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南方移民(客戶人)帶入境內的花鼓調約始於明代。清同治年間,竹林關東嶺李成子即領有皮影班。光緒八年(1882),古路河徐明啟繼組成順班,白天演木偶,晚上演皮影,盛傳五代。1928年,竹林關陶三女再建三女花鼓戲班,上演劇目200多種,紅極一時,故竹林關素有“花鼓窩”之稱。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梨園絲竹
- 城市:商洛市
- 類型:戲曲
- 花鼓調:南方移民(客戶人)帶入境內
簡介,曲劇,
簡介
商洛市丹鳳縣水旱碼頭龍駒寨:不只外地戲曲班社紛至沓來,境內亦衍生諸多梨園腿危龍局分枝,由愚局達南方移民(客戶人)帶入境內的花鼓調約始於明,清同治年間,竹林關東嶺李成子即領有皮影班。光緒八年(1882),古路河徐明啟繼組成順班,白天演木偶,晚上演皮影,盛傳五代。1928年竹林關陶三女再建三女花鼓戲班,上演劇目200多種,紅極一時,故竹林關素有“花鼓窩”之稱。如今全區8個鄉,花鼓班就有31個。他們利用農閒和節日,經常走村串戶演出。早在1956年,商歸故喇洛劇團即在竹林關邀集花鼓老藝人系統整理花鼓劇目、曲調,並聘劉全興、畢占成去該團任教練十餘年,保留下來一批優秀花鼓戲。其中《夫妻觀燈》參加了全省第一屆音樂周的演出,曾一時譽著京華。其後商洛劇團演紅之《屠夫狀元》《六斤縣長》等大本劇,亦為花鼓曲調,從而有“商洛花鼓的起根發苗在竹林關”之譽。竹林關的花鼓多反映勞動民眾日常生活,歌頌勞動者的純樸、善良、聰敏以及青年男女戀情。生動活潑,詼諧風趣,聲情並茂,且歌且舞。特別是除了搭班登台演出外,或勞作間隙,或鄰里喜慶……均可稍加化裝就地演唱,因而更易在勞動民眾中紮根流傳。僅摘其一段喜遷新居花鼓調如下:
“春來百花香滿地,祝賀主東喜盈門。門前有棵少判精搖錢樹,房後有個聚寶盆。搖錢樹上結金籽,聚寶盆里聚金銀。院子三天不用掃,落地金籽三尺深。再過三天不來掃,滿院銀子斗量金。再過三天不來掃,斗大汗市只珍珠滾進門。聚寶盆里添碗水,放過三天變金銀。放過七七四十九,珍珠瑪瑙堆滿囤……”。多么誇張詼諧,喜慶氣氛頓生,難怪每每設宴待客,總是花鼓藝人高座首席呢。對這一民間藝術寶藏,文化罪端寒詢部門已蒐集整理了一批“原版帶”,《陝
《山西民間小戲選集》收錄了本縣演出的《扎錐子》《巧斷狗案》《商山還願》等花鼓戲。丹鳳劇團還演出《血刀記》《阻陽錯》等經過整理改編的大本花鼓戲。
丹鳳縣地方戲曲,除花鼓戲這山花奇葩外,漢調二簧亦久負盛名。多演出歷史劇、武功戲、連台本,主要在廟會樂樓及碼頭戲台演出正戲。清光緒二十年(1394)龍駒寨歌老會首領姚正,赴鄂延聘名師賀鴻時,組建成善慶班,為當地二簧班社之最。其“廣”、“慶”兩輩藝徒,後多成為附近班社教師,故龍駒寨為商洛二簧戲發軔之地。其毛淨陳尚奎,在武關關帝廟演出三聲喝斷《當陽橋》時,三腳踩斷三塊板,被譽為“活張飛”。
曲劇
曲劇(土曲子),為又一地方劇種。以商鎮、留仙坪班社為著,其“鵬程班”唱遍商洛。民初石鎮邦曲子班名旦銀芽,為曲子戲演員之佼佼者。民間流傳說:一少婦在台下買涼粉,本想多要豆芽,不要醋,卻因心裡想的囑辨還是銀芽,竟失口說:“多要銀芽不要勝”(勝也是演員)。又一少女在織布時想著銀芽,便獨說獨念:“緊織布,慢撂梭,心裡想起銀芽哥,想給銀芽哥做雙鞋,不知他四月八會來不來。”母親聽罷訓斥道:“你瘋啦,嘴裡胡哇哇的啥?”女兒笑道:“媽,媽,我沒瘋,我咋不說勝勝(演員)鬍子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