條紋墨頭魚

條紋墨頭魚,Garra taeniata (Smith, 1931),鯉科墨頭魚屬的一種魚類。分布於瀾滄江水系。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條紋墨頭魚
  • 拉丁學名:Garra taeniata (Smith, 1931)
  • 別稱:舐石魚,石棍子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 :硬骨魚綱
  • 亞綱:輻鰭亞綱
  • :鯉形目
  • 亞目:鯉亞目
  • :鯉科
  • 亞科:野鯪亞科
  • :墨頭魚屬
  • :條紋墨頭魚
  • 命名者:Smith
  • 命名時間:1931年
基本信息,簡介,生活習性,形態特徵,

基本信息

原始文獻:
Proc. U. S. natn. Mus. 79(7):19. 1931.
模式產地:
泰國
國內分布:
瀾滄江
國外分布:
泰國
資料來源:
雲南魚類志[上冊]:273-274. 中國鯉科魚類志[下卷]:377. 暨南理醫學報 (1):71-79.

簡介

具1對吻須的墨頭魚類。吻略尖,其前端兩側有兩個特大珠星。鼻孔前不凹陷。口下位,較小。吻皮向腹面擴展覆蓋上頜外面,其邊緣分裂成流蘇狀。
底層魚類,生活于山澗溪流,個體較小。雖肉味鮮美,但數量較少,無多大經濟價值。

生活習性

屬於定居性魚類,喜歡生活於河床寬闊、流速大、江中多深潭、水質清澈
條紋墨頭魚
的石底深水河段以及通泉水的石洞中;以淡水殼菜和蜆科類為主要食物,也吃一些淡水海綿、藻類及有機碎屑、水生昆蟲、水蚯蚓等,每年春季至秋初為其繁殖季節,大批產卵在夏季。產卵場所多分布在其生活、棲息的水域中,產卵處水流急湍、深潭眾多;卵多粘附於石頭、沙礫等物的間隙中,卷口魚幼魚階段生長較快,成魚較慢。常見個體為150~500克,最大個體可重達1千克。
經常棲息於江河、山澗水流湍急的環境中,以其碟狀吸盤吸附於岩石上,營底棲生活。食物中多為著生藻類,常混以泥沙。成熟較早,產卵期為早春,產卵須有流水條件,故多在洪水期產卵。

形態特徵

條紋墨頭魚
體棕色,背部棕黑色,腹部黃白色,鱗片中央有一灰黑色斑塊;各鰭棕黑色。在繁殖季節,雄魚的吻部、頰部及頭部均披有白色珠星狀的細小顆粒,用手摸之有明顯的粗糙感。雌魚個體始終大於雄魚,且腹部較飽滿。 體長,背隆起,向後逐漸平直。口下位,吻尖突,吻皮肥厚,吻邊緣深裂成10餘條流蘇,流蘇上有許多小乳突。上下頜具角質銳緣。須2對。背鰭無硬刺。
大眼卷口魚全長25厘米,頭短而寬。吻圓鈍。下唇邊緣和腹面有許多短須狀突起。上頜尖,與吻皮分離;下頜圓,與下唇分離。眼大。體暗綠色,背及頭部色深,腹部白色,各鰭灰色,分布區狹窄,僅西江水系的左江、邕江及柳江的部分地區。多生活於底質為石礫石、清澄的水體中。個體小,常見個體以100克左右較普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