梔子清肝湯,中醫方劑名。出自《醫學入門》卷八。具有疏肝解肌,涼血清熱之功效。主治小兒三焦及足少陽經風熱,耳內生瘡作癢,或出水疼痛,或發熱。
基本介紹
- 名稱:梔子清肝湯
- 別名:梔子柴胡散(《保嬰撮要》卷十三)、柴胡梔子散(《保嬰撮要》卷十五)、柴胡梔子飲(《幼科發揮》卷四)
- 出處:《醫學入門》卷八
- 組成:柴胡、梔子、牡丹皮、茯苓、川芎、芍藥、當歸、牛蒡子、甘草
- 功用:疏肝解肌,涼血清熱
- 主治:小兒三焦及足少陽經風熱,耳內生瘡作癢,或出水疼痛,或發熱
組成,用法用量,功用,主治,方義,加減化裁,附方,重要文獻摘要,
組成
柴胡、梔子(炒)、牡丹皮、茯苓、川芎、芍藥(炒)、當歸、牛蒡子(炒)、各七分,甘草二分。
用法用量
水煎,子母同服。
功用
疏肝解肌,涼血清熱。
主治
小兒三焦及足少陽經風熱,耳內生瘡作癢,或出水疼痛,或發熱。
方義
山梔、牡丹皮清肝瀉火,涼血止血;柴胡疏肝解郁,芍藥、甘草斂陰柔旰;當歸、川芎養血和營;茯苓實脾助運;牛蒡子疏散肝經風熱。諸藥合用,共奏清肝瀉火、涼血止血之效。
加減化裁
出血量多者,加生地、藕節、茅根,去川芎、當歸;便秘者,加大黃;陰液虧耗者,加麥冬、玄參、知母,肝火甚者,加龍膽草、黃芩。
附方
名稱:梔子清肝湯
組成:牛蒡子、柴胡、川芎、白芍、石膏、當歸、山梔、牡丹皮各一錢,黃芩、黃連、甘草各五分
用法:用水二鐘,煎八分,食後服
主治:少陽經虛,肝火風熱上攻,遂成發疽,痛連頸項、胸乳、太陽等處,或寒熱晡甚,胸滿,口苦舌乾
出處:《外科正宗》卷二
名稱:梔子清肝湯
組成:山梔、菖蒲、柴胡、當歸、黃芩、黃連、丹皮、甘草、牛蒡子
用法:先以生豬脂、地龍、百草霜為末,和蔥汁,捏如棗核大,棉包塞耳幾日,待軟挑出,後服此藥
主治:耵耳,因風熱搏於耳中津液,結硬成塊,壅塞耳竅,氣脈不通,致疼痛不止,耳聾
出處:《雜病源流犀燭》卷二十三
重要文獻摘要
《保嬰撮要》:“一小兒腫赤掀痛,此欲作膿也。用托里消毒散,二劑膿成,針之腫痛頓減。又兩劑漸愈。卻以柴胡梔子散,加白芷、升麻,與母服之而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