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啟林

梅啟林

梅啟林:1960年生,畢業於解放軍藝術學院,師從劉大為,現為中國文聯美術藝術中心副主任、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培訓中心客座教授、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梅啟林
  • 出生日期:1960年
  • 畢業院校:解放軍藝術學院
  • 主要成就:2013年四幅寫生作品入選“在時代的現場”全國寫行作品展
    2014年應邀參加風和雅正
    《當代60位最具傳統人文精神的國畫名家學術邀請展》
  • 代表作品:《紅色紀事》
畫家,作品,重要展覽,相關評價,社會評說,梅啟林作品賞析,

畫家

作品

出版有《慶祝建國六十周年紅旗書畫六十家梅啟林專集》、《梅啟林水墨畫集》、《最具升值潛力的畫家系列——梅啟林專輯《梅啟林山水畫作品集》、中國畫名家《畫庫》。
山東文軒畫廊推薦畫家梅啟林作品潤格:創作作品10萬1平尺,小品3萬一平尺。

重要展覽

1996年書法作品獲全國大學生書畫大賽銀獎;
2001年山水畫作品獲首屆中國美術最高獎“金彩獎”優秀獎;
2003年山水畫作品獲第二屆中國美術最高獎“金彩獎”優秀獎; 2003年人物畫作品入選第二屆全國中國畫大展;
2004年人物畫作品入選第二屆全國人物畫大展;
2005年人物畫作品參加北京國際美術雙年展青年美展;
2006年山水畫作品應邀參加“本源畫風”中國畫學術邀請展;
2007年國畫作品參加《美術觀點》學術提名作品展;
2007年被中國藝術報導《刊》、《網》評為最具學術價值與市場潛力的畫家等;
2008年應邀參加首屆.中國彩墨藝術名家邀請展;
2009年應桂林市政府之邀參加全國中國畫名家邀請展;
2010年山水畫《朝霧空濛》入選第四屆北京國際美術雙年展;
2011年山水畫《紅色紀事》入選慶祝建黨90周年全國美術作品展;
2012年應邀參加在台灣主辦的第四屆中國畫學術論壇中國畫展;
2013年四幅寫生作品入選“在時代的現場”全國寫生作品展;
2014年應邀參加風和雅正《當代60位最具傳統人文精神的國畫名家學術邀請展》
出版有《慶祝建國六十周年紅旗書畫六十家梅啟林專集》、《梅
啟林水墨畫集》、《最具升值潛力的畫家系列——梅啟林專輯《梅
啟林山水畫作品集》、中國畫名家《畫庫》。

相關評價

藉古求新胸臆獨抒
__梅啟林的山水畫藝術
畫家梅啟林的山水畫創作不斷有新作出現,其作品清新自然、格調不俗,皴法善於狀物,無常形,而具常理。他善於以構成手法豐富圖式和畫的結構,注意從生活中吸納藝術的養分,形成了淡雅清新的風格面貌。或淡彩或純水墨表現,變化統一、淡雅厚重、簡約豐富、寧靜平和,他在創作上全身心地投入,滲淡經營,顯示了可貴的創造力和鮮明的藝術個性,是一位大有前途的山水畫家。
與老師劉大為主席在江西寫生與老師劉大為主席在江西寫生
山水畫自隋唐以來,歷經宋、元、明、清,其格局宏大,諸法備齊、各朝高峰疊起、名家輩出。縱觀歷代名作皆傳承有序,脈絡清晰,其所包孕的內涵博大精深。一方面,這些優秀傳統為今天山水畫創作提供了可資借鑑的典範,另一方面,當傳統成為程式後,如果不善活學活用反而束縛住手腳成為發展的樊籬。面對傳統,怎樣理解擷取和把握其精神,首先應確立自我審美取向,有選擇地修養知識結構,打下紮實的基本功,使傳統成為創新的階梯。啟林深諳此道,在學習傳統中,他將風格傳承有序的精典作品集中起來,系統地加以研究,上至宋元,下逮明清;尤其對宋代的范寬和清代龔賢的作品做過系統的分析。他認為,學習傳統貴在領悟其精神,不僅要師古人之跡,更重要的是師古人之心。他反覆臨摹過范寬的《溪山行旋圖》,范寬為秦嶺傳神是心化和理想化的結晶。古代山水畫由范寬而始認為“師心”高於“師物”。范寬認為:“吾與其師者,未其師諸物也,吾與師諸物者,未若師諸心”。從傳統的經驗看,學習的要領就是要善於把握“師造化”與“得心源”相互間的關係。
在浸染了傳統山水畫精神之後,啟林不限於斯,下大力氣精研筆墨之法,狀物寫神之法,他選擇以“淡”為皈依。淡是其審美取向,用墨淡而趣味濃醇、體感厚重。淡墨層次豐富,但不易控制,其以淡為旨歸,正是表達其個性、氣質和心理認知的獨特選擇。是力求在自己的山水畫創作中將傳統的筆墨溶入自己的意象山水中,用現代構成的手法完成由傳統到現代的轉換。在抒寫胸中之象時,以獨具個性的筆墨程式表現主客之間我之所感,是以“我”為主,其中度的把握是關鍵,過之則易流入純粹的墨戲,不足則缺少味道。他筆下的丘壑、煙雲、溪流布景多蔭蘊流動、而處理手法一看就知道是從傳統中得來的,然而品味起來又很新穎。其點、線、面形成的節奏感與黑、白、灰的轉換關係,即有現代繪畫語言又有傳統筆墨,和諧統一,在注重丘壑的體積感和塊面感的同時,有些地方運用斷的手法,增強了層次感和流動感。這些都是形成他獨具個性山水畫風格的要素。
與邵大箴先生一起觀展與邵大箴先生一起觀展
作為山水畫家,啟林十分注重生活積累,大江南北有他的足跡,飽游妖看,貯奇山異水之形象於胸中;太行的質樸、大別山的蔥鬱諳熟於心。面對大自然,啟林的方法是自取所需,他追求的是“妙道之境”、“步步看”,擷取他心目中的意象“元素”。從他的創作可以看出其取捨境趣的意味,即不是照搬自然的簡單摹寫,也不是脫離生活的憑空編造。感覺仿佛是真山水,但又難斷言何處山水如此。卻可以感知是畫家意象中的山水通過筆墨的形式所顯現的心跡,是其追求山水畫中“有意味的形式”之體驗。啟林敏於思考,勤於耕耘,重文化修養。他認為要成為一個有成就的藝術家,文化修養斷不可缺,他詩書畫印兼修。書法宗法《賢良方正殘石》和《石門頌》,功力頗深。平日每游一地或詩或文必記之,此等治學態度實屬難能可貴。藝無止境,望啟林潛心創作,開拓進取,向著更高的藝術境界攀登
劉大為
2002年2月8日
寄至味於淡泊
-----------觀梅啟林的淡墨山水
薛永年
接觸梅啟林,是他來到協會以後,若非在開會的間隙,就是在辦班的過程中。由於他為人低調,開始對他的印象,僅限為人與工作,只覺得他踏實誠懇,盡職盡責。直到前幾年,才在一個聯展中看到他的作品,發現了那種與眾不同的繪畫旨趣,這就是蘇東坡說的“寄至味於淡泊”。前幾個月,又有機會看到他一批同樣追求的近作,於是不免略述所感。
與薛永年先生在拉薩與薛永年先生在拉薩
時下畫展中的作品,大幅多而小品少,躁動的多而寧靜的少,濃墨重彩刺激眼球的多,而清淡幽雅餘味無窮的少。然而,梅啟林的作品,是清一色的淡墨山水,或者淡墨微色,又差不多都是斗方。畫的是鄉間尋常景色,樸素而親切,平淡而有味,不乏“天工與清新”之美, 仿佛眷戀田園的遊子,娓娓敘說著內心的精神家園。
品賞他作品,有三點值得重視。一是清新而淡泊的詩意。大味必淡,有如太羹玄酒,六經之首,即是詩經。中國是詩的國度,山水畫的詩意,在於“境與意會”,在於來自文化修養和審美感情的意,選擇了特殊的空間境象。在精神的尋覓中,梅啟林以淡泊的意趣去發現平凡中的美,在平凡中體悟天人合一的境界,體味詩情與哲理相融的道,創造耐人尋味的清新而淡泊的境界,然而又充滿現代的生活氣息。
二是似古而實新的境象。中國畫尚提煉,歷代的山水畫家,在“外師造化,中得心源”中,創造出種種“妙在似與不似之間”的寫意圖式,抓住了對象的特點,卻不與照相機爭功。20世紀以來,這寫意圖式開始融入帶有一定視覺幻象寫實因素。梅啟林的圖式無常形而有常理。寫意為主,師古人之心,而非師古人之跡。又以寫實輔之,構圖飽滿,有空間感而注意虛實有無的平面布白,寫實、寫意融洽無間,不受任何成法的局限,有效地表現了一定的體積感、塊面感和層次感。
三是淡雅而豐富的筆墨。筆墨是中國畫的語言方式,不獨用以狀物,而且用以表達感情個性,甚至還有相對獨立的美。梅啟林適應“寄至味於淡泊”的精神,畫樹筆法外露,皴山筆法含蓄,以積墨法作長條子皴,筆墨虛淡,淡而厚,實而清,既以灰調子表現“煙籠寒水月籠紗”的微妙光感,體現“致虛極,守靜篤”的精神境界,同時,這種自然而樸實的筆墨,平淡而饒有意味的狀物抒寫無意中流露出禪意,又努力實現淡墨中的豐富與渾厚,更以點線面的關係來闡釋筆墨結構,在組合點線以成面上,甚至也借鑑平面構成的意識,實現筆墨的與時俱進。
在60後的畫家中,梅啟林不僅重視生活積累,旅行寫生,飽游飫看,而且十分重視全面的修養。他的書法功力深厚,尤長於漢隸,格律詩也寫得法度井然。我還看過他一篇論畫文章,名為《恬淡清新閒和趣遠》,從中可見他對中國山水文化的深入理解,更可以看到他把心性修煉與畫品提升密切聯繫在一起的認識。文中他引用屈原的詩說“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祝他不斷進步。
2012.02

社會評說

意沉境遠 墨淡趣濃
——梅啟林的水墨世界
馬鴻增
兩年前,在中國文聯一次研討會上,我與梅啟林相識。他為人的忠厚誠摯和作品的獨特個性,令人難忘。此後,我們又多次在一起開會,間或互通電話,越發增加了對他的了解。
啟林兼長人物畫和山水畫,共同特徵是:寧靜心態與激情抒寫相融,傳統神韻與現代意味相匯,構築出意沉境遠、墨淡趣濃的審美特質。而此種藝術境界的實現,是他多年來辛勤耕耘、澄懷觀道的結晶。
啟林1960年生於河南信陽。其舅父左明精於書法,啟林12歲即從舅習字,由《玄秘塔》而入《曹全》、《張遷》、《石門頌》諸碑,後專注於《賢良方正殘石》,掌握了堅實的書法功力。18歲參軍,服役於後勤部門,業餘全心讀書練字。由於部隊宣傳工作需要,又畫起插圖。繼而書畫作品多次獲獎,成為該部書畫自學成才標兵。此後,又考入解放軍藝術學院美術系,師從劉大為、劉天呈等著名畫家,更增強了對中國畫規律性的理解,創作水平突飛猛進。
反映軍人生活風采是部隊畫家的天職,啟林為此付出了諸多勞動。其中,畢業創作工筆淡彩人物畫《雙休日》堪稱代表。畫面採用三聯畫的形式,選取雙休日女戰士們歡快地打羽毛球的情節,深入刻畫了人物的精神世界,造型準確而優美,統一在柔和的淡藍色調之中,又用歷盡滄桑但鬱勃蔥蘢的夾葉樹烘托女兵們的青春光彩。作品的時代氣息和藝術魅力引起社會廣泛關注,人民日報、解放軍報、美術等多家報刊同時刊登了這幅新意盎然的作品。
轉業到中國美協研究部工作之後,啟林的藝術靈性在山水畫創作中得到更充分的展示。他曾對宋代范寬和清代四僧的山水做過系統分析,著重領悟了“師跡”和“師心”、“外師造化”和“中得心源”的辯證關係。在他看來,意境是畫家藉筆墨合精神、情緒跡化于山川的一種宣洩,在這種宣洩中,主體是人的情緒,而山川只不過是藉以宣洩的媒介。意貴含蓄,境貴曲折。他還認為,山水畫應講究“境趣”,境是畫家的心音,是畫家情緒和精神氣質的反映;趣則是筆墨內涵,是味道。
正是在這種審美理念的指導下,啟林創造了自己的山水藝術樣式。其特色可概括為三點。
其一,以“寫心”為價質取向。他的山水是得之於自然而又超越自然的意象山水,是在飽游沃看之後,將自然山川英華轉化為胸中丘壑,不拘形似某地實景而求山川氣象之吞吐變化,將大自然的生命活力與主觀氣韻合而為一的結果。觀其畫,或天淡雲閒,或秋氣清明,或煙嵐山居,或雨霽清涼,均有氣象萬千。意蘊澄澈、奇詭流動的感受。
其二,以“淡美”為審美取向。淡,即是墨色指向,更包涵意境指向。用墨的濃與淡,是黑與白之間無限層次性的表現;乾與濕,是由水分含量多少所產生的無限質感性的表現。啟林運墨以淡為主調,在淡墨中求層次的豐富性,用意淡而趣味濃,用墨淡而體感厚。這些技巧,是對畫道之中黑白轉換、陰陽互補、虛實相生、變化統一的自然之理的擬寫,乃成為水墨交響的樂章。應當說,這是畫家擁有“太極圖”式的辯證思維的藝術顯現。淡之用,天然高潔,沖虛而簡靜,以平和勝強烈,以虛渺勝結實。在凝練、菁萃的筆墨中表現心象的寧靜與超脫。幽淡天真之境界,是一種色相皆空的晶瑩世界,無念、無相、無住的禪境。唯其清曠、明淨、幽淡摒除一切雜念,心靈與自然契合一體方能達到。
其三,以“現代構成”為傳統增輝。他作品中的章法布局,雖然仍舊是丘壑、煙雲、溪流、樹石、屋宇之類,但決不流於傳統模式,其間多有現代意味,塊面整體,大起大伏,欲斷卻連;畫麵點、線、面的節奏韻律,黑、白、灰的轉換關係,運用自如,氣韻流貫,成為和諧統一的水墨世界。因而,讀啟林之作,有亦古亦今之感。
梅啟林獨具個性的山水畫已然嶄露頭角,他仍在奮力登攀,強化多方面的文化素養,詩文篆印,無所不鑽。曾寫有詩句“寄情山水田園裡,樂得平淡真趣多”。有此悟性,有此胸懷,啟林藝術語言的獨特性定當更為豐厚,更為耀目。
2002年11月4日

梅啟林作品賞析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