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嶺木桐號子

梨嶺木桐號子

梨嶺木桐號子,福建省龍巖市上杭縣傳統音樂,福建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梨嶺木桐號子主要分布在上杭縣步雲鄉28個自然村,以梨嶺村為代表,是一種在體力勞動中直接激發而產生的古老歌謠,是早期勞動協作的一種形態。古時生產勞動力低下,生產工具簡陋,勞動中需要眾人合作,慢慢形成協調步奏,梨嶺人稱“唱號子,喊號子”。主要特點是具有強烈的律動節奏,聲音高亢,性格粗獷,歷史悠久。哼唱大多為:“一領眾和,步調一致”。

2018年7月30日,“梨嶺木桐號子”被列入龍巖市第六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2022年1月29日,“梨嶺木桐號子”經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列入福建省第七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項目編號:Ⅱ-12。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梨嶺木桐號子
  • 批准時間:2022年1月29日
  • 遺產級別:省級
  • 遺產類別:傳統音樂
  • 申報地區:福建省龍巖市上杭縣
  • 項目編號:Ⅱ-12
歷史淵源,基本特徵,傳承保護,傳承價值,傳承狀況,傳承人物,社會影響,

歷史淵源

步雲鄉地處龍巖市上杭縣東北部“梅花山自然保護區”腹地,平均海拔830米以上,千米高峰有300多座。自古以來就是閩西重要林區,是閩江、汀江、九龍江的源頭,被稱為“三江之源”。這裡資源豐富、奇花異草、珍稀動物品種繁多,過去山高林密、交通閉塞,珍貴的木材只能通過水路往外銷,工人砍伐,因而“木桐號子”應運而生。
龍巖市梅花山客家人將山上砍下的樹稱為木桐。號子,則是在抬樹桐勞動時發出的聲音。據有關資料記載,早在300多年前,步雲鄉就有人專門做木材生意。工人將伐下的木材運到山下九龍江源頭,由水路經萬安、漳平、華安到達漳州碼頭售出。當時步雲山高林深,道路崎嶇,加上木材粗大,全靠人力砍伐運輸。一根(桐)木材須七八個或十幾個人同心協力扛下山運到河邊,既辛苦又危險。為了達到步調一致,快慢協調,伐木工人通過嘴哼號子的方式,傳遞路況信息,快慢信號,久而久之形成了有規律、有節奏、有音調的“木桐號子”。
1958年10月,正逢大躍進時代,梨嶺村,龍龜村木桐號子隊進入上杭古田公社竹嶺大隊凹頭抬木桐,最大的一根木桐口徑足以1.6米,長達十六米,重量達數噸,整棵木桐用了四十人。號聲一起,起伏頓挫,節奏強烈,前往觀看者達千人。

基本特徵

木桐號子有著強烈的律動節奏、音調高亢、風格粗獷、豪放,演唱方式採用一領眾合,集體性強。
木桐號子具體分為四個部分:“起步號、平布號、上坡號、下坡號。”其中細分還有:過田坎號、過水溝號、過木橋號等等。木材分:大材、中材、小材,抬工分二人、五人……十二人、二十人不等。扛木桐歷程不宜超過5公里。
木桐號子用步雲方言帶號、應號,地方特色濃郁。木桐號子是勞動中產生的音樂。其目的是讓抬樹桐作業時能夠步調一致。不同的號聲代表著開步、停步、上坡、下坡、過橋、歇肩等。分別是:起步號,平步號,上坡號,下坡號,歇肩號,號子由一人帶號,眾人應和,節奏感強,調子高亢粗放,富有韻律,使扛木桐的人能協同努力、精神振奮、避免事故、完成勞作。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在勞動中,木桐號子可以驅除疲勞、振作精神、協調動作、提高勞動的效率。在山野水澤,木桐號子能起到傳遞信息,表達情感的作用。木桐號子產生於生產勞動,為生產勞動服務。木桐號子是藝術美與勞動美的和諧統一,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
木桐號子表現直接、簡樸,情感表達渾厚自然,逼真,且實用性強。木桐號子與自然之美相結合,體現了客家兒女堅韌不拔的個性。
木桐號子來自勞動、來自自然,率真、質樸、富有地方特色,作為伐木工作的交流語言,木桐號子傳承已有300多年的歷史。對研究客家文化、民間音樂的風格韻味,是重要的資料來源,具有研究、開發價值。

傳承狀況

由於時代變遷,勞動方式改變,木桐號子已在人民印象中逐漸淡化,懂得的人不多,如不及時搶救,失傳將不可避免。

傳承人物

林光芃,男,漢族,1954年4月生,2019年12月被評為龍巖市第五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傳承項目“梨嶺木桐號子”。

社會影響

主要表演
2014年10月,在步雲鄉舉辦的第九屆片區農民文化體育節中,具有梨嶺木桐號子表演。
2016年6月,在客家緣文化中心舉辦的海峽客家論壇文藝展演中,具有梨嶺木桐號子表演。
2018年,梨山木桐號子隊受邀張藝謀擔任總導演的《對話·寓言2047》第二季演出,節目名稱:《號子·柒》。這個單元節目融入了中國舞蹈元素與木桐號子的對話,是古老文化與世界文化之交融。6月12日在國家大劇院首演。隨後還到天津、西安、武漢大劇院巡演。2021年5月到6月參加張藝謀觀念演出精品選,在國家大劇院、成都、深圳、上海、合肥全國巡演。成為張藝謀《對話·寓言》第七單元主創嘉賓。
木桐號子搬上舞台後,在海峽論壇客家族譜分情節、片區農民文化體育節上表演,被譽為最古老的原生態歌謠。中央電視台及市、縣電視台以及《福建日報》《廈門日報》《閩西日報》等媒體作了宣傳報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