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五華·元坑遺址景區

梅州五華·元坑遺址景區

梅州五華·元坑遺址景區位於五華縣長布鎮源潭村,是中國內地現代足球的發源地,具有深厚的足球文化內涵。據《五華縣誌》載,德國傳教士畢安、邊得志於1873年在此創辦了時為梅、東兩江地區的第一所中學,首次將足球運動作為體育課程傳授。“世界球王”李惠堂的出現,就是元坑早期足球運動催生的結果。景區規劃用地面積98.1畝,復建中書院、原足球場、東門、西門、環山跑道舊址等;新建瞭望台、畢安和邊得志雕像、遊客服務中心、足球之路、師德園、現代足球文化啟蒙園和“一帶一路”景觀道路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梅州五華·元坑遺址景區
  • 地理位置:廣東省五華縣長布鎮源潭村元坑片
景區簡介,發展歷史,主要景點,相關報導,

景區簡介

梅州五華·元坑遺址景區位於廣東省五華縣長布鎮源潭村元坑片,規劃用地面積98.1畝,總投資5464.4萬元,復建了中書院、原足球場、東門、西門、環山跑道等舊址,新建了瞭望台、畢安和邊得志雕像、遊客服務中心、現代足球之路、師德園、現代足球文化啟蒙園和景觀道路等景區設施。項目於2017年12月開工,2020年12月竣工。2021年1月16日,中國內地現代足球發源地梅州五華·元坑遺址景區正式對外開放。

發展歷史

作為中國內地現代足球發源地,元坑有著厚重的歷史文化積澱和動人的故事。據1947年出版的《五華縣誌》記載,1873年,德國傳教士畢安、邊得志在長布元坑教會創辦中書院。當年的中書院依山而建、錯落有致,有三棟歐式建築校舍,並在書院右邊山窩處開闢了一個草坪足球場,用木料搭成球門,教學生踢足球,首次將足球運動作為體育課程傳授。元坑因此被譽為中國內地現代足球發源地。2015年11月,“五華縣元坑——中國內地現代足球發源地”,獲得國家體育總局的認定。
為最大程度恢復舊址的歷史原貌,五華縣組織相關專家從大量的歷史照片和史籍檔案中找尋建築的樣式、格局和細節,形成最終施工方案。整體創意圍繞“以德為師”的核心思想和“小建築大花園”的設計理念,以“舊址保護中開發”為基礎,以“足球文化”演繹“文化足球”為方向,打造全國首家“現代足球舊址公園”。以文化足球與藝術表現為重點,融入傳教士(畢安、邊得志等人)的歷史淵源,把人物事件、舊址展示、客家人文結合世界足球已開發國家的先進理念,綜合展示中國內地現代足球的起源。
2022年4月22日,五華舉行華體(廣東)體育產業有限公司與五華縣好景旅遊投資有限公司合作簽約儀式,根據協定,華體(廣東)體育產業有限公司與五華縣好景旅遊投資有限公司將在五華縣成立“梅州五華華體文化體育旅遊有限公司”,合作公司成立後,將依法依規獲得五華體育場館、景區、梅州五華·元坑遺址景區和球王文化產業園的合法運營權,積極引進和開發大型體育賽事、演藝活動項目。

主要景點

元坑遺址景區門口立有“中國內地現代足球發源地·長布元坑”石碑,昭示著曾經的輝煌歷史。遊覽其中,大力神杯雕塑、源流聚寶池、遊客服務中心、足球之路、溯源之路、引水澗遺址、敬業齋遺址、真道堂遺址、七星亭、古井遺址、足球場遺址等得以新建或修繕,或大氣或具有濃厚的歷史感,贏得遊客紛紛點讚。值得一提的是,在修建過程中,五華還把石匠工藝、工匠精神等元素融入其中,讓景區更具魅力。
1. 元坑大力神杯雕塑
元坑大力神杯雕塑——總高度為5.9米,其中杯高4米,底座高1.9米,杯重1.5噸。世界盃作為全球影響力最大的體育項目之一,擁有廣泛的客群群,是世界足球之最高榮譽。習近平總書記的足球夢也是億萬華夏兒女的中國夢。元坑大力神杯雕塑,旨在弘揚足球世界盃體育精神,傳播足球世界盃文化,向世人展示足球運動魅力,共同感受足球運動激情。
梅州五華·元坑遺址景區
元坑大力神杯雕塑
2.源 流
相傳這是一個聚寶池,看得見水進看不見水出,當地人視水為財,這個聚寶池的水長年保持30公分的蓄水,其實這池裡的水會流到外面去的,只是出水口隱蔽在池裡的某一處。有興趣的遊客可以試著尋找這個神秘的出水口……,當地流傳一個古老的故事,話說元坑是一方風水寶地,“絲線吊金鐘”,“獅子滾繡球”“一目五行山”“朝向五重案”“白馬鎖水口”“元坑三寨水:一寨順、二寨富、三寨發萬富”。這處明曰“源流”的聚寶池,正是傳說中“三寨水”的第三寨,各位遊客在注意安全的前提下,用這聚寶池的水洗洗手,沾一沾“三寨水”的財氣,把來元坑的福氣帶回家。
梅州五華·元坑遺址景區
源 流
3.足球之路(追根→傳播→傳奇→傳承→發展→崛起夢想)
足球運動起源於古代戰國時期的齊國故都山東臨淄的“蹴鞠”,後又名“蹋鞠”“蹴球”“蹴圓”“築球”、“踢圓”等 ,“蹴”有用腳蹴、蹋、踢的含義,“鞠”最早系外包皮革、內實米糠的球。因而“蹴鞠”就是指古人以腳蹴、蹋、踢皮球的活動,類似今日的足球。據史料記載,早在戰國時期中國民間就流行娛樂性的蹴鞠遊戲,而從漢代開始又成為兵家練兵之法,宋代又出現了蹴鞠組織與蹴鞠藝人,清代開始流行冰上蹴鞠。因此可以說蹴鞠是中國古代流傳久遠、影響較大的一朵體育奇葩。至唐代,蹴鞠向東傳播到東亞,向西傳播到歐洲,在英國發展為現代足球。
梅州五華·元坑遺址景區
足球之路
4. 溯源之路(傳道→興學→授藝→薪火→燎原→授牌)
1846年,巴色傳道會派黎力基、韓山明牧師到香港招集客家信徒施洗禮。1851年,長樂(五華)大田張復興夫婦受洗禮;翌年,張返鄉傳道。1852年,徐復光(粘坑村人)從樟村聆聽福音,於1853年5月在布吉接受洗禮後出道傳教。1855年11月,徐復光到元坑傳教。1858年,張復興在樟村募建福音堂,成為東梅兩江流域基督教會的發祥地。1862年,德籍牧師韋永福到樟村為信徒施洗禮。1863年,黎力基在元坑建起教堂。1865年畢安接管樟村教區,邊得志、畢安輪流到元坑講道,建起教堂中心樓。1866年,畢安到元坑新教堂常駐,與樟村分離。從此前來元坑洗禮者絡繹不絕,各地分立子會也漸多,元坑基督福音的種子傳播到龍川、紫金、梅縣、興寧等地。
梅州五華·元坑遺址景區
溯源之路
5. 引水澗遺址
邊得志、畢安在興建書館時,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利用山間山泉用灰瓷製成水管,周圍用青磚砌成暗澗,水管連線處留有沉沙池,水管部分鑲砌於圍牆之上,既安全又環保,最後引流注於學校廚房,成為舊式自來水,生活稱便。此引水澗仍存部分於地表之上,其構造精緻,實屬罕見。
梅州五華·元坑遺址景區
引水澗遺址
6.遺址群(牧師樓→東門遺址→邊德志住房→馬房→西門遺址→畢安跑道)牆體:金包銀
牧師樓——建於1868年,坐北朝南,占地面積320平方米,用三合土夯築,樓高二層,內置套間,具有典型的歐式建築風格。這是當時傳教士邊得志、畢安及部分教師的住房。現牧師樓只剩下殘垣斷壁,但仍可見當年宏大的建築規模。
梅州五華·元坑遺址景區
遺址群
東門遺址——是當時進入元坑中書館的必經之門,坐西向東,面朝筆架山,意取人才輩出。現仍留存有門石,門面採用書卷式構造很有書香氣息。其右上旁為宗源書室的洗澡房和廚房遺址。
西門遺址——位於牧師樓右下側,面向五案山,可望見層巒疊翠,風光秀麗,意兆從此門進出可步步高升。現仍留有西門門石和牧師樓一個套間的殘牆和馬廄、茅房遺址。
畢安跑道——當年元坑中學建築在這山坡陡峭的地方,無法開闢平整的運動場,就從校園左側起修建起一條3米寬400米長的環山跑道,在山腳下山坳里,有三面環山的草坪操場,是該校當時上體育課的全部場地。
7.敬業齋遺址
宗源書室、養正書室始建於1868年,當時宗源書室為初等校舍(初等國小),養正書室為高等校舍(高等國小)。這些建築依山而建,布局精巧構思,錯落有致,體現了濃郁的歐式風格。樓間寬闊空地,樹木參天,景色幽雅。當時高等國小設課程:古文選、四書、算術、珠算、詩歌、書法、體操等課程。巴色會甚至考慮擴大到籌辦女校,以吸引女教徒,以擴大受教人口和性別。元坑中書館辦新學、輸新知,在當時的廣東地區乃至全國可謂開風氣之先,當年負笈前來求學者,遍及東江、梅江客屬十數縣和東莞、惠陽、寶安等地。現僅存一些斷壁殘垣,遺址牆體有約60厘米厚,均由堅固的石頭打造,石灰糯米漿混合澆築而成,透露出的滄桑歷史厚重感和客家先氏的建築風格。
梅州五華·元坑遺址景區
敬業齋遺址
8.真道堂遺址
真道堂由巴色傳道會傳教士邊得志、畢安興建於1865年。建築面積395平方米,磚木結構,牆基用石灰、沙和碎石夯築,外用青磚包裹,俗稱“金包銀”,牆身則用青磚砌築,門窗均為木質拱形,屋頂為尖頂的歐式建築風格。教堂地底為三合土夯築而成,離地面30厘米高處鋪墊一層木質地板,既防潮又莊重。1866年,極具語言天賦的畢安到元坑真道堂傳道,用客家話註解基督經書,使經文通俗易懂。從那時起,前來真道堂接受洗禮的人絡繹不絕,使元坑教會成為巴色傳道會在廣東各地教會當中影響較為深遠的一個。現仍有部分夯土牆基和九條石柱建築構件遺存。
梅州五華·元坑遺址景區
真道堂遺址
9.七星亭(天樞亭、天璇亭、天璣亭、天權亭、玉衡亭、開陽亭、搖光亭)
一天樞、二天璇、三天璣、四天權、五玉衡、六開陽、七搖光。古人認為北斗七星各有所指,《晉書天文志》說北斗七星在太微北,樞為天,璇為地,璣為人,權為時,衡為音,開陽為律,瑤光為星。道教稱北斗七星為七元解厄星君,居北斗七宮,即:天樞宮貪狼星君、天璇宮巨門星君、天璣宮祿存星君、天權宮文曲星君、玉衡宮廉貞星君、開陽宮武曲星君、搖光宮破軍星君。
梅州五華·元坑遺址景區
七星亭
《黃老經》曰:北斗第一天樞星,則陽明星之魂 神也;第二天璇星,則陰精星之魂神也;第三天機星,則真人星之魄精也;第四天權星,則玄冥星之魄精也;第五玉衡星,則丹元星之魄靈也;第六闓陽星,則北極星之魄靈也;第七搖光星,則天關星之魂大明也。”
10.元坑足球遺址(中國第一塊足球場 )
1873年,畢安籌辦已久的元坑中學開學,當時稱“中書館”,作為東江、梅江兩江地區第一所西式中學,它與舊式學館、書院、私塾不同、實行班級制、人文、自然、體育同時並舉,德智體全面發展。據記載,當時課程開設(包括德文、經史、八股試貼、詩詞)、科學(包括數學、物理、化學、測量、幾何、三角)哲學、神學、體育、音樂六科。在校園右側的山腳下的山坳里修建一座三面環山的草坪操場(中國內地現代第一塊足球場),球場兩頭用最質樸的木頭搭起了球門架,邊得志就在這裡教學生踢足球。
梅州五華·元坑遺址景區
中國第一塊足球場

相關報導

2023年8月1日,為紀念梅州足球歷史150周年,梅州五華·元坑遺址景區免費對外開放。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