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梁玉明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
- 出生地:陝北延川縣
- 出生日期:1942年2月
- 職業:村支書
- 主要成就:習近平入黨介紹人
人物經歷,接待總書記,
人物經歷
梁玉明,1942年2月出生在陝北延川縣文安驛鎮梁家河村,祖輩務農出身的一個普通農民。1965年7月加入了中國共產黨的組織,成為一名堂堂正正的共產黨員,並多年擔任農村一個村子的黨支部書記。 他純,是因為他活了七十一年而一直心地純潔,善良,從不沾公家便宜,心裡藏不住個私字。
他正,是他心裡一直有個正義感,在任何大風大浪面前,他都能站穩腳跟,牢牢堅持正義,從不隨風倒。
他正,是他心裡一直有個正義感,在任何大風大浪面前,他都能站穩腳跟,牢牢堅持正義,從不隨風倒。
他常對晚輩們說:“我自從面對黨旗莊嚴宣誓的那天起,我就全身心地投入到土地中勞動,從無二心。無不一時地盼望年年能多打糧食,早日改善民眾生活,改變家鄉落後面貌。”他心中這個理念,堅持了這么多年並一直一步步實踐著自己的諾言。
筆者與他談及個人經歷時,他笑稱自己“命運不好”;“生在戰火中,長在飢餓中,奮鬥在困難中”。總之,他70多年的經歷,真正稱得上是“動天地、泣鬼神”。
梁玉明的祖上就窮,父親兄弟二人,他為長。父親從記事起就給財主家放羊,成婚後就靠攬工為生。到梁玉明這一代,他們兄妹5人,4男1女,他排行老二。為了拉扯兒女長大,他父母受盡了艱辛。
三十年代中期,家鄉解放,父親才分得了一點土地,但全家7口子人,就靠這點薄地根本維持不了生命。他童年就跟父親在地里點籽,8歲就學會鋤地。但再拚命,還是吃不飽肚子。他10歲那年想上學,一則三十華里內沒有學校,二則地里勞動又少不了他,一直到他十四歲那年(1956年),文安驛才辦起國小。父親撫摸著他已有1.6米高的頭頂,說大哥已到了重勞力的年齡,就送他去上了國小。文安驛區政府離村10華里,他和幾個夥伴早出晚歸跑著上學。學習時他鼓足勁的學,一遇星期天還要幫父親在地里勞動,可是好夢不長,他剛上到四年級上學期,國家號召超齡生返鄉參加農業生產勞動。梁玉明心裡明白,自己求學的美夢該結束了,便第一個報名回到生他養他的梁家河村。那時他年輕氣盛,一心想在大躍進年代裡為國家多打糧食。
當年,大隊選他當了團支部書記,他組織了20多名男女青年,成立了“青年突擊隊”,搬山鎮溝修水平梯田,早出晚歸天天汗流夾背,總想盼望地里長出好莊稼。功夫不負有心人,第二年,風調雨順,真的來了個豐收年。就在那一年,不少村子裡都缺糧,唯有梁家河村里沒人餓肚子。
1962年,也正是饑荒最嚴重的日子。村里人選梁玉明當了生產隊長,他帶領社員甩開膀子大幹。然而,自然災害嚴重,浮誇風颳的更重。到了年底一算賬,欠收了。有人要他“打一報十”,他擰著脖子,堅決不乾。他說:“做人怎么能這樣,啥就是個啥,本來欠收,再多報不是騙國家害自家嗎!”就這樣,他領著社員扎紮實實的拚命大幹,奮鬥了兩年終於度過難關,從此,他這個犟脾氣也出了名。
1965年夏,黨支部書記喜歡上了梁玉明這個犟脾氣,在勞動生產中,他只會扎紮實實地下苦,從不說假話。便吸收他加入了中國共產黨的組織,4個月後就被全體黨員把他選為黨支部書記,老書記向他放心地交了班。
1962年,也正是饑荒最嚴重的日子。村里人選梁玉明當了生產隊長,他帶領社員甩開膀子大幹。然而,自然災害嚴重,浮誇風颳的更重。到了年底一算賬,欠收了。有人要他“打一報十”,他擰著脖子,堅決不乾。他說:“做人怎么能這樣,啥就是個啥,本來欠收,再多報不是騙國家害自家嗎!”就這樣,他領著社員扎紮實實的拚命大幹,奮鬥了兩年終於度過難關,從此,他這個犟脾氣也出了名。
1965年夏,黨支部書記喜歡上了梁玉明這個犟脾氣,在勞動生產中,他只會扎紮實實地下苦,從不說假話。便吸收他加入了中國共產黨的組織,4個月後就被全體黨員把他選為黨支部書記,老書記向他放心地交了班。
自從入黨後,梁玉明就暗暗下了決心,時刻要牢記自己是名黨員,幹啥都要帶好頭。黨員就要說實話做實事,與人做事都要誠實,農民只有為國家多打糧才能對得起黨。在那個年代,梁玉明就以人緣好出名,很善於團結人,最大的特點是大公無私,一心為集體。就在那年,大隊分來兩名招工名額,其中他自己就是公社點名的對象。但梁玉明想了,能跳出農門,在公家部門發展是好事。但他不能這么做,便推薦了別人,自己決心在農村奮鬥一輩子。從而,他一心撲在農業生產上,帶領全大隊(五個生產隊)社員苦幹農業,一心想讓社員都過上好日子。
1966年秋,“文革”正向縱深發展,不少年輕人都跑出去參加造反,串聯。他什麼組織也不參加,只知道自己有組織,是名共產黨員就足夠了。他繼續堅持領著留村的中老年人春種秋收,保證了社員年年能吃飽肚子。每年過年參加造反的社員都回村了,從他手中領取口糧,使他們自己都覺得不好意思。
年輕的生命永遠是不可理解的奇蹟,在外面造反有幾個餓的面黃肌瘦,回來吃上個把月飽飯後,立即變得神采奕奕。隊上有位梁玉明要好的社員,動員他去參加“武鬥隊”,說只要打敗另一派,你將來就可在公家門上當個小頭目,梁玉明不但謝絕,而且還勸他回村勞動是正路,不要去參與武鬥。後來形勢漸漸穩定,梁玉明還收到他的幾個同學來信,說縣上幾個單位都在招人,動員他能來報名乾公,都被他一一謝絕。他說:“當定農民是我的宿命!”
1969年初,公社突然通知他,有15名北京知青分到你們隊插隊落戶。梁玉明已在收音機里聽到毛主席的這一號召,心裡非常高興。他知道,毛主席是為了讓這一大批知青來農村鍛鍊,將來好為社會主義建設出大力。再說這些北京娃娃都是抱著一腔熱血才來陝北的,他們將來的力量是不可顧量的,他們將會給陝北落戶的文化、落後的生產帶來一個翻天覆地的變化。
梁玉明接到通知後迅速組織社員先將他們的食宿安排好,趕著亂驢車才來到縣城,接上這15名(男11女4)知青就往回趕,村里人就象過節那樣高興地歡迎他們。然後他將9人分到一隊,6人分到二隊,同時叮囑各隊長,一定要照顧好他們的食宿安排,要象對待自己娃娃一樣對待這些學生。最後他問大家,誰的年齡最小,小名叫大點的男生指著一名瘦高個說:“就他小,才剛16歲。”梁玉明問他:“你叫啥名?”回答:“習近平。”梁玉明說:“那你就留在一隊。”因為他家在一隊,以後方便照管。
當天晚上,梁玉明就分別為知青召開了會議,介紹了當地的艱苦生活,風俗習慣,簡單的方言。此後他就主動為知青當翻譯,幫著他們怎樣勞動,怎樣生活……
經過一段時間熟悉,知青們很快和社員建立起了感情,互相學習、幫助,梁玉明在此做了大量的工作。首先從生活上關心愛護他們入手,再教他們生產勞動方法,和他們多談心,開導他們少想家,既然來了就安下心來,多把你們的文化知識傳授給我們這些陝北人。特別對年齡最小的,梁玉明就是偏愛,請他到自己家吃飯,多拉家常。在梁玉明的關愛、引導下,知青們很快穩住了心,進入勞動、生活角色。
經過一段時間熟悉,知青們很快和社員建立起了感情,互相學習、幫助,梁玉明在此做了大量的工作。首先從生活上關心愛護他們入手,再教他們生產勞動方法,和他們多談心,開導他們少想家,既然來了就安下心來,多把你們的文化知識傳授給我們這些陝北人。特別對年齡最小的,梁玉明就是偏愛,請他到自己家吃飯,多拉家常。在梁玉明的關愛、引導下,知青們很快穩住了心,進入勞動、生活角色。
但那畢竟是個單調的年代,農村沒電,又看不上電影,沒有任何文化生活,晚上只有在煤油燈下看自己帶來的書。知青們面對無法看到盡頭的插隊生活,有幾個知青內心時常充滿著落寞和孤獨。梁玉明面對現實,經常找他們談心,給他們講現實,談將來社會一定會發展,講毛主席黨中央在延安13年的艱難困苦生活,仍然打敗日本侵略者。特別是延安聖地的故事知青們最愛聽。
梁玉明只是想,用自己並不豐富的表達能力,能勸導他們把插隊的路子走下去,能讓他們安下心來就是勝利。他用自己的人格魅力為人處事。知青們對他的評價是:可親,心地善良,一心為集體,從不談個人生活困難。在談及幫教知青過程中,他說:“我記得在1970年秋季,有名知青回了趟北京,回村後在村口遇見我,當他一見到我時,就氣憤地對我說,他再不回北京了。我問為什麼?他說,回去是有家不能回,還把我當成氓流。我點頭表示理解,並把他謙讓到我家去休息,我擔水回來做了飯,一塊吃了晚飯。因他年齡最小,想家是很正常的,回去北京受到冷落也是可以理解的。因為在當時那個年代,他的家庭一時被落入低谷。”開始勸導他幾句後,就拿出他媽媽給梁玉明來的信,遞給他看,信的大致內容是:梁書記,你好,你今後不要再讓近平回北京了,我把近平就交給你了!你要好好教育他,幫助他度過難關。習近平看完信後說:“我媽媽說的很對,我到咱村來就是要聽你的話,你是黨支書,你今後就多批評幫助我吧。以後我不再回北京,好好在梁家河紮根,虛心接受貧下中農的教育。”
梁玉明聽後很受感動,便又開導了他好多道理,要求他把帶來的書好好讀完,將來一定能派上用場。兩人當晚拉了半夜的話。從此,梁玉明和習近平成了無話不談的朋友,走的更近了,經常在一起勞動,談天說地,拉家常談理想,談論國家大事,同時梁玉明自己從習近平的文化理念中學到不少知識。
梁玉明聽後很受感動,便又開導了他好多道理,要求他把帶來的書好好讀完,將來一定能派上用場。兩人當晚拉了半夜的話。從此,梁玉明和習近平成了無話不談的朋友,走的更近了,經常在一起勞動,談天說地,拉家常談理想,談論國家大事,同時梁玉明自己從習近平的文化理念中學到不少知識。
當年,大隊為知青修了個知青院5孔石窯,梁玉明家與知青院成了鄰居,習近平有空就往他家跑,有啥心裡話就對他說。當時接觸他最多的就是習近平和劉平生。1972年,村里知青全走了,就剩習近平一個人,因為習近平愛農民,有文化有學問,村里男女老少都愛往他住的窯里跑,每天晚上,常常是一窯的人,愛聽他講山外的事。支書梁玉明也不例外,常說近平見多識廣,比他懂的多的多。經過一段時間觀察,老梁覺得習近平不光有理想有抱負,而且目光遠大,言行一致,是個培養的好苗子。從此,他就重點培養他,對他講黨的組織、黨的光榮使命。經過一年的鍛鍊與考驗,梁玉明認為他成熟了,具備一名共產黨員的標準,鼓勵他寫了一份入黨申請書,並在支部會上作了宣布,不幾天就讓他填了入黨志願書。當時習近平說:“你有熱情介紹我,我也有決心入黨,但就怕上邊不會批准。”
支部大會表決通過後,形成了決議。梁玉明立即將習近平的志願書和支部決議一併送到公社黨委。當時那位書記對梁玉明說:“你梁玉明可真膽大,現在這種形勢,你敢把黑幫子弟介紹入黨。”梁玉明不緊不慢地說:“不是我膽大,是毛主席的政策膽大。”該書記說:“毛主席哪有這個政策?”老梁說:“中央的政策有一條,父母有問題不能株連子女,重在個人表現。再說習近平的父母誰給作結論了?”這位書記不高興地說:“我沒有看過這個政策,我不能批!”梁玉明也有些不高興,“你這個官沒當好,連政策都沒學好,怎么能作好工作。”兩人你一言他一語,最終還是把支部決議退了回來。
回到村里老梁把情況告訴了習近平,並鼓勵他別灰心,申請你繼續寫,看他批不批。習近平笑著說:“我就知道他不會批。”此後,習近平熱血在沸騰,加入黨的決心更加堅定,先後又寫了9份申請書。梁玉明拿著他的10份申請,步行跑了往返三趟公社。第三次遇見新任公社書記白光星。他看完10份申請,梁玉明的介紹和支部的決議,笑著說:“梁玉明,你把政策把握的很好,也是個敢於負責的有心書記。過幾天我到縣上開會,向縣委申書記請示匯報後再定。”梁玉明總算較滿意地回村了,他又告訴習近平:“別灰心,有希望了!”
事過不到十日,梁玉明接到縣上通知:縣委申書記要找習近平談話,習近平按時到了延川縣委。時過10多天,習近平的入黨事宜終於批覆了。梁玉明接到通知立即告訴了習近平,並說:“你的黨齡從支部大會通過之日算起。”近平激動地拉住梁玉明的手說:“梁書記,真是感謝你了,沒有你這樣有心的支書奔跑,我是入不了黨的。”梁玉明很真誠地說:“你要感謝黨,感謝黨的好政策!不要謝我。”
習近平入黨後思想更加成熟。梁玉明心想,近平還缺少實踐鍛鍊,必須得給他創造個鍛鍊平台,自己不是推卸擔子,而是讓賢。心思想定後,又跑到公社找到白書記,談了自己的想法,受到白光星的讚揚,同時說:“那你必須擔任大隊革委會主任,積極配合支持近平的工作,多給他出主意。”得到黨委同意後,他立即召開了支部大會,宣布了習近平上任,那是1973年底。 從此,習近平在中國這個最基層的黨支部書記位子上做起,儘量施展著他自己的優秀才幹,一心為民眾謀福利。打大口水井,解決了全大隊人畜飲水難,修地打壩獲豐收,解決了民眾吃糧難,學沼氣辦沼氣,家家都能用上沼氣,解決民眾燒水做飯難……一行行一件件,民眾看在眼裡,享受在身上,梁玉明喜在心裡。當然,習近平每實踐一件事都離不開梁玉明的支持。人們都說梁玉明是好人,“你真是扶上馬又送一程,從不記回報。”
1975年中旬,習近平同志結束了他在梁家河7年的插隊生活,分別時他含著淚對全村人說:“我在咱村勞動了七年,最大的收穫有兩點:一是讓我懂得什麼叫實際,什麼叫實事求事,二是勞動培養了我的自信心,這是我受益終生的東西。
此後,他終於實現了自己的理想,邁進北京清華大學的校門去深造。隨後社黨委又讓梁玉明接回支書這負擔子,直至1997年因年老自動退下位子,先後任村幹部35年。
回到村里老梁把情況告訴了習近平,並鼓勵他別灰心,申請你繼續寫,看他批不批。習近平笑著說:“我就知道他不會批。”此後,習近平熱血在沸騰,加入黨的決心更加堅定,先後又寫了9份申請書。梁玉明拿著他的10份申請,步行跑了往返三趟公社。第三次遇見新任公社書記白光星。他看完10份申請,梁玉明的介紹和支部的決議,笑著說:“梁玉明,你把政策把握的很好,也是個敢於負責的有心書記。過幾天我到縣上開會,向縣委申書記請示匯報後再定。”梁玉明總算較滿意地回村了,他又告訴習近平:“別灰心,有希望了!”
事過不到十日,梁玉明接到縣上通知:縣委申書記要找習近平談話,習近平按時到了延川縣委。時過10多天,習近平的入黨事宜終於批覆了。梁玉明接到通知立即告訴了習近平,並說:“你的黨齡從支部大會通過之日算起。”近平激動地拉住梁玉明的手說:“梁書記,真是感謝你了,沒有你這樣有心的支書奔跑,我是入不了黨的。”梁玉明很真誠地說:“你要感謝黨,感謝黨的好政策!不要謝我。”
習近平入黨後思想更加成熟。梁玉明心想,近平還缺少實踐鍛鍊,必須得給他創造個鍛鍊平台,自己不是推卸擔子,而是讓賢。心思想定後,又跑到公社找到白書記,談了自己的想法,受到白光星的讚揚,同時說:“那你必須擔任大隊革委會主任,積極配合支持近平的工作,多給他出主意。”得到黨委同意後,他立即召開了支部大會,宣布了習近平上任,那是1973年底。 從此,習近平在中國這個最基層的黨支部書記位子上做起,儘量施展著他自己的優秀才幹,一心為民眾謀福利。打大口水井,解決了全大隊人畜飲水難,修地打壩獲豐收,解決了民眾吃糧難,學沼氣辦沼氣,家家都能用上沼氣,解決民眾燒水做飯難……一行行一件件,民眾看在眼裡,享受在身上,梁玉明喜在心裡。當然,習近平每實踐一件事都離不開梁玉明的支持。人們都說梁玉明是好人,“你真是扶上馬又送一程,從不記回報。”
1975年中旬,習近平同志結束了他在梁家河7年的插隊生活,分別時他含著淚對全村人說:“我在咱村勞動了七年,最大的收穫有兩點:一是讓我懂得什麼叫實際,什麼叫實事求事,二是勞動培養了我的自信心,這是我受益終生的東西。
此後,他終於實現了自己的理想,邁進北京清華大學的校門去深造。隨後社黨委又讓梁玉明接回支書這負擔子,直至1997年因年老自動退下位子,先後任村幹部35年。
習近平離開梁家河村後,從上學到參加工作,梁玉明堅持多年給他寫信,一則鼓勵,二則慰問。當習近平在政治舞台上每上一個台階,梁玉明都會激動的心情久久難平。但習近平也是同樣,從來沒有忘記扶自己上馬的梁玉明和全村民眾,每次給他覆信中都要關心全村人的生產、生活和村里經濟建設。同時,堅持每年春節給全村每戶寄張賀年卡,表示誠心慰問祝福。
幾十年過去了,梁玉明先後幾次被習近平邀請到廈門、福州、雲南和北京家中做客和他交談,但多數老梁都是為村里拉高壓電、修學校,匯報村里民眾生活。習近平盡力都一一解決。村里也有個別人為個人之事去找習近平解決,但梁玉明在習近平面前從來沒有找過麻煩,從來沒有提出過個人的私事要求。
2009年,習近平來延安調研,第一個就是接梁玉明到延安賓館見面,在交談中一再詢問他有啥個人要求,梁玉明說:兒女自有兒女福,現在黨的政策這么好,我和兒女家家都過的很幸福,你就放心吧!
2009年,習近平來延安調研,第一個就是接梁玉明到延安賓館見面,在交談中一再詢問他有啥個人要求,梁玉明說:兒女自有兒女福,現在黨的政策這么好,我和兒女家家都過的很幸福,你就放心吧!
梁玉明還是梁玉明,還是高風亮節、德高望重的梁玉明。這是習近平同志當著陪同他的省、市領導面這樣讚揚梁玉明的。
事實確實如此,梁玉明在70多個年輪中,是平凡的一生,他默默無聞的象頭老黃牛,只忠於黨,忠於他終生熱愛的黃土地。但值得人們尊敬和敬仰他的是:在那種混沌的年代裡,堅持黨的標準原則,堅持用延安精神去教育人、培養人,起步,為黨為國家介紹培養了一位國家棟樑人材。
接待總書記
2015年2月13日,習近平來到陝西考察調研,向革命老區人民和全國各族人民祝賀新春。第一站是延安市延川縣梁家河村。這個原本安靜的小山溝沸騰了,人們驚奇地發現,“習總書記回村了!”得知訊息的鄉親們都跑去迎接習總書記,260多個村民都擁到習總書記的身邊拉家常,場面非常感動。
習總書記一眼看見梁玉明就叫他的小名“王栓!”,並與他熱情相擁握手。總書記問梁玉明身體咋向,梁玉明說身體很好,問梁玉明老伴(身體)咋向,梁玉明說還可以,梁玉明老伴也來了,總書記也握了個手,後來梁玉明就說你在這裡忙,我回去了,回去給你做一點飯,在我這裡吃了個飯,吃飯準備了些家鄉的飯,粗茶便飯。餄餎、年糕,就是農村的簡單飯,酸菜,總書記好吃酸菜,弄了點酸菜,還有喝了那個黃米酒,總書記覺得黃米酒很好喝,就是這樣。我乳膠連吃飯帶聊,聊了一會兒,聊就是家常話。