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興祿(1917~1987)又名梁一平,祖籍湖北沔陽,出生於江蘇高淳縣漕塘前進村。南京市骨科專家,“梁氏骨科”創始人。師從安徽骨傷科名醫曹金彪,1943年開始獨立行醫,擅長骨科疾病,獨創出“梁氏四字正骨法”和驗方“蘇木海桐皮飲”。2010年7月“高淳梁氏骨傷科”獲南京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稱號。
基本介紹
- 人物名:梁興祿
- 別名:梁一平
- 主要成就:“梁氏骨科”創始人,獨創“梁氏四字正骨法”
- 擅長:骨傷科
- 出生日期:1917年
- 逝世日期:1987年
- 出生地:江蘇高淳縣漕塘前進村
主要經歷,學術內容,軼事典故,1. 梁興祿“東壩擺頭”稱號的由來,2. 梁興祿冒雨為耕牛接骨療傷,3. 梁興祿妙手正骨,女孩如意婚嫁,後世影響,
主要經歷
梁興祿祖籍湖北,出生於江蘇,幼年讀私塾,後在東壩銀林國小肄業。1931年至1936年先後投師了三位師傅習武學醫,並立志終生懸壺濟世。1937年,拜師安徽骨傷科名醫曹金彪門下,做了曹的關門弟子。三年學徒期滿,梁興祿開始跟隨師父上山採藥,協助師父為病人接骨療傷。
民國32年(1943),梁興祿拜別師父,回到家鄉獨自創業。他常年奔波於高淳的東壩、固城、漕塘和安徽省的宣城、郎溪、廣德等丘陵山區。因為服務周到,療效顯著,得到民眾一致好評。1952年,他在漕塘鄉組織創辦漕塘聯合診所。1953年,縣衛生科將他從漕塘調到固城聯合診所任所長。1958年,在政府的支持下,他的聯合診所與鎮上的中和堂、廣和堂、人和堂、天和堂四家藥號合併,成立東壩中醫院,由梁興祿任院長。經過數年的研究摸索,1958年獲得首例耕牛接骨復位成功。從此,他在給人治病的同時,還要為牛療傷。
梁興祿曾先後當選高淳縣第二、第三、第七屆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第四、第五屆縣人民委員會委員。1966年前,多次被評為縣衛生系統先進工作者。1982年被鎮江地區衛生局評為高淳四大名醫之一。1982年退休,1987年9月因腦溢血在縣人民醫院救治無效去世。
學術內容
梁興祿在多年的臨床實踐中,認真研究土方、秘方,不斷總結接骨經驗,獨創出“梁氏四字正骨法”和驗方“蘇木海桐皮飲”,成為高淳一大中醫學術流派。“四字正骨法”即托、拉、摸、平,也是他常說的“手摸心會,法從手出”。中藥“蘇木海桐皮飲”有舒筋活絡、行血通關、促進斷骨癒合之功。他和他的徒弟們運用此術,外施手法,內服中藥,為許多患者解除了病痛。
軼事典故
1. 梁興祿“東壩擺頭”稱號的由來
梁興祿的師父曹金彪對他要求十分嚴格。曹醫師在樑上懸掛4隻四五十斤重的沙袋,讓他每天推沙袋鍛鍊臂力和快速反應能力。這年盛夏的一天,梁興祿在練完沙袋收功時,一隻沙袋經撞擊破裂,沙子從頭頂直瀉全身。汗水沾上沙子,更覺腌臢難忍。情急之下沒有多加考慮,就一頭扎進門前的池塘中,想洗個痛快。孰料滾熱的身體驟然遇到塘底的涼水,立即引起全身抽搐。雖及時獲救,但卻落下了“擺頭”的終身殘疾。醫術成名後,遠近的病家都只知道有“東壩擺頭”,而不知梁興祿其名。
2. 梁興祿冒雨為耕牛接骨療傷
耕牛受傷,必須到現場救治,而每次農民來請他出診,他都有求必應。有一次,宣城縣橫路村一位農民急匆匆趕來請他為牛出診。從東壩去橫路村,路途遠,交通不便,天又下起了小雨。家人勸他託故回絕,他嚴肅地說:“人家的牛受了傷,比人生病還急,怎么能不去呢?”說完,拿起一把雨傘,就跟著來人走了。他幾次去橫路村給耕牛療傷,村民們深受感動。為了向他致謝,村里推派代表敲鑼打鼓給他送來一面錦旗,上書“為民造福”。
3. 梁興祿妙手正骨,女孩如意婚嫁
溧陽縣澗灣村有一名女患者,8歲時患骨髓炎,並發病理性骨折。由於體位不正,致畸形癒合。右下肢僵直極度內收,屈髖位架壓於健側大腿前面,外展功能喪失,不能行走,且無法結婚。1969年,患者已21歲,由其父親和未婚夫遠道送來東壩求治。梁興祿經仔細檢查,再三考慮後,決定給予手術矯形治療。先在大粗隆切口進入,於骨質畸形外角處切除一楔形骨段,然後使患肢外展至正常角度,用石膏固定,同時內服中藥。一個月後拆除石膏,出院休養;兩個月後可扶杖下地活動。一年後回訪,患者已能放杖跛行,並如意婚嫁。
後世影響
梁興祿桃李滿天下,他的下一代及他培養的學生現在都已經成為某些醫院的醫療人才和醫療骨幹。
長子梁冠英是江蘇省名醫,曾任縣中醫院業務院長;長孫梁軍,主任醫師,骨科醫學博士,現任高淳雙塔醫院院長。
次子梁冠華是副主任醫師、南京市名中醫,曾任東壩中醫院院長;梁冠華的兒子,主治醫師,本科畢業於安徽中醫學院,現兼任溧水縣毛公埠醫院院長。
三子梁冠富,副主任醫師,曾任薛城醫院院長。
四子梁冠貴,主治醫師,現任薛城醫院院長。
而今的梁氏接骨歷經近百年,已形成了獨特的醫療服務體系。梁氏骨科秘方曾榮獲南京市科委頒發的科技發明二等獎。2007年12月梁氏骨科被列入南京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2010年7月“高淳梁氏骨傷科”獲南京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