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狀肌下孔是指梨狀肌起始於盆腔後壁,第2~4骶前孔的外側,向外穿過坐骨大孔出盆腔,與坐骨大孔的下緣之間有一間隙,稱為梨狀肌下孔。穿過此孔的結構,自外向內依次為坐骨神經、股後皮神經、臀下神經、臀下動、靜脈、陰部內動、靜脈和陰部神經。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梨狀肌下孔
- 外文名:infrapiriformis foramen
- 位於:臀大肌的深面
解剖結構:,與梨狀肌下孔相關的疾病:,
解剖結構:
1、梨狀肌上孔:
梨狀肌上孔位於梨狀肌上緣與坐骨大孔上緣之間。梨狀肌下孔位於梨狀肌下緣與坐骨大孔下緣之間,兩孔是臀部和下肢某些血管及神經(坐骨神經)由小骨盆腔到臀部的通過之處。
2、梨狀肌:
梨狀肌系髖肌後群肌之一。在髖關節囊的後方,起自骶骨前面側部,出坐骨大孔,止於大轉子內側面。此肌與其他肌共同作用可外旋大腿。受骶叢的肌支(骶1~3)支配。
位於小骨盆的後壁,呈三角形,起自第2~5骶椎前側面,肌纖維向外集中,經坐骨大孔出小骨盆,止於股骨大轉子頂端。近固定時,此肌收縮,使大腿外展、外旋和後伸。遠固定時,一側收縮,使骨盆轉向同側;兩側收縮,使骨盆後傾。梨狀肌受骶叢的肌支(S1~S3)支配。
3、坐骨大孔:
由骶棘韌帶和坐骨大切跡圍成的孔,叫坐骨大孔。此孔被梨狀肌分成上、下2孔:即梨狀肌上孔和梨狀肌下孔,小骨盆內的血管、神經經此2孔至臀部。坐骨大孔是下肢局部解剖標誌區之一。在臨床上有重要意義。
與梨狀肌下孔相關的疾病:
梨狀肌綜合徵:
(一)概述:
梨狀肌綜合徵是指由於梨狀肌的充血、水腫、痙攣及肥厚等刺激或壓迫坐骨神經引起臀部痛和坐骨神經痛等證候群,其臨床主要表現為臀部痛和下肢沿坐骨神經分布區放射性疼痛。
(二)症狀:
梨狀肌起始於骶椎2、3、4的前面骶前孔外側和骶結節韌帶,肌纖維穿出坐骨大孔後,抵止於股骨大轉子。梨狀肌把坐骨大孔分成上、下兩部分,稱為梨狀肌上孔及梨狀肌下孔,坐骨神經多從梨狀肌下孔穿過。坐骨神經經過梨狀肌時有變異,當髖部扭外、髖關節急劇外旋、梨狀肌猛烈收縮,或髖關節突然內收、內旋,使梨狀肌受到牽拉,均可使梨狀肌遭受損傷。損傷後,充血、水腫、痙攣、肥厚的梨狀肌刺激或壓迫坐骨神經而引起臀部、腿部疼痛。
(三)治療:
現代醫學治療本病以理療、封閉和按摩為主,如用1%普魯卡因封閉。
(四)綜述:
本病的治療以止痛和病因治療為主。穴位注射療法治療本病套用廣泛,是臨床治療方法中的主流,因為針灸本身除能止痛外,還有消炎和加快神經根水腫吸收的作用,再加上藥物的作用,往往能使病情很快好轉。據報導,穴位注射療法的有效率可達90%。
從臨床套用來看,穴位注射治療本病已經積累了相當多的經驗,治療多為局部取穴,如環跳、秩邊、阿是穴等,遠端取穴較少用,如殷門、承扶、委中、承山等穴位;藥物多常用強的松龍、地塞米松以消除神經水腫、解除肌肉痙攣,或用利多卡因、普魯卡因阻滯神經傳導以止痛。除此之外,還可用維生素B1、維生素B12、當歸注射液等藥物。
本病治療的趨勢仍然是止痛與病因治療。在急性期,患者最好能臥床休息,減少活動,以利於神經根水腫的吸收,縮短病程。同時,病人臀部及下肢注意保溫,避免風寒不良刺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