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伯言先生誄辭

年代:清代

作者:吳敏樹

體裁:散文

作品原文

為古義詞之學於今日,或曰當有所授受,蓋近代數明崑山歸大仆[2],我朝桐城方侍郎[3],於諸家為得文體之正。侍郎之後,有劉教諭[4]、姚郎中[5],各傳侍郎之學,皆桐城人,故世言古文有桐城宗派之目。而上元梅郎中伯言,又稱得法於姚氏。 余曩在京師[6],見時學治古文者,必趨梅先生,以求歸、方之所傳。而余頗亦好事,顧心竊隘薄時賢[7],以為文必古於詞,則自我求之古人而已,奚近時宗派之雲?果若是,是文之大厄也。而餘閒從梅先生語,獨有以發余意。又讀其文數十篇,知先生於文自得於古人,而尋聲相逐者[8],或未之識也。余自是益求之古書。

基本介紹

基本信息,作品原文,作品注釋,作品簡析,作者簡介,

基本信息

名稱:《梅伯言先生誄辭》
年代:清代
作者:吳敏樹
體裁:散文

作品原文

自道光甲辰[9],又九年鹹豐壬子,余復入都[10],則梅先生已去官歸金陵,而粵寇之亂大作[11]。明年金陵陷[12],聞先生得出。丁巳[13],余寓長沙,孫侍讀子余告余曰[14]:“梅先生以前二歲卒矣。”余於先生才數面,而與先生游京師者,稱先生語未嘗不及余。余窮老於世,今且避徙無所,而先生亦可謂不得志以死者。其才俊偉明達,固非但文人,而趣寄尤高[15],以進士不欲為縣令,更求為貲郎[16],及補官,老矣。而歸又逢世之亂,可傷也。乃為之誄曰:
才問以兮不施?名何為兮大馳?獨為文章之人兮,世安賴而有斯?嗚呼哀哉伯言父[17]?其文之好耶[18],其志之皦耶[19],其又以逢天之忌,而卒於顛倒者耶[20]!

作品注釋

[1]誄辭:哀祭之辭。
[2]歸太僕:明代散文家歸有光,字熙甫,號震川,江蘇崑山人。曾任南京太僕寺丞。是明代散文“唐宋派”的代表,在繼承唐宋八大家古文傳統方面開了桐城派的先河。
[3]方侍郎:方苞。
[4]劉教諭:劉大櫆。
[5]姚郎中:姚鼐。
[6]曩(nǎng):以往,從前。
[7]顧:卻,反而。隘薄:狹隘,淺薄。此處作意動用法,認為……隘薄。
[8]尋聲:順著聲音,猶言“聞風”。
[9]甲辰:指道光二十四年(1844)。
[10]鹹豐壬子(1852),吳敏樹和鄉友毛西垣一同赴京會試。
[11]粵寇:對太平天國革命軍的蔑稱。洪秀全始起義於廣西,廣西又稱粵西。
[12]太平軍於1853年3月攻克南京(金陵),定為都城,命名為天京。
[13]丁巳:鹹豐七年(1857)。
[14]孫侍讀:見《亡弟雲松事狀》注。
[15]趣寄:興趣,寄託。指志向懷抱。
[16]貲郎:出錢捐官的人。貲:通“資”,錢財。梅曾亮中進士後,因不肯做外官,納資捐官,得為戶部郎中。[17]父:男子的美稱。
[18]其:猶“豈”,表示反詰。與下面的兩個“其”字並列。
[19]皦(jiǎo):清白,高潔。
[20]顛倒:潦倒窮困。

作品簡析

吳敏樹一貫反對文學上立宗派,他認為只須同博取古書即可,“烏有建一先生之言以為門戶途轍”?並且在很多書信中都毫無顧忌地表明了這一觀點。可是由於他與桐城派主要成員的私人關係都不錯,又由於當時風尚是競仿桐城,人們有意無意地都把他歸入桐城派,因此在此篇為桐城中心人物梅曾亮所寫的誄辭里,為了辯明自己觀點的與眾不同,就很費了一番斟酌。他不無疑詞地說到桐城淵流,又含糊地提及梅與自己看法一致。儘管如此,他仍是堅持的崇古者,在一般的文字思想方面仍與桐城相同。

作者簡介

吳敏樹(1805—1873),字本深,湖南巴陵(今岳陽市)人,因有書齋建於故里南屏山,遂自號南屏,學者稱南屏先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