落結構中的重要地位。作為高寒草原的生態草種,梭羅草具有非常重要的經濟和生態價值,對於緩解三江源高寒草原地區適宜草種極度缺乏的嚴峻局面,乃至促進該地區草地生態環境恢復和治理,以及草地生態畜牧業建設具有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