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梁鴻鈞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
- 出生地:湖南湘潭
- 出生日期:1905年
- 逝世日期:1945年2月
- 職業:軍人
- 信仰:共產黨
- 身份定位:革命先烈
人物簡介,戰鬥經歷,焦山戰鬥,
人物簡介
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入抗日軍政大學學習,任副隊長、隊長。1938年起任八路軍陝甘寧留守兵團保全司令部參謀處主任、延安警備司令部參謀長,率部擔負保衛延安任務。1939年被黨中央派到廣東,任東江軍事委員會書記,負責指揮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參與領導東江地區敵後游擊戰爭和開闢大嶺山、陽台山抗日根據地。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曾參加組織護送撤離香港的著名民主人士、文化界人士和國際友人至後方安全地區,受到中共中央來電錶揚,在國際上也產生了良好影響。1942年起任廣東軍政委員會委員,廣東人民抗日游擊總隊總隊長、參謀長,東江縱隊軍事特派員。帶領廣大游擊戰士在華南各地開展抗日游擊戰爭。
1944年冬轉戰到粵中地區後,籌建廣東人民抗日解放軍,1945年2月在新興蕉山反擊國民黨頑固派軍隊的圍攻中,他親自到前線指揮作戰,多處中彈,壯烈犧牲,時年40歲。
戰鬥經歷
梁鴻鈞,湘潭縣人,1905年出生在一戶貧苦農家。年少即參加田間勞動。後逃荒去廣東欽州(今屬廣西),在那裡投奔鄧本殷部當兵。1925年冬,鄧本殷部被南征的國民革命軍第四軍打敗,他又加入第四軍。1926年夏,他隨第四軍北伐來到武漢。“四一二”政變後,他隨部隊東征討蔣,後參加南昌起義,在第十一軍第二十五師當班長、副排長。起義部隊南下廣東,在大埔縣三河壩被打散後,他隨朱德、陳毅轉戰贛南、粵北、湘南一帶,於1928年4月到達井岡山,被編入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擔任排長、副連長。這年冬,他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在此後的幾年中,他隨部隊參加過根據地的建設和土地改革,參加過反“圍剿”的戰鬥,並先後任連長、副營長、營長等職。
1933年10月,他調紅一方面軍第五軍團任團副政委。紅軍長征時,他負責紅五軍團的殿後任務。部隊到達陝北後,紅五軍團改編為第五軍,他任團政委。
1937年8月,梁鴻鈞調延安中國人民抗日軍事政治大學學習。1938年3月畢業後,被分配到陝甘寧邊區留守兵團,任副參謀長。後來又調任延安警備區參謀長。9月,他同其他十多名幹部,被中共中央派去廣東工作,隨同前來延安參加六屆六中全會的廣東省委書記張文彬前往廣東。1939年5月,他被任命為廣東東江軍事委員會書記,負責東江地區兩支游擊隊(新編大隊和二大隊)的領導工作。此後,他同東江軍委另一名主要負責人梁廣,經常來往於東江的惠陽、東莞、寶安、深圳等地,指揮部隊開展游擊戰爭。9月,他指揮新編大隊英勇出擊,夜襲被日軍侵占的葵涌、沙魚涌,收復這兩個據點,繳獲一批武器。12月,又在橫崗伏擊,打死打傷日軍三十多人。與此同時,第二大隊也摧毀了寶安縣城南頭附近日軍駐地的大涌橋,切斷電話線,襲擊軍車,並於I2月1日收復寶安縣城南頭,初步打開了東江敵後抗日戰爭的局面。
1939年冬,梁鴻鈞為了對付國民黨頑固當局企圖消滅東江游擊隊而掀起的反共浪潮,於12月下旬偕同游擊大隊負責人曾生、王作堯將兩個大隊向東轉移到海豐、陸豐地區。1940年6月,他又根據八路軍駐香港辦事處主任廖承志轉來中央的指示,又將曾生、王作堯部隊調往東莞、寶安、惠陽抗日前線作戰,並在寶安上下坪村將這兩支游擊大隊改編為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下設第三大隊和第五大隊,仍分別由曾生、王作堯任大隊長,尹林平兼任兩大隊政委。不久,第三大隊建立和發展了大嶺山抗日根據地,在東莞一帶打擊敵人,取得了百花洞大捷;第五大隊到寶安敵後,開創了陽台山抗日根據地,多次取得反“掃蕩”的勝利。在1941年秋掀起的反共浪潮中,他面對國民黨政府軍隊對東莞大嶺山抗日根據地的進攻,同曾生率領兩個中隊和短槍隊轉移到寶安、深圳附近地區,然後於10月同第三、五大隊配合,襲擊了駐廣九鐵路石鼓車站的張林大隊,其一個中隊被消滅。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日軍占領香港。他與尹林平、梁廣、連貫、曾生、喬冠華等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領導人,想盡一切辦法,將一批滯留香港的著名愛國民主人士、文化界人士搶救出來,轉移到後方安全地區,進行了三個月的緊張戰鬥。正由於他及其他領導人的共同努力,終於把幾百名著名愛國民主人士和重要文化界人士如何香凝、鄒韜奮、柳亞子、沈雁冰等以及一批國際友人,安全護送到大後方,勝利地完成了上級交給的任務,因而受到中共中央的來電錶揚。許多愛國民主人士和文化界人士,也稱讚這次搶救是“難以想像的仔細周密”,是抗戰以來“最偉大的搶救工作”。
1942年1月,梁鴻鈞任新組建的廣東軍政委員會委員,兼廣東人民抗日游擊總隊總隊長,軍政委員會書記尹林平為政委,委員曾生任副總隊長,統一領導華南抗日游擊戰爭。他在香港、九龍地區組建游擊總隊港九大隊,四出打擊日軍,並從事剷除漢奸、炸毀橋樑、襲擊香港海上運輸線等鬥爭,使港九地區的日、偽軍和漢奸惶惶不可終日。他還根據港九大隊開展游擊鬥爭的經驗,組建了長槍隊、海上隊和市區隊,以適應港、九地區特點和靈活機動打擊敵人的需要。有次,他親自帶領幾個游擊隊員裝成農民,身藏手槍,潛入靠近香港、九龍的大埔、沙田等地,一舉拔掉敵偽軍的一個據點,安全返回了駐地。
東江抗日根據地的發展,引起國民黨頑軍的敵視,他們曾糾集五千餘人,於4月對根據地的白石龍村發動進攻。梁鴻鈞指揮游擊隊同頑軍展開激戰,然後相機轉移到外線,深入日軍敵後,開闢新區。6月下旬,他又同王作堯、楊康華等率部挺進東莞,恢復東莞大嶺山抗日根據地,並粉碎了日軍、偽軍、頑軍三方對東江抗日根據地的合擊。1943年春,按照廣東軍政委員會的部署,他又率游擊隊深入敵後,發展新區,加速開展城鄉抗日鬥爭和各項革命工作。他和曾生、王作堯指揮游擊隊擊敗寶安西鄉、沙井的偽軍,在黃松崗擊斃護沙大隊中隊長麥永,爭取東莞厚街的偽軍三十師八十九團代團長梁德明率部起義。這年I2月,他與游擊總隊女子中隊隊長李靜結婚。
1944年8月,梁鴻鈞奉中共廣東省臨時工作委員會和廣東軍政委員會的派遣,赴粵中地區工作,開闢新的戰場,再向西江、粵桂邊區、南路發展。1〗月,梁鴻鈞來到鶴山宅梧附近地區,奉命將進入粵中的廣東人民游擊隊中區縱隊和粵中地區游擊隊組建為廣東人民抗日解放軍,由他任司令員,羅范群為政委,謝立全為副司令員兼參謀長,劉田夫為政治部主任。
1945年1月20日,廣東人民抗日解放軍在鶴山宅梧正式成立。為了推動南粵抗日鬥爭的發展,他在放手發動民眾,建立“兩面政權”,爭取進步力量等方面,做了許多工作,使珠江三角洲的河網地帶、平原要道、丘陵山地,到處成為游擊區,有效地打擊了敵人。在這段期間,解放軍曾多次打退了駐江門、新會的日、偽軍的進攻,在新會松山等地擊敗了陳培、余鏡波等偽軍的“掃蕩”,還爭取頑軍挺三大隊的特務中隊長秦炳南起義。但由於頑軍的不斷增兵,他又率部轉移到老香山脈一帶,待機殲敵。
焦山戰鬥
1945年2月20日,廣東人民抗日解放軍在廣東鶴山縣宅梧地區宣布成立。遵照中共廣東省臨委的指示,廣東人民抗日解放軍主力部隊從高鶴皂幕山向西挺進新興、恩平、雲浮、陽春,開闢雲霧山抗日根據地。2月21日晚,部隊從高明老香山出發,進入新興縣境的岩頭村時,天已放亮,部隊只好就地隱蔽待命。
當天晚上,部隊從岩頭村出發。當時,天下著大雨,山路泥濘,22日天亮時,部隊才進入到蕉山村駐休整,待凌晨3時出發。
我軍駐紮蕉山村的情況,被當地靖安鄉第二保保長彭天、鄉長董洪才獲悉,並將軍情向國民黨158師473團代理團長黃韜遠匯報。下午4時,國民黨158師473團從60里外,兵分三路包圍蕉山村。一路沿河邊和小路攻擊村的正面;二路控制東面村後山制高點;三路從村北攻入村里。當國民黨158師473團第三路由山腳竄至村口附近,被我軍哨兵發覺,立即開槍射擊。槍聲一響,敵軍迅速把蕉山村三面包圍起來。
戰鬥一打響,梁鴻鈞司令員臨危不懼,堅定沉著,果斷指揮部隊作戰。他身先士卒,率隊搶占南邊的山頭,並命令後繼上山的吳桐、霍文組成強大火力痛擊敵人,掩護司政機關工作人員突圍。
在那硝煙瀰漫的山頭陣地上,梁鴻鈞司令員鎮定自若,鼓勵戰士英勇殺敵。在激烈的戰鬥中,霍文、吳桐等指戰員多次勸說他撤出戰鬥,轉移到安全的地方去。但任憑吳桐喊破了嗓子,梁鴻鈞司令員仍像峭岩上的蒼松,疾風中的勁草,屹立在戰火紛飛的陣地上,把生死置之度外。在激烈的戰鬥中,梁鴻鈞司令員不幸犧牲,時年40歲。
激戰至天黑時分,在夜色的掩護下,部隊分兩路突圍。一路由政治委員羅范群、政治部主任劉田夫、中共廣東省臨時委員會連貫率領機關人員向東南方大山撤退;一路由副司令員謝立全,中共中區特別委員會宣傳部長周天行率領,渡河撤到共成耕下村轉移至合河。後兩路部隊會合於恩平郎底一帶。
蕉山戰鬥是慘烈的,廣東人民抗日解放軍在地形不利,敵眾我寡的危急關頭,我軍指戰員臨危不懼,英勇戰鬥,終於衝出重圍,勝利抵達目的地。這次戰鬥,梁鴻鈞司令員等59位指戰員壯烈犧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