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翕章,石油儲運工程專家。長期致力於油氣管道、油庫的設計和建設工作,主持設計克拉瑪依至獨山子、大慶至秦皇島、威遠至成都等大型輸油管線和我國第一條大口徑穿越長江的巴蜀輸氣管道。組織設計並建設新中國第一批原油庫、成品油庫、航空港油庫、海軍油庫、火車接轉油庫等大批輸油系統,同時開展了全國土壤腐蝕性的研究與實驗工作。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梁翕章
- 出生地:北京市
- 出生日期:1914年5月18日
- 職業:石油儲運工程專家
簡歷,生平簡介,基本介紹,學習經歷,初期工作,出國學習,回國建設,調研比較,心繫未來,主持大型輸油(氣)管道建設,建設背景,施工過程,承擔修建油庫的艱巨任務,長期堅持開展土壤腐蝕試驗,心繫管道事業的發展,主要論著,
簡歷
1914年5月18日 出生於北京市,祖籍廣東省南海縣。1926-1929年 在北京育英中學國中學習。1929-1932年 在北京匯文中學高中學習。1932-1936年 在北京輔仁大學學習。1936-1939年 在上海中國無線電業公司當工務員。1940-1941年 任重慶建國機器廠廠長。1942-1945年 任重慶甘肅油礦局助理工程師、甘肅油礦局油品配製廠廠長。1945-1947年 赴美國學習石油儲運及石油管道。1948-1949年 任上海中國石油公司工程室工程師,上海高橋石油東廠主任兼工程隊隊長。1950-1953年 任石油管理總局技術處工射笑蜜程師、設計處工程師。1953-1956年 任石油部設計局施工室主任,總建築師。1956年6月-1960年 任石油部北京勘察設計院總工程師。1960-1963年 任石油部北京設計院副總工程師。1964-1969年 任石油部基建司副總工程師。1969-1973年 在“五七幹校”勞動。1973-1975年 在瀋陽八三管道設計研究所工府祖定精作。1976-1978年 在廊坊管道局設計院工作。1978-1980年 任國務院管道建設辦公室副總工程師。1980-1988年 任石油天然氣規劃設計總院總工程師。1988年9月 退休。1992年 經中央組織部、統戰部審查因其護廠有功改為離休。
生平簡介
基本介紹
梁翕章,石油工程專家。廣東南海人。1936年畢業於輔仁大學物理系。曾任中國無線電公司助理工程師、玉門油礦工程師。1945年赴美國進修,1947年回國。任中國石油公司上海勘探室工程隊隊長。建國後,歷任石油工業部北京勘察設計院、石踏乎油部規劃設計總院總工程師、高級工程師,中國石油學會第一、二屆常務理事。長期從事石油隼運建設的技術領導工作。曾組織大慶、勝利等大型油庫及新疆、四川石油天然氣長輸管線的設計和建設工作。
學習經歷
梁翕章,1914年5月18日生於北京,祖籍廣東南海縣。幾位兄長都畢業於清華大學,留學美國。
梁翕章在校讀書期間,正值國內憂外患交織,學潮洶湧澎湃,他屑敬拘先後參加了“五卅”、“一二·九”等學生愛國運動,逐步樹立了“愛國是第一人格”的思想。
初期工作
1936年梁翕章從輔仁大學畢業,到上海中國無線電業公司工作。第二年發生了“七七事變”和“八一三”日本侵略軍進攻上海的事件。他目睹了日本侵略軍的種種暴行,胸中充滿了民族仇恨。1938年春,櫻估仔他所在的工廠開始輾轉內遷,先是漢口,後到重慶。1940年剛剛開工不久的工廠被日本侵略軍的炸彈擊中,工廠被毀,職工全部遣散。失業後的梁翕章先是在進步人士沙千里所創辦的建國機器廠當廠長,1942年來到甘肅油礦局,實現他致力於“振興民族工業”的志向,從此,他與石油工業結下了不解之緣。
出國學習
1942年梁翕章奉命到湘南、廣西西江沿岸為玉門油礦局收購所需物資。返回途中遭翻車之禍,身受重傷。1945年甘肅油礦局委派他赴美國進修石油儲運工程專業。到美國不久便傳來了日本侵略軍投降的訊息,他興奮不已,更加珍惜這次學習機會,刻苦鑽研,爭取學到更多的知識和技術,報效國家。在美國三年時間裡,他對管道建設、輸油工藝、施工條件以及運行管理等各個環節都進行了深入的學習,為他以後從事石油儲運工作打下了基礎。
回國建設
1947年底,梁翕章學成回國,被派往上海中國石油公司任工程室工程師,第二年任上海石油公司高橋東廠主任兼工程隊長。當時正值上海解放前夕,按照地下黨組織的要求及公司指示,由他負責組織護廠,使地處浦東戰區前沿的高橋東廠和兩萬多噸油品免遭國民黨軍的破壞,為解放軍南下提供了物資保證。這段經歷在後來的“文化大革命”中被歪曲,使他蒙受不白之冤達20年之久。1978年碑店習、1979年在石油管道局和石油部機關幹部大會上,先後兩次平反。1993年,中共中央組織部、統戰部對他這一段歷史給予了正確評價,充分肯定了他的愛國行為。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伊始,百廢待興。梁翕章全身心地投入到社會主義經濟建設中。他參加了燃料工業部幹部學校的第一期政治學習班,半年的學習使他進一步加深了對中國共產黨的認識。當時國家的經濟建設全面展開,對石油的需要量一天天增加。1953年他奉命到西北負責汽勸祝主從玉門到蘭州煉油廠800km輸油管道的踏勘、選線和測量工作,同時肩負蘭州煉油廠選址及測量任務。緊接著他又參與組織設計了我國第一項原油儲運系統工程——玉門及新疆至上海的原油東運工程。同時他組織設計,配合施工,在北京、漢口、大連、湛江、廣州等地建成了新中國第一批原油庫、成品油庫、航空港油庫、海軍油庫、火車
接運站庫,並為鐵路、港口的各類型油庫建設積累了經驗。1958年他參加了中國第一條原油管道——克拉瑪依至獨山子輸油管道建設工作。1960年他參加了大慶油田會戰,負責大慶原油外運的管道選線工作。1961年又主持設計並組織施工了我國第一條大口徑輸氣管道——巴渝管道,成功地穿越了長江“天塹”,完成了從綦江9號氣井向重慶鋼鐵廠的供氣任務,並為以後的油氣管道穿江工程積累了經驗。1963年四川石油會戰開始,作為基建指揮部總工程師的梁翕章參加了四川境內幾條主要輸氣管道的建設工作。在威遠至成都的管道工程建設中,他再次組織了選線、設計、施工、氣體試壓、穿江等各項工作,並與四川設計院的同行們一起成功地進行了我國石油管道建設史上第一次清管試驗。“文化大革命”開始以後,他從四川返回北京,參加了北京至河南的石油管道踏勘工作。1969年到江漢石油幹校,1973年到瀋陽“八三”工程設計研究所做技術工作。
20世紀80年代初,梁翕章調到石油規劃設計總院工作。這期間他先後擔任過石油學會第一屆儲運委員會副主任、第二屆腐蝕與防護委員會主任、中國交通運輸協會委員會委員、常務理事等社會工作,當時年近古稀的梁翕章工作熱情不減,他主持研究了引進先進管道技術的工作,宣傳、推廣密閉輸油工藝、清管技術等,取得了良好效果;他擔任國家科委重點項目——“全國土壤腐蝕網站試驗”協調領導小組組長,其成果為國家的基本建設積累了重要的基礎資料;他擔任國務院技術經濟中心交通運輸“發展我國成品油管道”課題組副組長,組織編制完成了《全國成品油管道規劃》,並多次深入邊疆、沙漠,組織新疆原油外輸工程的可行性研究工作。
調研比較
1983年,梁翕章參加了在美國召開的SPE會議,有機會參觀過去進修時看過的老管道並了解美國現代管道技術,加深了對原油和成品油輸送管道管理現代化的認識。回國後他進行多方調研和比較,向上級提出了“引進先進的管道管理設備和技術,改建鐵嶺至大連石油管道工程”的建議,並由他負責組織這一工程的技術引進。通過15年運營收到明顯效果,成為國內原油管道工程的樣板,後來許多管道工程都借鑑它的經驗和做法,提高了石油管道建設的技術水平,培養了一批技術人才。
心繫未來
1988年6月,74歲的梁翕章退休。退休後,他專門從事寫作,總結數十年參加管道建設的經驗,翻譯國外有關的技術資料。他常說:“我現在的任務不是搞高精尖,而是要在那些普遍的、大量的、影響管道發展水平的問題上下功夫,給後人留下點精神財富。”他編寫的著作有針對性、啟發性和指導性,受到石油管道工程技術人員的歡迎。
梁翕章還是全國政協第三至第六屆委員會委員。198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主持大型輸油(氣)管道建設
建設背景
中華人民共和國剛剛建立的時候,全國的石油年產量僅有12萬噸,輸油管道一條也沒有。隨著玉門、克拉瑪依、四川和大慶等油氣田的開發,以及新中國的經濟建設對石油需求量的一天天增加,再加上當時鐵路運輸能力極其有限,因此,修建輸送石油管道的任務就提到了國家的重要日程。
施工過程
1953年,曾經在美國專門進修、實習三年石油儲運工程的梁翕章承擔了從玉門至蘭州800km輸油管道的踏堪、選線和測量工作。當時條件異常艱苦,他和同事們靠兩隻腳和一雙手,在根本沒有路的戈壁灘和荒山野嶺,測走向、量標高、測地溫,曉行夜宿,就這樣,在大西北的甘肅走廊一步一步地測,一乾就是兩年,終於沿長城的走向,選定了一條最為合理的線路。同時,也培養出了石油設計工作第一批勘測隊伍。
1958年和1961年,梁翕章又先後主持設計並組織施工興建了我國第一條輸油管道——克拉瑪依至獨山子輸油管道和我國第一條大口徑輸氣管道——巴渝(即四川的綦江9號氣井至重慶)輸氣管道,這在當時無資料、無經驗、無專業施工隊伍的情況下所面臨的困難是可想而知的。尤其是巴渝輸氣管道工程需要穿過500m寬的長江“天塹”,困難就更大。面對激流滾滾的長江,他晝思夜想,“鋼管的焊口能不能經受得住水流的衝擊?”、“輸氣後江水的漂浮力會不會把管道懸空?”、“管道在高低不平的江底如何固定?”……這一連串的問題容不得他們多想,要趕在汛期到來之前穿過江去。不到一個月就要完成全部準備工作,時間非常緊迫。他們用了20天時間就將穿越所需的管道焊接好。過江那天,他們歷盡辛苦,用拖船和拖拉機將管道拖過江去。但當管線全部接通,用天然氣試壓時,從江中噴出10m高的水柱,判斷為過江管道斷裂了。第一次穿越失敗了。
面對失敗,梁翕章和其他工程負責人一起反覆研究管道斷裂的原因,集思廣益,終於找出了問題的關鍵所在,那就是由於江底激流的衝力,使在江底不穩定的管道發生震動,當振動的幅度超過管材自身的強度就會發生斷裂。這在理論上雖沒有什麼深奧的道理,但在當時的施工中從未遇到過。為了減小和防止管道的震動,有人提出在江底挖出一條溝,把管道放進去,但在滿是鵝卵石的江底挖溝困難是很大的。梁翕章和大家一起結合四川老百姓搞水利工程的做法,想出了一個“土”辦法——把大塊的卵石裝進用粗鉛絲編成的籠子裡,四川水利上稱為“石龍”。先將過江管道拖過江,然後用水上吊車將石龍吊起放入水中,由在水中的潛水員協作將石龍擺放在管道的兩側,上面也覆蓋幾條石龍,他們用這個辦法第二次穿越獲得成功。這條過江管道一直用到幾十年後的今天,仍在正常運行。實踐證明,在當時不具備大型施工機具的情況下,不失為一個有效辦法。1963年,梁翕章又參加了四川境內幾條主要輸氣管道的建設,遇有穿江工程,都採用這一方法完成。他還在威遠至成都輸氣管道工程中成功地進行了我國油氣管道建設史上第一次清管試驗,並從此在全國油氣管道推廣開來,有效地提高了管道的輸送效率,延長了管道的使用壽命。
承擔修建油庫的艱巨任務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以後,由於經濟建設大規模地展開,社會上各行各業用油量大幅度增加,但當時各地儲油設施極其缺乏,國家決定大量修建各種類型的儲油庫。1956年至1959年期間,梁翕章承擔了這項任務。他和工程設計人員先後設計並參加修建了商業部北京市、漢口市的成品油庫;國家儲備局湖南省、四川省、湖北省的原油和成品油庫;鐵道部二連市和牡丹江市接轉前蘇聯原油的鐵路接運油庫;交通部大連港、湛江港的原油和成品油庫;海軍用的洞庫,以及改建撫順二廠的原油儲運系統等,為儲油庫的建設摸索、積累了經驗。
50年代,可供建儲油罐的鋼材極少,當時除了汽油罐用鋼材外,其他儲油罐只能用非金屬儲罐,且形式多樣,有半地下磚砌原油罐,有圓柱形半地下混凝土罐和圓柱形地上預應力混凝土罐等。採用半地下儲油的方式,主要是為了平衡牆體內外受力的條件,有外面覆土就可以加大儲油深度,增加儲油量,同時也帶來由灌底抽油的問題。為此只能將泵房建在半地下,這給油庫帶來很多操作中的困難。但無論哪種非金屬儲罐都有滲漏問題。為解決非金屬罐的防滲,梁翕章進行了長期研究工作,最後採用了中國特產的生漆摻合黏膠劑塗在混凝土罐內壁,基本解決了儲存汽油的問題。
商業油庫必須用鋼質油罐,但是,我國當時沒有足夠的鋼材。為了節省鋼材,梁翕章他們學習國外經驗,設計推廣了最省鋼材的人字型罐頂的無力矩油罐。所有這一套比較落後的石油儲存設備一直延用到80年代。
長期堅持開展土壤腐蝕試驗
土壤對埋地管道的腐蝕是很嚴重的。因此,管道壽命的長短與土壤腐蝕性的大小有著直接關係。1958年石油部組成了“全國土壤腐蝕試驗網站”科研小組並指派梁翕章具體負責。到1961年,他們在全國不同土壤區設了19個網站,共埋設金屬、非金屬各類塗層的試件4350件。截至1966年,每年都按埋設時間長短分組取樣進行化驗分析。此項工作在“文化大革命”中被迫中止,直到1981年才得以恢復,並由國家科委牽頭繼續進行,更名為全國防腐保溫中心站,梁翕章仍是主要負責人之一。他們對原來的網點和已埋設十多年的試件進行了全面複查,獲取了極為寶貴的資料,原在寶鋼、葛洲壩附近埋設的試件為這兩項大型工程的設計、施工提供了重要的參考資料,也為全國管道和油庫建設提供了重要依據。
1995年開發塔里木油田時,由石油學會與防腐保溫中心站聯合組織人員到塔里木油區推廣防腐新技術。在塔里木油田領導的支持下,由石油學會負責與中心站協作開展對塔里木油區進行土壤腐蝕性綜合評價的科研工作。由梁翕章負責組織與推動這項工作。梁翕章有意識培養一位在美國學防腐專業回國的博士生擔任項目負責人,讓他參加所有的腐蝕會議,全面了解管道、油田存在的問題以及土壤網站、數據的利用問題,引導這位年輕人把模糊數學套用到土壤腐蝕性的識別技術上來,並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且套用到塔里木油區。他們在塔里木選擇了100處埋下試片,一年後取樣分析,作出對2萬km2範圍的土壤綜合評價,並在天山南沿沙漠區發現最強的土壤腐蝕區。這種土壤評價的方法已在大港油田、大慶油田推廣,並取得較好的成效,為多年土壤腐蝕試驗網站的數據利用提供了途徑。
心繫管道事業的發展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以後,梁翕章先後參加了我國主要油氣管道和儲油庫的設計和建設工作,他在不畏艱難拚命工作的同時,看到了我們與國外技術水平的差距,也看到了國內有關管道和油庫技術資料(尤其是中文資料)的奇缺。他想:“自己在國外專門學習過油氣儲運工程,又有幾十年的實踐經驗,填補這個技術資料的空白是自己義不容辭的責任,也是繼續發展我國管道事業所需要的”。早在50年代,他就針對當時管道建設的需要,撰寫了《論石油儲運技術》,並且翻譯了《石油儲運手冊》,成為當時石油技術人員學習的主要教材和工具書。進入80年代以來,年逾花甲的梁翕章在繁忙的業務工作和社會工作之餘,又開始撰寫、編輯和翻譯有關管道建設方面的學術論文和著作。1980年他翻譯了《到瓦爾迪茲800里》一書,同時,結合新疆原油外輸,翻譯、編寫了《美國休斯敦地區石油工業與管道建設》;1982年負責主編《中國大百科全書·交通卷》的“管道運輸部分”,並組織十多個單位共同編制了“全國成品油管道規劃”。1988年他退休後,又開始編寫《世界著名管道工程》和《英漢大辭典·油氣儲運分冊》,以進一步普及管道建設方面的知識。為了推進我國成品油管道運輸技術的發展,1996年他開始研究世界成品油管道運輸技術發展史,撰寫《成品油管道概論》。進入1999年,在石油管道建設戰線上嘔心瀝血、辛勤工作60多年,已經85歲高齡的梁翕章,還為石油幹部管理學院編寫了《管道工程管理》英文教材,並親自為基層石油管道技術人員講課,學員們無不為之感動。他在講課當中始終貫穿著對石油管道事業的熱愛之情和對年輕石油科技人員的殷切期望,希望他們著眼於國家的發展和強大,堅持理論聯繫實際,努力把我國的石油管道技術水平提到一個新的高度。
主要論著
1 梁翕章.論石油儲運技術.石油局,1952
2 梁翕章.石油儲運手冊.北京:石油工業出版社,1956
3 梁翕章主編.中國大百科全書.交通運輸卷·管道運輸.北京: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4 梁翕章主編.英漢石油大辭典·油氣儲運分冊.北京:石油工業出版社
5 梁翕章.世界著名管道工程(6).北京:石油工業出版社,1994
回國建設
1947年底,梁翕章學成回國,被派往上海中國石油公司任工程室工程師,第二年任上海石油公司高橋東廠主任兼工程隊長。當時正值上海解放前夕,按照地下黨組織的要求及公司指示,由他負責組織護廠,使地處浦東戰區前沿的高橋東廠和兩萬多噸油品免遭國民黨軍的破壞,為解放軍南下提供了物資保證。這段經歷在後來的“文化大革命”中被歪曲,使他蒙受不白之冤達20年之久。1978年、1979年在石油管道局和石油部機關幹部大會上,先後兩次平反。1993年,中共中央組織部、統戰部對他這一段歷史給予了正確評價,充分肯定了他的愛國行為。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伊始,百廢待興。梁翕章全身心地投入到社會主義經濟建設中。他參加了燃料工業部幹部學校的第一期政治學習班,半年的學習使他進一步加深了對中國共產黨的認識。當時國家的經濟建設全面展開,對石油的需要量一天天增加。1953年他奉命到西北負責從玉門到蘭州煉油廠800km輸油管道的踏勘、選線和測量工作,同時肩負蘭州煉油廠選址及測量任務。緊接著他又參與組織設計了我國第一項原油儲運系統工程——玉門及新疆至上海的原油東運工程。同時他組織設計,配合施工,在北京、漢口、大連、湛江、廣州等地建成了新中國第一批原油庫、成品油庫、航空港油庫、海軍油庫、火車
接運站庫,並為鐵路、港口的各類型油庫建設積累了經驗。1958年他參加了中國第一條原油管道——克拉瑪依至獨山子輸油管道建設工作。1960年他參加了大慶油田會戰,負責大慶原油外運的管道選線工作。1961年又主持設計並組織施工了我國第一條大口徑輸氣管道——巴渝管道,成功地穿越了長江“天塹”,完成了從綦江9號氣井向重慶鋼鐵廠的供氣任務,並為以後的油氣管道穿江工程積累了經驗。1963年四川石油會戰開始,作為基建指揮部總工程師的梁翕章參加了四川境內幾條主要輸氣管道的建設工作。在威遠至成都的管道工程建設中,他再次組織了選線、設計、施工、氣體試壓、穿江等各項工作,並與四川設計院的同行們一起成功地進行了我國石油管道建設史上第一次清管試驗。“文化大革命”開始以後,他從四川返回北京,參加了北京至河南的石油管道踏勘工作。1969年到江漢石油幹校,1973年到瀋陽“八三”工程設計研究所做技術工作。
20世紀80年代初,梁翕章調到石油規劃設計總院工作。這期間他先後擔任過石油學會第一屆儲運委員會副主任、第二屆腐蝕與防護委員會主任、中國交通運輸協會委員會委員、常務理事等社會工作,當時年近古稀的梁翕章工作熱情不減,他主持研究了引進先進管道技術的工作,宣傳、推廣密閉輸油工藝、清管技術等,取得了良好效果;他擔任國家科委重點項目——“全國土壤腐蝕網站試驗”協調領導小組組長,其成果為國家的基本建設積累了重要的基礎資料;他擔任國務院技術經濟中心交通運輸“發展我國成品油管道”課題組副組長,組織編制完成了《全國成品油管道規劃》,並多次深入邊疆、沙漠,組織新疆原油外輸工程的可行性研究工作。
調研比較
1983年,梁翕章參加了在美國召開的SPE會議,有機會參觀過去進修時看過的老管道並了解美國現代管道技術,加深了對原油和成品油輸送管道管理現代化的認識。回國後他進行多方調研和比較,向上級提出了“引進先進的管道管理設備和技術,改建鐵嶺至大連石油管道工程”的建議,並由他負責組織這一工程的技術引進。通過15年運營收到明顯效果,成為國內原油管道工程的樣板,後來許多管道工程都借鑑它的經驗和做法,提高了石油管道建設的技術水平,培養了一批技術人才。
心繫未來
1988年6月,74歲的梁翕章退休。退休後,他專門從事寫作,總結數十年參加管道建設的經驗,翻譯國外有關的技術資料。他常說:“我現在的任務不是搞高精尖,而是要在那些普遍的、大量的、影響管道發展水平的問題上下功夫,給後人留下點精神財富。”他編寫的著作有針對性、啟發性和指導性,受到石油管道工程技術人員的歡迎。
梁翕章還是全國政協第三至第六屆委員會委員。198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主持大型輸油(氣)管道建設
建設背景
中華人民共和國剛剛建立的時候,全國的石油年產量僅有12萬噸,輸油管道一條也沒有。隨著玉門、克拉瑪依、四川和大慶等油氣田的開發,以及新中國的經濟建設對石油需求量的一天天增加,再加上當時鐵路運輸能力極其有限,因此,修建輸送石油管道的任務就提到了國家的重要日程。
施工過程
1953年,曾經在美國專門進修、實習三年石油儲運工程的梁翕章承擔了從玉門至蘭州800km輸油管道的踏堪、選線和測量工作。當時條件異常艱苦,他和同事們靠兩隻腳和一雙手,在根本沒有路的戈壁灘和荒山野嶺,測走向、量標高、測地溫,曉行夜宿,就這樣,在大西北的甘肅走廊一步一步地測,一乾就是兩年,終於沿長城的走向,選定了一條最為合理的線路。同時,也培養出了石油設計工作第一批勘測隊伍。
1958年和1961年,梁翕章又先後主持設計並組織施工興建了我國第一條輸油管道——克拉瑪依至獨山子輸油管道和我國第一條大口徑輸氣管道——巴渝(即四川的綦江9號氣井至重慶)輸氣管道,這在當時無資料、無經驗、無專業施工隊伍的情況下所面臨的困難是可想而知的。尤其是巴渝輸氣管道工程需要穿過500m寬的長江“天塹”,困難就更大。面對激流滾滾的長江,他晝思夜想,“鋼管的焊口能不能經受得住水流的衝擊?”、“輸氣後江水的漂浮力會不會把管道懸空?”、“管道在高低不平的江底如何固定?”……這一連串的問題容不得他們多想,要趕在汛期到來之前穿過江去。不到一個月就要完成全部準備工作,時間非常緊迫。他們用了20天時間就將穿越所需的管道焊接好。過江那天,他們歷盡辛苦,用拖船和拖拉機將管道拖過江去。但當管線全部接通,用天然氣試壓時,從江中噴出10m高的水柱,判斷為過江管道斷裂了。第一次穿越失敗了。
面對失敗,梁翕章和其他工程負責人一起反覆研究管道斷裂的原因,集思廣益,終於找出了問題的關鍵所在,那就是由於江底激流的衝力,使在江底不穩定的管道發生震動,當振動的幅度超過管材自身的強度就會發生斷裂。這在理論上雖沒有什麼深奧的道理,但在當時的施工中從未遇到過。為了減小和防止管道的震動,有人提出在江底挖出一條溝,把管道放進去,但在滿是鵝卵石的江底挖溝困難是很大的。梁翕章和大家一起結合四川老百姓搞水利工程的做法,想出了一個“土”辦法——把大塊的卵石裝進用粗鉛絲編成的籠子裡,四川水利上稱為“石龍”。先將過江管道拖過江,然後用水上吊車將石龍吊起放入水中,由在水中的潛水員協作將石龍擺放在管道的兩側,上面也覆蓋幾條石龍,他們用這個辦法第二次穿越獲得成功。這條過江管道一直用到幾十年後的今天,仍在正常運行。實踐證明,在當時不具備大型施工機具的情況下,不失為一個有效辦法。1963年,梁翕章又參加了四川境內幾條主要輸氣管道的建設,遇有穿江工程,都採用這一方法完成。他還在威遠至成都輸氣管道工程中成功地進行了我國油氣管道建設史上第一次清管試驗,並從此在全國油氣管道推廣開來,有效地提高了管道的輸送效率,延長了管道的使用壽命。
承擔修建油庫的艱巨任務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以後,由於經濟建設大規模地展開,社會上各行各業用油量大幅度增加,但當時各地儲油設施極其缺乏,國家決定大量修建各種類型的儲油庫。1956年至1959年期間,梁翕章承擔了這項任務。他和工程設計人員先後設計並參加修建了商業部北京市、漢口市的成品油庫;國家儲備局湖南省、四川省、湖北省的原油和成品油庫;鐵道部二連市和牡丹江市接轉前蘇聯原油的鐵路接運油庫;交通部大連港、湛江港的原油和成品油庫;海軍用的洞庫,以及改建撫順二廠的原油儲運系統等,為儲油庫的建設摸索、積累了經驗。
50年代,可供建儲油罐的鋼材極少,當時除了汽油罐用鋼材外,其他儲油罐只能用非金屬儲罐,且形式多樣,有半地下磚砌原油罐,有圓柱形半地下混凝土罐和圓柱形地上預應力混凝土罐等。採用半地下儲油的方式,主要是為了平衡牆體內外受力的條件,有外面覆土就可以加大儲油深度,增加儲油量,同時也帶來由灌底抽油的問題。為此只能將泵房建在半地下,這給油庫帶來很多操作中的困難。但無論哪種非金屬儲罐都有滲漏問題。為解決非金屬罐的防滲,梁翕章進行了長期研究工作,最後採用了中國特產的生漆摻合黏膠劑塗在混凝土罐內壁,基本解決了儲存汽油的問題。
商業油庫必須用鋼質油罐,但是,我國當時沒有足夠的鋼材。為了節省鋼材,梁翕章他們學習國外經驗,設計推廣了最省鋼材的人字型罐頂的無力矩油罐。所有這一套比較落後的石油儲存設備一直延用到80年代。
長期堅持開展土壤腐蝕試驗
土壤對埋地管道的腐蝕是很嚴重的。因此,管道壽命的長短與土壤腐蝕性的大小有著直接關係。1958年石油部組成了“全國土壤腐蝕試驗網站”科研小組並指派梁翕章具體負責。到1961年,他們在全國不同土壤區設了19個網站,共埋設金屬、非金屬各類塗層的試件4350件。截至1966年,每年都按埋設時間長短分組取樣進行化驗分析。此項工作在“文化大革命”中被迫中止,直到1981年才得以恢復,並由國家科委牽頭繼續進行,更名為全國防腐保溫中心站,梁翕章仍是主要負責人之一。他們對原來的網點和已埋設十多年的試件進行了全面複查,獲取了極為寶貴的資料,原在寶鋼、葛洲壩附近埋設的試件為這兩項大型工程的設計、施工提供了重要的參考資料,也為全國管道和油庫建設提供了重要依據。
1995年開發塔里木油田時,由石油學會與防腐保溫中心站聯合組織人員到塔里木油區推廣防腐新技術。在塔里木油田領導的支持下,由石油學會負責與中心站協作開展對塔里木油區進行土壤腐蝕性綜合評價的科研工作。由梁翕章負責組織與推動這項工作。梁翕章有意識培養一位在美國學防腐專業回國的博士生擔任項目負責人,讓他參加所有的腐蝕會議,全面了解管道、油田存在的問題以及土壤網站、數據的利用問題,引導這位年輕人把模糊數學套用到土壤腐蝕性的識別技術上來,並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且套用到塔里木油區。他們在塔里木選擇了100處埋下試片,一年後取樣分析,作出對2萬km2範圍的土壤綜合評價,並在天山南沿沙漠區發現最強的土壤腐蝕區。這種土壤評價的方法已在大港油田、大慶油田推廣,並取得較好的成效,為多年土壤腐蝕試驗網站的數據利用提供了途徑。
心繫管道事業的發展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以後,梁翕章先後參加了我國主要油氣管道和儲油庫的設計和建設工作,他在不畏艱難拚命工作的同時,看到了我們與國外技術水平的差距,也看到了國內有關管道和油庫技術資料(尤其是中文資料)的奇缺。他想:“自己在國外專門學習過油氣儲運工程,又有幾十年的實踐經驗,填補這個技術資料的空白是自己義不容辭的責任,也是繼續發展我國管道事業所需要的”。早在50年代,他就針對當時管道建設的需要,撰寫了《論石油儲運技術》,並且翻譯了《石油儲運手冊》,成為當時石油技術人員學習的主要教材和工具書。進入80年代以來,年逾花甲的梁翕章在繁忙的業務工作和社會工作之餘,又開始撰寫、編輯和翻譯有關管道建設方面的學術論文和著作。1980年他翻譯了《到瓦爾迪茲800里》一書,同時,結合新疆原油外輸,翻譯、編寫了《美國休斯敦地區石油工業與管道建設》;1982年負責主編《中國大百科全書·交通卷》的“管道運輸部分”,並組織十多個單位共同編制了“全國成品油管道規劃”。1988年他退休後,又開始編寫《世界著名管道工程》和《英漢大辭典·油氣儲運分冊》,以進一步普及管道建設方面的知識。為了推進我國成品油管道運輸技術的發展,1996年他開始研究世界成品油管道運輸技術發展史,撰寫《成品油管道概論》。進入1999年,在石油管道建設戰線上嘔心瀝血、辛勤工作60多年,已經85歲高齡的梁翕章,還為石油幹部管理學院編寫了《管道工程管理》英文教材,並親自為基層石油管道技術人員講課,學員們無不為之感動。他在講課當中始終貫穿著對石油管道事業的熱愛之情和對年輕石油科技人員的殷切期望,希望他們著眼於國家的發展和強大,堅持理論聯繫實際,努力把我國的石油管道技術水平提到一個新的高度。
主要論著
1 梁翕章.論石油儲運技術.石油局,1952
2 梁翕章.石油儲運手冊.北京:石油工業出版社,1956
3 梁翕章主編.中國大百科全書.交通運輸卷·管道運輸.北京: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4 梁翕章主編.英漢石油大辭典·油氣儲運分冊.北京:石油工業出版社
5 梁翕章.世界著名管道工程(6).北京:石油工業出版社,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