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6~7月間,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西進北抬,北方冷空氣與低緯度暖濕氣流匯合於長江流域一帶,這時在衛星雲圖上表現為從四川盆地經長江中下游地區,向東延伸至日本或以東西太平洋洋面上的近乎緯向分布的雲帶,其東段常與中緯度的渦旋相聯繫,這就是梅雨鋒雲帶。在850或700百帕天氣圖上,它常表現為東西向的切變線,其中時常相嵌有一個個低渦,地面圖上為靜止鋒或輻合線和低壓。活躍的梅雨鋒雲帶表現為在中低空切變線之南的偏西南或偏西氣流中的沒有明顯的氣旋性彎曲較寬的雲帶,平均寬度為2緯距左右。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梅雨鋒雲系
- 外文名:無
- 時間:每年6~7月間
- 屬性:雲帶
簡介,形成,
簡介
每年6~7月間,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西進北抬,北方冷空氣與低緯度暖濕氣流匯合於長江流域一帶,這時在衛星雲圖上表現為從四川盆地經長江中下游地區,向東延伸至日本或以東西太平洋洋面上的近乎緯向分布的雲帶,其東段常與中緯度的渦旋相聯繫,這就是梅雨鋒雲帶。在850或700百帕天氣圖上,它常表現為東西向的切變線,其中時常相嵌有一個個低渦,地面圖上為靜止鋒或輻合線和低壓。活躍的梅雨鋒雲帶表現為在中低空切變線之南的偏西南或偏西氣流中的沒有明顯的氣旋性彎曲較寬的雲帶,平均寬度為2緯距左右;當其它雲系與其相重合時,雲帶較寬,可達4緯距以上。但有時單獨的梅雨雲帶很窄,只有1個緯距。梅雨雲帶的壽命相差很大,長的可達十幾天,但是短的只有1天。在梅雨期內,梅雨雲帶經歷形成、維持和消亡各階段,並反覆多次。
形成
1.盾狀雲帶東移發展型
(a)先是在長江中上游地區有一處在500百帕平直氣流中的高空槽前盾狀捲雲系,處在高空急流軸右側,從四川盆地到江淮地區中層為明顯的正渦度平流區,長江流水帳以南地區為副熱帶高壓控制,在高空氣流操縱下,這片盾狀雲系向東移;
(b)在盾狀雲系東移過程中,雲系北界的反氣旋彎曲越來越變得平直,成為長寬之比較大的雲帶;
(c)演變為一條近乎東走向的雲帶,相應於700或850百帕上有東西向切變線雲帶,且與雲帶的北界相一致,雲帶的北界有一條條與高空西風氣流相平行的捲雲線,南側有一條條向西南方向伸出的與東風氣流其本一致的捲雲線,直伸至副熱帶高壓內部,低層常與西南季風雲系相連結。
2.逗點雲東移發展型
(a)先在我國青藏高原東側有一處初期階段的逗點雲系,其西側有明顯的乾舌,尾部雲帶還十分長,相應500百帕上有一淺槽,槽前有明顯的正渦度平流,槽後有較強的冷平流侵入雲區,預期逗號點雲系將進一步發展,同時從西太平洋到我國南方地區為一穩定的副熱帶高壓;
(b)隨逗點雲系東移發展,其尾部雲帶越來越長,受穩定副高阻擋,開始演變成梅雨鋒雲帶;
(c)逗點雲系進一步東移發展,尾部雲帶橫貫於副熱帶高壓的北側,成為梅雨鋒雲帶,這時與逗點雲相連的高空槽加深,逗點雲後部乾舌越來越明顯,晴空區範圍擴大,切變線雲帶南側伸出一條條枝狀雲線伸向副高,雲帶內出現一個箇中尺度對流暴雨雲團。
3.切變線雲帶替換型
(a)大多發生於入梅和出梅其間。在入梅或出梅前,在華南地區或長江流域有對流雲系構成的切變線雲帶,長江中上游地區有高空槽前盾狀捲雲東移,在這盾狀雲系內有活躍的對流雲團發生髮展;
(b)隨青藏高原槽雲系東移,長江流域或以南地區的對流性雲帶減弱消失,副熱帶高壓明顯西進,而高空槽雲系如第一種模式,逐漸趨向平直,呈東西走向,成為切變線雲帶;
(c)此時特點如第一種模式的(c)一樣。但是與第一種明顯不同的是切變線雲帶的位置明顯向北推進了一步。
4.斜壓葉雲系演變為逗點狀雲系後,再形成梅雨鋒雲帶。這與逗點雲東移發展型形成過程相類似:
(a)首先表現為一斜壓盾狀雲系,由於乾冷空氣伴隨高空急流的侵入斜壓盾狀雲系的西南端,高層下沉運動,使該處出現“v”字型缺口:
(b)高空急流繼續侵入雲區,“v”字型缺口範圍擴大,演變為逗點雲系;
(c)隨逗點雲東移,尾部雲帶趨於東西向的梅雨雲帶,橫貫於副熱帶高二壓北側。
5.斜壓葉雲系與切變線雲帶迭置後形成的梅雨雲帶。其基本過和與上一類相似:
(a)首先表現為一斜壓盾狀雲系,由於乾冷空氣伴隨高空急流的侵入斜壓盾狀雲系的西南端,高層下沉運動,使該處出現“v”字型缺口。斜壓葉雲系之東有一條切變線雲帶;
(b)高空急流繼續侵入雲區,“v”字型缺口範圍擴大,演變為逗點雲系;
(c)隨逗點雲東移,尾部雲帶趨於東西向的梅雨雲帶,橫貫於副熱帶高二壓北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