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漴橋遺址碑文》,是景寧縣級文物保護單位為梅漴橋因遭火災毀壞後而在該遺址設立之碑。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梅漴橋遺址碑文
- 創作年代:2005年9月
- 作品出處:景寧縣博物館
- 文學體裁:碑文
全文,簡介,
全文
巍巍群山,溝壑英川,阡陌交通,廊橋建焉。 梅漴橋建於清嘉慶七年(公元1802年),屬木拱廊橋。東西走向,跨英川港上。橋全長三十九米,寬五米,拱跨三十三點四米,矢高五點二米,廊屋十七間,四柱九檁,五架抬梁,屋面兩坡懸山頂。該橋採用北宋時期橋樑三節苗、五節苗、剪刀撐的木拱架建造術,受力均勻,功能完備,造型美觀;且以短梁木構件之間穿插擠壓的構造形式,形成大跨度拱架,使木拱廊橋橫臥山澗,固如金湯,猶雨後“長虹”,頗為壯觀。
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橋樑界權威唐寰澄先生實地調查和測繪梅漴橋,後又將其收錄到《中國科技史·橋樑卷》,作為木拱廊橋經典而引證。而我國著名的橋樑泰斗茅以升先生竟以“中國古代木拱廊橋技術之典範”收入其主編的《中國古橋技術史》,梅崇橋之歷史和文化價值略見非凡之一斑。一九八七年十一月三十日,景寧畲族自治縣人民政府公布其為第二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乙酉年端午節中午(公元2005年6月10日)燒毀於梅漴橋周邊村民的祭祀活動。
嗚呼!百年文明,毀於香燭,教訓深矣,今於遺址,立碑銘記。
簡介
梅漴橋(mei chong qiao),位於浙江省景寧畲族自治縣英川鎮梅漴村尾,以村得名。建於嘉慶年間(1796——1820),民國重建。全長30米,高12.7米,寬5米。系木製結構,為木拱廊橋,是景寧縣級文物保護單位。此橋於2005年端午節鄉民祭祀時不慎被一場大火化為灰燼。同年9月縣博物館在此立梅漴橋遺址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