梔子乾薑湯

梔子乾薑湯,中醫方劑名。出自《傷寒論》。具有①清上溫下②清熱除煩,溫中暖脾之功效。主治①傷寒,醫以丸藥大下之,身熱不去,微煩者,梔子乾薑湯主之。②治木火犯中,嘔吐等症。③上熱下寒證。身熱,微煩,便溏。症見:身熱不去,微煩,便溏。臨床常用於上熱下寒之胸膈煩熱,大便溏軟,腹痛者。

基本介紹

  • 名稱:梔子乾薑湯
  • 出處:《傷寒論》
  • 組成:梔子、乾薑
  • 功用:①清上溫下②清熱除煩,溫中暖脾
  • 主治:①傷寒,醫以丸藥大下之,身熱不去,微煩者,梔子乾薑湯主之②治木火犯中,嘔吐等症③上熱下寒證。身熱,微煩,便溏
歌訣,組成,用法用量,功用,主治,方義,配伍特點,運用,加減化裁,使用注意,附註,重要文獻摘要,各家論述,

歌訣

①梔子乾薑熱利煩,上焦有熱中焦寒。
②梔子乾薑湯二味,清胸膈熱溫脾寒;身熱不去又微煩,上清下溫兩顧兼。梔子乾薑二味湯,以丸誤下救偏方;微煩身熱又下利,辛苦寒溫盡所長。
③十四山梔二兩姜,以丸誤下救偏方;微煩身熱君須記,辛苦相虛盡所長。

組成

梔子(擘)十四個,乾薑二兩。

用法用量

古代用法:上二味,水煮,去滓,溫服。
現代用法:用水700ml,煮梔子、乾薑,取300ml,去藥渣,分為兩份,溫服一份。

功用

①清上溫下。
②清熱除煩,溫中暖脾。

主治

①傷寒,醫以丸藥大下之,身熱不去,微煩者,梔子乾薑湯主之。
②治木火犯中,嘔吐等症。
③上熱下寒證。身熱,微煩,便溏。

方義

①本方即梔子豉湯去豆豉加乾薑而成,為寒溫並用,上清下溫之劑。梔子苦寒,清胸膈之煩熱,乾薑辛熱溫中焦脾胃,以除寒。用於寒熱錯雜之證。
②方中梔子苦寒清降,人心、肺、三焦經,功擅清瀉三焦之火,,宣散胸膈鬱熱而除煩,為君藥。乾薑辛熱燥烈,人脾胃,既散脾胃之寒,又溫脾胃之陽,為臣藥。二藥相伍,清上熱,溫下寒,寒溫同化,調和脾胃,運用之妙,存乎一心,此乃仲景組方奇妙之處。
③苦以涌之,梔子之苦以吐煩,辛以潤之,乾薑之辛以益氣。
④梔子乾薑湯由梔子和乾薑組成,治身熱、溏利、微煩。病機是上焦有熱,中焦有寒。梔子苦寒以清上焦之熱,乾薑辛熱以暖中焦之寒,寒熱並用,寓有苦降辛開之義。二藥一清一溫,一治上,一治下,各司其職,且有相互監製之妙。

配伍特點

本方原治“傷寒,醫以丸藥大下之,身熱不去,微煩者”。其證由表證誤下,中陽受損,餘熱留擾胸膈所致。表邪不解,餘熱未盡,故身熱;餘熱擾及胸膈,故心煩;中焦虛寒,水濕不運則便溏。老專以寒涼藥清熱,則更傷中陽,若單以溫熱藥散寒,則易助上熱,治宜寒熱並用,清上溫下並舉。本方用法云:“得吐者,止後服。”言本方雖非吐劑,卻可以吐取效。

運用

診斷要點:身熱不去,微煩,便溏。
臨床常用於上熱下寒之胸膈煩熱,大便溏軟,腹痛者。

加減化裁

①若心煩較甚,加豆豉宣散透邪以除煩;若胃脘痛者,加積殼行氣止痛;若兼肝鬱化火,加川棟子疏肝清熱。本方亦常與瀉心湯及黃連湯合用,治寒熱錯雜之胃脘痛等。
②若口苦咽乾、乏力、舌紅苔白、脈細弦,加黨參20克,白朮15克,柴胡9克,陳皮9克,白芍16克。

使用注意

①梔子酸寒而涌泄。病人舊微溏者,里氣本虛而臟腑寒也。里虛則易涌,內寒則易泄,故此示禁。
②脾胃陰虛證,慎用本方。
③素體陽虛、大便溏者慎用,孕婦及有表證,見發熱惡寒脈浮者禁用。臟器虛寒者及有形實邪者,不宜單用。

附註

①上二味,以水三升半,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溫進-服。此言下後脾氣虛寒,又宜配以乾薑也。傷寒以丸藥大下之,則丸緩留中而陷於脾矣,太陰脾土本髒之熱發於形身,故身熱不去;脾為至陰,內居中土,上焦之陽不得內歸於中土,故微煩。此熱在上而寒在中也,故用梔子導陽熱以下行,用乾薑溫中土以上達,上下交而煩熱止矣。按:梔子乾薑,一寒一熱,亦調劑陰陽,交媾坎離之義也。(《傷寒論直解》)
②凡用梔子湯,病人舊微溏者,不可與服之。此承上文梔子乾薑湯而言,梔子雖能止煩清熱,然性苦寒,不可輕用,又當審量病人平素之寒熱而用之也。病人舊微溏者,脾氣素虛寒者也,虛寒之人,病則不能化熱,必現虛寒之症,故不可與服也。按:上節梔子乾薑湯,已於熱證之後,結寒證一條矣。又恐人不問寒熱,一見虛煩便用梔子,故又復結一條,其丁寧致戒也切矣。讀者宜三致意焉。(《傷寒論直解》)
③本方為治上熱下寒證的基礎方劑。現代套用:常用於急慢性腸胃炎、食道炎、慢性痢疾、膽囊炎、膽石症急性發作、膽道蛔蟲症感染等。(《中藥藥對配方理論及套用》)
④本方以梔子為主藥。其適用標準在傷寒誤下,胃腸已傷,表熱郁滯,寒氣留中而見微煩者。故與梔子泄熱,乾薑溫中,此蓋瀉心之變法也。煮服法中所云“得吐者,止後服”與前同為衍文,宜刪。(《祝味菊傷寒新義》)

重要文獻摘要

《中醫四部經典大字版傷寒論》:“梔子乾薑湯方。梔子(擘)十四個,乾薑二兩。上二味,以水三升半,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溫進一服,得吐者止後服。”

各家論述

閻德潤:據張令韶謂:梔子導陽熱下行,千姜溫中土以上達,上下交而煩熱止矣。陸淵雷謂:此條之微煩,乃寒熱交錯者,故以梔子清上熱,乾薑溫下寒,與瀉心、黃連等湯同意。二氏所論,皆以清熱溫寒為說也。我以為大下之後,腸胃滌盪一空,勿庸再取消化酵素以助消化,故此方去香豉也。乾薑之辛熱力較生薑尤大,故可利用其辛性,興奮心臟機能,舒張血管,使血行旺盛而治下後之虛。(《閻德潤傷寒論評釋》)
成無己:丸藥不能除熱,但損正氣。邪氣乘虛留於胸中治中而未人深者,則身熱不去而微煩。與梔子乾薑湯,吐煩益正氣。柯韻伯:攻里不遠寒,用丸藥大下之,寒氣留中可知。心微煩而不懊恨,則非吐劑所宜也。用梔子以解煩,倍千姜以逐內寒而散表熱。寒因熱用,熱因寒用,二味成方,而三法備矣。尤在涇:大下後身熱不去,證與前同,乃中無結痛,而寒煩又微而不甚,知正氣虛,不能與邪爭,雖爭而亦不能勝之也。故論以梔子徹胸中陷人之邪,乾薑復下藥損傷之氣。(《傷寒論三家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